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工走向民用,GPS成長史

眾所周知,軍工科技往往是領先於民用科技的。就如導航一般,最初只是一項為了滿足軍事需求而投入研發的軍用設備。

如知名度最廣的導航GPS(全球定位系統),就是起始於1958年美國軍方的一個項目,於1964年投入使用。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陸海空三軍又聯合研製了新一代衛星定位系統GPS 。其主要目的是為陸海空三大領域提供實時、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導航服務,並用於情報蒐集、核爆監測和應急通訊等一些軍事需求。

從軍工走向民用,GPS成長史

全球定位系統(GPS)

經過20餘年的研究實驗,耗資300億美元,到1994年,全球覆蓋率高達98%的24顆GPS衛星星座己佈設完成。而使用者只需擁有GPS接收機即可使用該服務,無需另外付費。GPS信號分為民用的標準定位服務(SPS,Standard Positioning Service)和軍規的精確定位服務(PPS,Precise Positioning Service)兩類。由於SPS無須任何授權即可任意使用,原本美國因為擔心敵對國家或組織會利用SPS對美國發動攻擊,故在民用訊號中人為地加入選擇性誤差(即SA政策,Selective Availability)以降低其精確度,使其最終定位精確度大概在100米左右;軍規的精度在十米以下。2000年以後,克林頓政府決定取消對民用訊號的干擾。因此,現在民用GPS也可以達到十米左右的定位精度。

如導航一樣,許多科技的出現僅僅只是滿足軍工及國防的需求。由於世界的逐漸穩定和民用市場龐大的需求,從而開始投入民用市場,在滿足人們的需求的同時,又能回籠資金,可謂是一舉多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