禹裡禹都——永遠的大禹

大 禹 其 人


常松木


禹裡禹都——永遠的大禹

大禹,(前2127年-前2062年),姓姒,名文命,字高密,又稱夏禹、戎禹、伯禹、神禹、帝禹。禹是黃帝的玄孫,禹的父親叫鯀,鯀的父親叫顓頊,顓頊的父親叫昌意,昌意的父親就是黃帝。從黃帝到禹,共五世。鯀納有莘氏生禹,帝禹乃黃帝的玄孫。由於禹是活動在崇山一帶的夏部落的首領,故被稱為夏后氏。大禹在傳說中,是一位治水有功,造福人民的好帝王,受到人民的稱頌。

關於禹的出生地說法不一,有傳在今四川省北川流不息羌族自治縣的禹裡鄉,有說在今鄭州登封嵩山一帶。大禹既然是黃帝的後裔,怎麼會說“禹出西羌”呢?《華陽國志》道出了根由。原來,黃帝的兒子昌意,娶了蜀山氏之女,生子名高陽,就是顓頊帝。顓頊把自己的支庶都分封在了蜀地。他的兒子鯀被封於汶山石紐地區(今四川省北川縣),娶有莘氏之女為妻,名叫女志,也叫女嬉。一天傍晚,女嬉到河邊提水,見流水潺潺,彩霞滿天,心裡非常高興。在與同伴嬉戲玩耍中,拾得一枚野生的薏以果(有說是紅色的石子),像珠子一般豔麗可愛,便含在嘴裡。不料那薏以果光滑如卵,“滋溜”而下,咽入腹中,因而有了孕。懷胎14個月,卻生不下來,只好剖腹生兒,這就是禹。至今四川省北川縣還有刳兒坪、洗兒池、血石、禹穴溝等許多遺蹟。這裡是羌鄉,自古以來都是羌族生息地。有的史料說“禹出西羌”,就是這種來由。

禹是黃帝的玄孫,其父鯀被帝堯封於崇(即中嶽嵩山),叫崇伯,是上古時期居住在崇山(即今嵩山)下夏部族的首領,故又稱崇伯鯀。在古代崇和嵩是相通的,崇山即嵩山,“崇伯”即嵩山一帶的首領,因此,大禹籍貫應在中原嵩山附近。中原一帶傳說”鯀腹生禹”。《山海經·海內經》記載:“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侍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鯀腹生禹,帝乃命禹率布土以定九州。”傳說鯀被殺後屍體過了三年仍不腐爛,天帝知道後就又派了位天神並賜其寶刀一把,讓他將鯀的屍體剁爛,害怕其復活後到天宮搗亂,誰知那位天神舉刀砍開鯀的屍體,從鯀的肚子裡躍出了一頭小虯龍,很快地飛到了嵩山上,變成了一位英俊少年,這位少年便是禹。

傳說,帝堯時,洪水成災,天下百姓深陷愁苦之中。帝堯命禹的父親鯀去治理洪水。鯀率眾築壩修堰,費了九年功夫,也沒把大水治伏,因而受到流放羽山(今山東蓬萊東南)的處罰。也有典籍記載鯀被誅殺於羽山。舜繼帝位後,洪水仍然是天下大患,便命已成為夏部族首領的禹繼續治理洪水。當時,禹僅24歲。禹欣然領命後,沒有貿然行事,而是首先認真總結前輩治水的教訓,尋找治水失敗的原因。然後,率領伯益、后稷、皋陶等一批得力助手,跋山涉水,頂風冒雨到洪災嚴重地區進行勘察,瞭解各地山川地貌,摸清洪水流向和走勢,制定統一的治水規劃,在此基礎上才展開大規模的治水工作。他鑑於前輩治水無功主要是沒有根據水流規律而因勢利導,而只採用“墮高堰庫”(《國語•周語下》)築堤截堵的辦法,一旦洪水沖垮堤壩便前功盡棄的教訓,便大膽改用疏導和堰塞相結合的新辦法。按《國語·周語》所說,就是順天地自然,高的培土,低的疏浚,成溝河,除壅塞,開山鑿渠,疏通水道。歷時十三年之久,終於把洪淵填平,河道疏通,使水由地中行,經湖泊河流匯入海洋,有效治服了洪水。

