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時候,前腳還在和說回見,後腳卻已陰陽兩隔

原來,清明,是要喚起我們不思量的記憶,埋在心裡,一同老去。


從養生來講,春天是個生髮的季節,忌悲切,可春季,卻有個清明,讓人不由得愁腸寸斷。

讀書的時候,唸到蘇軾的《江城子》,"不思量,自難忘"句,總是想不通,何以不去想,就不會忘呢?及至人生閱歷漸豐,對這句詞的理解越來越心有慼慼,人生之中,的確是有許多不思量,自難忘的人或事的。而事,當然也是攀附著人發生的,所以,難忘的,歸根結底,還是人。


有多少時候,前腳還在和說回見,後腳卻已陰陽兩隔

可是,許多事,發生了就發生了,悔恨、自責、懊喪、辛酸等恨不能的情緒並不能幫助我們時光倒流,將發生了的事情塞還給時空,讓它從A結局,走向B方向。

最近重讀錢鍾書先生的《圍城》,把過去看不懂的地方看明白了一些,對於這些新接收到智慧點就像與作者有一種心照不宣的懂得,頗為暗爽。


有多少時候,前腳還在和說回見,後腳卻已陰陽兩隔

拍攝於1990年的連續劇《圍城》,被認為是經典。

書尾是方鴻漸與孫柔嘉的一場爭吵橋斷,錢老特別濃重地描述了牆上那隻每小時慢7分鐘的掛鐘,說它噹噹地敲了6下,距實際時間遲了5小時,而5小時前,方鴻漸打算帶孫柔嘉一起去內地,孫柔嘉弄好了飯菜在等著方鴻漸回來吃。就是這5小時間,家庭從一派和睦陡然變得支離破碎。

錢老的筆墨實在高妙,只這麼輕輕地點撥一下,就讓人產生許多的代入感:有多少時候,前腳還是好好的,後腳就為了一些雞毛蒜皮弄得硝煙四起,又或者,前腳還在和對方說回見,後腳卻已陰陽兩隔。

今天看到消息,說饒平如先生於清明過世,享年99歲。若不是他出了一本《平如美棠:我倆的故事》畫集,相信他不會走入大眾視野。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人們為了升職加薪已經無暇戀愛,而這本書的出現,卻讓世人猛烈地驚覺到白首偕老的美好。


有多少時候,前腳還在和說回見,後腳卻已陰陽兩隔

饒先生是在妻子過世半年後開始學畫的,買了華君武、豐子愷等的畫作來臨摹,畫風很接近豐子愷先生的筆墨,一派天然的樸拙。

畫畫純粹為了思念亡妻,所以,畫的都是他倆的點滴,老人望九的年紀才開始記錄,思緒卻飄蕩回雙十年華的初相識,中間隔著半個多世紀,時間非但沒有消磨掉老人的記憶,看著畫,會覺得一切的一切,歷歷在目,不曾或忘。正恰如老先生所說:"相思始覺海非深"。這,不正是"不思量,自難忘"!


有多少時候,前腳還在和說回見,後腳卻已陰陽兩隔

老人望九的年紀才開始記錄,思緒卻飄蕩回雙十年華的初相識

清明祭掃,從大了來說,是為不忘來處;從小裡講,也是寄託哀思的一種渠道。當不得詩人和畫家,但情感好歹也要有個出處。所以,我常覺得,祭掃,不是做給人看的,而是自己的一個願,一個念,一份情。

有多少時候,前腳還在和說回見,後腳卻已陰陽兩隔

清明時節雨紛紛,春天是生長的季節,經由貴如油的春雨澆灌,萬物生機勃發,此時,思念的苗頭也冒出尖來,並開枝散葉,原來,清明,是要喚起我們不思量的記憶,埋在心裡,一同老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