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華為專利全球第一,可他們背後到底是怎麼做的?

1月14日,美國商業專利數據庫(IFI Claims Patent Services)公佈數據顯示,2019年全年美國專利及商標局總計授予專利333530件,同比上漲15%。


都知道華為專利全球第一,可他們背後到底是怎麼做的?

而我國的華為2019年在美國獲得的專利達到2418件,首次擠入排名前十。華為在美獲得的許多專利與5G有關。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實際上不光是華為,騰訊等中國企業去年在美國申請專利大幅度增加!超過全美平均水平。可以看到,專利始終是配合企業整體發展戰略必不可少的一環!


都知道華為專利全球第一,可他們背後到底是怎麼做的?

結合主題,華為為何有這麼強的專利意識以及這麼龐大的科技創新和專利申請呢?今天就帶大家簡單回顧一下。


都知道華為專利全球第一,可他們背後到底是怎麼做的?

1997-2017年20年間專利申請情況

此圖是華為20年間專利申請曲線圖,不過我們可以發現,除了由開始的由低到高之外,中間還出現了循環的波折。那為什麼會出現這些波折呢?


都知道華為專利全球第一,可他們背後到底是怎麼做的?

這裡就要提到我的一個老領導,他是在98年到華為知識產權部工作。可以看到98年華為的專利申請量才94件,當時據他所說知識產權部只有13個人,負責專利工作的有6個人,公司當年給他們的目標是一年完成50件專利申請量。但是,當時公司整體的專利戰略目標是儲備最起碼1萬件的專利申請。


都知道華為專利全球第一,可他們背後到底是怎麼做的?

為什麼會有1萬件的專利申請目標?看過華為基本法的人都知道,當初華為基本法第一條清楚地寫到“華為的追求是在電子信息領域實現顧客的夢想,並依靠點點滴滴、鍥而不捨的艱苦追求,使我們成為世界級領先企業。”


都知道華為專利全球第一,可他們背後到底是怎麼做的?

這裡的“世界級領先企業”用任總的話來說就是“未來世界通信市場三分天下,華為必佔其一”,但當時華為在整個世界通信領域還比較弱,前面排滿了摩托羅拉、諾基亞、愛立信、北電、阿爾卡特、朗訊等通信巨頭。這些通信巨頭的專利申請量都是以萬為單位的,如果華為的專利積累量少於1萬件,是沒有辦法與這些通信巨頭拼的,要達到世界前三是不可能完成的目標。


都知道華為專利全球第一,可他們背後到底是怎麼做的?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從1997年到2006年,華為每年的專利申請量都在呈快速上漲的趨勢,2006年達到5700多件。這時我們統計一下就可以發現,截止2006年,華為的專利申請總量超過了1.5萬件,已經完成了預定的戰略目標。


都知道華為專利全球第一,可他們背後到底是怎麼做的?

但從2006年開始到2010年,華為的專利量總體上出現了波動下滑的趨勢,到2010年降到了3450件,原因是什麼?

原因就在於,在完成專利數量的戰略積累後,華為開始改變專利申請的重點,從重視數量開始重視質量,有意識地壓縮專利申請數量,對專利申請的質量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我們國家現在已經開始重視專利質量,加大審查力度,也出臺了很多政策來控制質量。但是任總在那個時候已經開始重視質量了。

但從2010年開始,專利申請量又開始急速上升,這又是什麼原因?

原因很簡單,因為華為從2010年開始發力手機市場。大家也知道,智能手機興起的時間是在2011年,也是那一年,蘋果出了它驚世之作,iPhone4S。


都知道華為專利全球第一,可他們背後到底是怎麼做的?

幾年前曾經有人統計過,一部手機裡面相關的專利數量就有30萬件之多,面對這樣一個數量級的專利,華為的專利儲備明顯不足,況且華為原有的專利基本上集中在通信設備方面,在手機上的專利積累較少。

在這種情況下,按照華為的邏輯,大幅度增加在手機方面的專利積累在所難免,所以從2010年開始,華為的專利申請量又快速上升,2013年達到了7800多件。通過有意識的專利積累,目前華為在手機方面的專利擁有量已經在業界佔據了相當領先的位置。


都知道華為專利全球第一,可他們背後到底是怎麼做的?

我們看到華為從原來通信行業的螞蟻級企業成長為全球的超級霸權。在這個成長過程中,專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從華為的專利申請趨勢可以看出,華為的專利戰略一直在為公司的整體戰略服務,密切配合並幫助公司實現了戰略目標。

因此,專利作為科技型企業的重要資源和能力,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申請的問題,必須圍繞企業的商業目標來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配置,讓專利真正融入企業的經營發展過程,服務於企業的商業運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