大禹治理洪水是從冀州開始的。他先是在冀州完成了黃河壺口的工程,菜後又治理了梁山及其支脈以有衡水和漳水。接著,大禹疏通了濟水和黃河之間兗州的九條大河,將雷夏蓄積成了一個大湖,讓雍水和沮水江合後流入其中,大禹還教當地人種桑養蠶。於是當地人奉大禹為神明。大海到泰山之間是青州,大禹在這個地區疏通了淮水和淄水。大海、泰山到淮水之間是徐州,大禹在這個地區治理了淮水和沂水,蒙山、羽山一帶子也由此變成了良田,大禹還交大野改造成一個蓄水大湖。淮河與大海之間是揚州, 晨竹林密佈,野草繁茂,彭蠡在此地江成湖泊,是鴻雁南歸時的棲息之地,大禹在這裡治理了松江、錢塘不、浦陽江,這樣,辰對地區的百姓也都安居樂業了。荊山到衡山的南面是荊州,這個地區有長江、漢水,長江的眾多支流大都有固定的河道,但也時常改道導致洪水肆虐,大禹同當地百姓一起治理好了這些改道的河流。荊州和黃河之間是豫州,這裡土質鬆軟肥沃,低地則是肥沃堅實的黑土,但由於洪水肆虐,這裡成了一片河澤。經大禹治理後,伊水、洛水、纏(左三點水下有八和土)水、澗水都已馴服地注入黃河,滎澤也江成了一個大湖,大禹同時還疏浚了菏澤,修築了堤防。華山南麓到黑水之間是梁州,大禹在這裡疏通了沱水、涔水,並在蔡山、蒙山修築了道路,這樣岷山、蟠冢山之地都可以耕種了。黑水與黃河西岸之間是雍州,大禹在這裡開通了荊山、岐山的道路,並讓涇水、漆水、沮水、灃水都江入渭水,這樣雍州的高原和低谷之地也都變成了良田。

大禹還疏導了九條大河。疏導弱水,把弱水疏導至合黎,使弱水的一遊注入流沙;疏導黑水,使黑水經三危山流入南海。疏導黃河,從積石山到龍門山,向南到華陰,然後東折經砥柱山繼續向東到孟津,再向東經洛水入河口,直以大邳,再轉而向北經過降水,到大陸澤,再向北分為九條河,這九條河到一遊又江合為逆河,最後流入大海。疏導漾水,從嶓冢山開始,向東流是漢水,再向東流是蒼浪水,經三筮(左有三點水)水到大別山,南折注入長江,再向東與彭蠡之水會合,繼續向東最後江入大海。疏導長江,從汶山開始向東分出支流就是沱水,再往東到達醴水,經九江到達東陵,向東斜行北流,與彭蠡澤之水會合最後流入大海。疏導允(左有三點水)水,向東流就是濟水,濟水與黃河相遇,溢為滎澤,向東經陶丘北,繼續向東到達菏澤,後與汶水匯合,再向北流入大海。疏導渭水,從鳥鼠同穴山開始,向東與灃水匯合,又向東與涇水匯合,再往東經過漆水、沮水流入黃河。疏導洛水,從熊耳山開始,向東北與澗水、纏(左三點水下有八和土)水匯合,又向東與伊水匯合,再向東北最後流入黃河。

大禹是古代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治水是與治國養民結合進行的。禹在外治水十三載,“三過其門而不入”,公而忘私,走遍中原大地,進行調查和測量,風雨無阻,從不懈怠。在治水害的同時,還指導人們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大興水上運輸,重建家園。每治理一個地方,都主動團結氏族部落酋長,完善政權建設,使百姓安居樂業。史書記載,洪水退去後,一塊塊平原露出水面,他帶領人們在田間修起條條溝渠,引水灌溉,種植粟、黍、豆、麻等農作物,還讓人們在地勢低窪的地方種植水稻。不僅治理水患獲得巨大的成功,而且農業生產也取得了進步,建立了豐功偉績。孔子曾頌揚禹治水的功德說:我簡直找不到他的一點缺點,他的宮室簡陋卻沒有想到改善,而是盡全力平治水土,開溝洫,發展農耕,鼓勵人民從事勞動。

