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盲"到"作家":60歲認字,75歲寫書,人生從來都不服輸

從

哥爾德斯密斯說過:"人生最大的光榮不在於從不失敗,而在於能屢仆屢起。"面對兒子餓得抬不起頭,自己餓得走不動路,生完孩子就要工作的困境時,那份骨子裡不服輸的精神就會指引著她前進 ,同時希望的種子也一直根植在心中,等待有一天開花結果。

她是央視前主持人,曾患癌,60歲認字,70歲寫書,大家都叫她"傳奇奶奶",她就是姜淑梅。

生在亂時候,長在窮時候

生逢亂世,何其不幸?在兵荒馬亂的時代,溫飽都是問題,讀書寫字更是妄想。雖然姜淑梅出身於地主家庭,但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實行土地改革,地主家中值錢的東西和地全都充了工。

自姜淑梅出生起,戰爭一直在她身邊如影隨形,後來硝煙終於停止了,還是沒有過上安逸舒適的生活。正是應了那句話,生於"亂時候",長在"窮時候"。在當時的時代,女性的地位依舊很低。在17歲那年,姜淑梅就與一個從未謀面的人結了婚。

從

家庭的不和諧日益凸顯出來,姜淑梅既要伺候婆家人,每天家裡大大小小的活也都等著她去做,得到的卻只有幾個菜窩窩。這種起早貪黑的生活像極了現在韓劇裡的情節,但姜淑梅的生活甚至更慘,她的遭遇更是反應了女性在社會上的地位。

姜淑梅是從苦難中走出來的,十年浩劫開始後,為了達到數量,各公社都虛報產量,多數人家留下來的糧食根本不夠吃。婆家的人本來就不把姜淑梅當做兒媳婦看待,國家下發的糧食幾乎都到了公婆一家的口袋裡。因此,自己和兒子幾乎時常在忍飢挨餓的日子裡度過。

餓到不行的時候,就和大兒子一起啃樹皮,吃谷癟子。多少次姜淑梅都不想活下去,但是父親的教誨一直都深深的印刻在她心裡,"別在困難面前低頭,要動腦筋解決問題"。這種精神激勵著姜淑梅不斷的前行,從不放棄。

在自己的堅持下,終於離開了那個"吃人"的家,心中自然是如釋重負。"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正是因為她經歷了這些困苦,才有了感人至深的一部部作品。

從

在一家子逃荒到東北後,丈夫成為了正式職工,生活也並沒有因此好起來,僅僅是可以填飽肚子了,這些顯然不夠,隨著孩子的出生,姜淑梅更是拼命,剛生下來就要做飯洗衣,沒過幾天,就開始熬鹼掙錢。

姜淑梅曾說二兒子出生時,身上沒有布絲,就將沙子溫熱了,把兒子放在沙子裡頭,蓋著哥哥的舊衣服,若是尿溼了,就把布子扔掉。

60歲認字,70歲寫書

姜淑梅就這樣幹了二十幾年的家屬工,與丈夫一起養活了幾個孩子。像她所說的"六十歲之前的目標是活著"雖然自己大字不識幾個,但是培養的孩子都很優秀,尤其是女兒張愛玲。隨著時間的推移,姜淑梅的思鄉之情難以抑制。

在1996年回鄉的途中,老伴去世,一時間,她的力氣彷彿都被抽空了。就是這場變另另故,讓她開啟了另一段人生。自那以後,姜淑梅失眠的時候就做針線活,織著毛褲、毛背心,在較短的時間裡就織出了不少。張愛玲見母親如此,就找到了讓她識字的辦法分散注意力。

從

無論是說明書,廣告字幕,只要有字的地方,都是她的老師。起初,寫字並不順利,連一道兒都畫不直。在十天的努力後,姜淑梅自己都覺得驚喜:她竟然可以寫這麼多的字。

後來,姜淑梅還跟著鄰居學習唱歌並把歌詞記下來,自己編快板,一個一個的念。寫字的順序不對,外甥女會進行糾正,就這樣慢慢的練習,識的字也越來越多,甚至可以讀幼兒故事了。這對於一個六十歲開始識字的人來說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

文字的薰陶之下,姜淑梅的精氣神又回來了。在她75歲時,目標變成了"寫自己的小故事"。姜淑梅自幼飽受戰亂之苦,成家後又經歷了許多磨難,遇到饑荒,闖關東,豐富的人生閱歷是她寫作的真實素材。

姜淑梅寫到一萬多字的時候,文章貼到了博客上,被人看中,賺回了三千塊錢的稿費。她第一次意識到自己寫的文章居然還可以賺錢,這讓姜淑梅既興奮又激動。原本就對寫作感興趣的她,更是無法自拔。

從

第一本書《亂時候,窮時候》面世後,贏來了一波好評熱潮,得到了眾多"姜粉"的支持。王小妮說過:"《亂時候,窮時候》"是我見到的第一本純正的"聽老人講故事"的出版物。

姜淑梅的晚年生活越過越美,77歲的她還在準備第二本作品,寫作帶給這位老人的是無限的快樂。

姜淑梅的文章魅力

無論是《苦菜花,甘蔗芽》,還是《長脖子女人》等作品都可以看出姜淑梅寫作中語言的獨特魅力。

她很擅長用方言,比如"帶犢子",表達了改嫁女子所帶的孩子的地位低下和不被尊重的事實。"仁兄弟"一詞現出了山東地區尊孔尚儒的地域文化特徵。

她的作品裡包含著兩種方言,在闖關東的時候,姜淑梅為了與原住民更好地交流,就會學習他們的語言,而一些家庭在原先的舊團體中,還會使用以前的方言。方言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在姜淑梅的文章裡,"扁食"就是水餃;"抽斗"就是抽屜;"長蟲"就是打蟲子。

從

姜淑梅的文字貴在真摯感人,文章運用大量的方言俗語,如"鬍子",正是東北方言中土匪的意思,姜淑梅的故事是純粹的民間書寫傳達出來的文化,文字原生態的意義,這也是吸引眾多讀者的原因之一。

她的文章還有一個特點,描述事件和人物乾淨利落,不拖泥帶水,她在《賣鹼》中說:"人窮的時候最有勁。"這句話不僅體現了姜淑梅過往生活的貧苦,還告誡自己的兒子不要畏懼貧窮,面對困難,把它當做自身的動力。漸漸名聲遠播的她也多次出現在演講視頻中,大家都叫她"傳奇奶奶"

從"文盲"到"作家",央視前主持人姜淑梅的一字一句都展現了鮮的生活。語言樸實無華,幹練利落,她講述的是陳年往事,傳達的卻是一種優秀的鄉土文化,即使曾經患癌,姜淑梅的人生也有著從來都不服輸的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