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喜自渡,他人難悟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個人都是孤獨的旅客。人間萬千光景,苦樂喜憂,跌撞起伏,除了自渡,他人愛莫能助。

人情冷暖,本是人生常態。總以為苦難悲哀需要自己承受,沒有人能真正的感同身受。哪怕是最親的人,比如身體的病痛,比如內心的苦悶。

看了季羨林先生的書之後,突然就明白了,喜樂也是自渡的,不必過於張揚,事業上的成就,職場上的加薪,就算中大獎了,也悄悄的收起分享之樂。因為自會有人不願意看到你太過閃光。

本著“只道歡愉,不言悲傷”的人生信條。常常在朋友圈分享一些生活中的小確幸,小快樂,小享受。有人為你點贊,有人只是輕蔑的一笑而過。嫉妒者有之,羨慕者有之,甚至懷恨者有之。

在我們的生活周圍,總有一部分人看不得別人過得好,過得比他幸福。

人性中本來就有攀比之心,一輩子與他人比財富,比生活品質,比子女,比一切可以用來炫耀的資本。

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當真是如此,有句話說得好:“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難免心裡總有些失落,影響心情,嚴重者會影響生活。若別人不如你,自然免不了沾沾自喜,甚至傲慢無禮。

其實人生大多都是喜憂參半的,哪裡有十全十美的幸福。只不過你看到的都是炫耀,看不到的人家都收著。

懂得了悲喜自渡,便會掌控自如,人生會更豁達明麗。

季羨林先生的散文集《悲喜自渡》滿滿的樸實的情感,先生的這本散文集裡收錄的都是一些人之常情的樸素的情感。文字樸素,情感樸素,很接地氣,又不高深。但是,文字並不泛味,很耐讀。我喜歡這樣的文字。一些平常事,平常人,平常的花木,都是情懷,都體現著先生的人格魅力和人生智慧。

季羨林,中國著名的文學家、語言學家、翻譯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精通英語、德語、梵語、吐火羅文等 12種語言。

先生好歷害啊,我們學一門英語都學不好,他卻學了12種語言。偉大的人到底是有不凡之處啊!我們只能仰望。且看看先生的散文吧,怡情養性。

一、 寂寞逃中

先生在異國他鄉,沒有親人在身邊,甚至有時連朋友都沒有,獨居一隅。月是故鄉明,水是家鄉甜。那些獨處的月光、燈影,遠山,老宅都成了先生筆下靈動的物件似的,帶了感情。人在寂寞的時候,最想念的無怪乎親人,還有那些過往的回憶。

寂寞只是別人看到的,心中有情,眼中就有詩樣的生活。何來寂寞?只有在獨處的時候,人才充沛的時間和精力,關注晨昏的時光,關注鄰居老人,關注院裡梅樹的花開花落。關注四季的花鳥變化。只有獨處時,人才可以充分的接觸自然,迴歸自然。

所以寂寞是通向人生真諦的一種必經狀態。

二、 人間草木心

季先生所寫草木與林清玄筆下的花草同出一轍,都是含情的,通人性的。誰說草木無情,我看季先生筆下的絲瓜,不但有情,還有對生命的規劃思想,長的怡然泰然悠然坦然。很是可敬。

在我的養花經歷裡,也覺得花是通人性的,有感情的。

前段時間買了一盆墨蘭,買來時花是盛開的。我精心養護,這花還是乾枯了,葉子倒是油綠的很,百思不得其解。

有一個朋友的蘭花卻開得一片繁盛,各種品種,都可以辦蘭花展了。我問她,好告訴我蘭花開花是講緣分的。難道我沒有蘭花緣?

朋友蘭心惠質,它(她)們心性是相通的。

季先生的二月蘭,枹杞樹,馬櫻花,夾竹桃,石榴花等等草木,這裡都是我們平常生活裡常見的,並沒有覺得它們有多美,可是在先生的筆下,它們一片繁華盛景,居然就看出不一樣的美來,而且很美,是我們平日看不到的美。先生說:“越是看慣了的東西,便越是習焉不察,美醜都難看出。

先生是在這些日常的草木裡領悟更為深刻的人生哲理,善於發現,善於思考,善於觀察真是一種素質。

三 、萬物多歡喜

先生不但對草木滿含深情,對小動物也是一樣的友善,一隻守家的老狗,童年的活玩具小兔子,還有極可愛的小貓咪。在看先生的文時,也勾起了我對留在記憶的貓貓、狗狗的回憶。

女兒小時候,特別喜歡小動物,先後養過三隻貓,四條狗。依稀還記得第一隻小貓每天晚上和女兒捉迷藏,不睡覺的情景。到現在家裡的一隻土種狗,每天也被女兒寵著養,而它的名字就是養過的第一隻遭遇車禍的那隻狗的名字,也同先生一樣,是為了記念前面那些失蹤的狗,所以狗名就一直沿用下來了。

季先生領著貓散步是燕園的一道奇景,想必先生真是極善之人

我們小區也有位老人,常領著四隻黑貓,經常會在巷道里看見這位老人拿著小馬紮,他坐哪兒,那幾只貓就圍在他的身旁。也是一道溫馨的畫面。

我常常想,是因為老人孤獨嗎?所以才養流浪貓。看到季先生對貓的友好與憐愛。我想這位老人的心境與他也相同之處吧。喜歡緣於內心,所以才會相依互悅。

四、聚散本無常

先生一生遊歷過很多國家,遇見的人自然也是不計其數。先生在這裡回憶記錄下來的都並非名人,只是那些普普通通的人,保姆、房東、很有眼緣的女孩兒、還有乞丐。這些普通人,似乎在我們身邊,也是我們曾經經歷過的人,讀來親切,感染人,也能激發起讀者心靈共鳴。

就如一位老人在漫不經心的聊著一位鄰居,一位遠房親戚的感覺。文字樸素之美,是直抵人心的。從這些文字裡,也反映著先生愛家愛國的高尚的高貴的人格魅力。

人與人之間的才氣並無大的差別,差別大的往往是那些人格感染力,我深以為然。先生一生與人為善,自然留下很多美好的回憶,能被先生記住的,寫出來的,都是些良善之人。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或許我們在人生過程中,有太多的功利心了,處處算計利益,算計所得與所付是不是對等?想想,其實真是沒有必要,得失之間,自有公平。

先生的這本散文集,文筆樸素、真誠、恬淡。看似簡單平易,其實都蘊含了人生哲理,體現了先生極高的文學素養,還有炙熱的人文情懷。非常值得一讀的一本散文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