“七年聞樂不聽,三過家門不入”,經過十三年的艱苦努力,大禹終於將華夏九州內的山川河流都治理好了,從此九州統一,四境之內安居樂業,諸侯們無論是通過陸路還是水路都可以很方便地來國都朝覲。這樣,東臨大海,西至流沙,從北方到南方,舜帝的聲威遠播四方。大禹治水成功,使他建立了極高的威望。舜召集各氏族部落酋長開慶功大會,賜給他用美玉琢磨而成的玄圭,以示其豐功偉績。舜帝十五年,還命禹祭祀嵩山太室山。當舜年老時,眾人一致推舉禹為部落聯盟的首領。禹繼位後,中原各部落逐步形成以夏族為中心的領導集團。禹在這個集團中的地位已初具王權性質。他讓治水時專司刑罰的皋陶製定了一些規定,各氏族部落如有不聽號令者,就要以刑罰來懲辦。禹還有組織的對不聽教化多次叛亂的苗族進行征伐,打敗了苗軍,打死了三苗酋長,勢力範圍達到江淮流域。之後,“四方歸之,闢土以王”。舜死後,禹守孝三年,仍按傳統的禪讓制把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自己躲避到了嵩山腳下的陽城。但三年之中, “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 前2071年,禹在陽城即天子位,建立了“鹹有九州,協和萬邦”的大夏王朝。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夏王朝的統治,東至東海、西連西河、北及燕山,南逾江淮。夏王朝的建立,標誌著中國原始社會的結束、階級社會的開始,是中國古代社會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禹為了鞏固夏王朝,把全國分為九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進行管理,他還“南省方,濟於江”,到南方巡視,在塗山(今安徽蚌埠市西)約請諸侯相會。禹為紀念這次盛會,把各方諸侯部落酋長們送來的青銅鑄成九個鼎,象徵統一天下九州,成為夏王朝之象徵。禹在鞏固夏王朝統治過程中,還特別重視恩威並濟,加強教化。傳說西部有個部族叫有扈氏,好戰而不願服夏。禹採取一邊用兵征服,一邊用德政教化的策略,收到良好效果,使有扈氏終於臣服於夏。東南地區古稱“九夷”,即九個較大的部落。禹為加強對其統治,幾次出巡該地區,傳播中原文化和禮教,受到當地百姓尊敬和禮遇。他沿途向當地人詢問習俗,鼓勵農耕,告其農時,播種五穀,教育部族酋長們講禮儀,知法度,不以強凌弱,和睦相處。同時又宣佈,若有不聽教化者,要以兵征討,決不客氣。當時,古越部落酋長防風氏,總想獨霸一方,自稱越人各部落之長,不聽禹的命令。禹在苗山大會上當眾命令將他處死,並暴屍三天。各地諸侯、方伯深知夏王朝的威力和禹的神聖,再不敢冒犯禹王。那些沒有參加朝見禹王的氏族部落聽說此事,也紛紛向夏王朝進貢稱臣。禹號令全國產行統一的夏時制,俗稱夏曆,也稱農曆,並且定車制,立貢法,建學校,提倡養老,令行薄葬,還實行五音聽治:凡告以治國之道者,請撞鐘;凡曉以義者,請擂鼓;凡有事通報者,請搖鈴;凡告以憂患者,請擊磬;凡有冤情要申訴者,請擊召(左有革)。帝禹的這些以利萬民蒼生的措施,使夏王朝迅速富庶起來,成為屹立於東方的一個強大王朝。

後來,帝禹東巡,前2062年,至會稽(浙江紹興)而崩,由禹之子夏啟,繼承王位。啟較賢能,諸侯擁護。啟繼王位後,是為夏后帝啟,這樣一來,夏朝就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王朝,開了家天下的世襲制度的先河,禪讓制從此告終。

大禹是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王朝的建立者,堪稱華夏立國之祖。大禹推動了我國第一個民族——華夏民族的形成,也是中華民族的締造者。在大禹立國以前,華夏民族是多元的,沒有一箇中心,自大禹立國開始,華夏民族才開始形成一個實現多民族統一的歷史巨人。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我們華夏民族統一發展的基礎。大禹是華夏民族真正意義上的人文初祖。大禹的功績,歷史上只有秦始皇、毛澤東可以和其媲美。

因為治水,大禹是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水利學家,後世供奉其為水官。因為劃定九州,大禹是我國第一位行政區劃專家,記載夏禹劃九州的《禹貢》是我國最早的地理志。大禹治水時走遍了九州,堪稱我國第一位國土資源普查專家。相傳《山海經》就是大禹治水時和伯益一同記錄各地山川、物產、風情等而成的。大禹還是我國古代第一位建立度量衡標準的人,治水時,他以身為度,以音為律。

大禹的父親鯀的封地在嵩山,大禹成長於嵩山,家居於嵩山,治水於嵩山,建都於嵩山,大禹的光輝業績以神話傳說的形式銘記在嵩山地區人們的心裡。大禹文化,嵩嶽為盛,嵩山腳下的登封,有王城崗禹都陽城遺址、漢三闕等眾多大禹文化遺蹟。登封人民崇敬大禹,熱愛大禹,將大禹評為登封十大歷史名人。2008年元月2日,經過中宣部、中國文聯批准,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正式命名登封為中國大禹文化之鄉。

禹裡禹都——永遠的大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