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鬧事導致公交車墜江 我們文化根子裡有“鬧”的基因

女子鬧事導致公交車墜江 我們文化根子裡有“鬧”的基因

重慶公交車監控視頻

我們的文化裡古往今來對於“鬧”都是在持激勵態度,“激勵”是心理學上的名詞,它是通過對於一個人某個行為的獎勵,使其習慣性地展現和保持這個行為,而一個社會對一個壞的行為產生激勵效果,不免會導致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和矛盾。

金庸先生不久前離去,我對老先生的文學成就甚是佩服,他給許多人的童年帶去了那麼多的樂趣,可我對武俠這類小說中塑造人物的臉譜化不以為然,比如英雄就要豪氣萬丈,就要大口吃肉大口啜酒大聲喧譁等等。

文學作品人物的臉譜化,是我們大多數人在成長中自我臉譜化的一個來源,從而又形成了整個社會標準化的統一臉譜,這種臉譜化讓很多人進入了誤區。比如它們激勵的大聲喧譁是豪爽性子嗎?這在公共場合可能不是豪爽,而是毫無素質。又比如它們激勵的口無遮攔是心情耿直嗎?這在不尊重他人的人際關係中,不是耿直而是刻薄尖酸。

然而我們身邊有多少人是這樣的:對別人發了一通脾氣,完事後美其名曰“你看我這暴脾氣,就是性子急,壓不住火兒,可我這樣的人從來不記仇。”

還有,對別人一頓謾罵諷刺後,曰:“我就是這性格,心裡藏不住話,雖然嘴上說得難聽,可背後從來不嚼舌根。”

而對於這樣的人我們的社會竟然是容忍的,甚至是標榜的,認為他們真的是豪爽性格、心直口快!

這就是文化中對於“負行為”的激勵結果。

中國社會普遍存在的“鬧”便是如此。

女子鬧事導致公交車墜江 我們文化根子裡有“鬧”的基因

大鬧天宮

說起“鬧”,很多人最早接觸到這個字,想必是“大鬧天宮”,那簡直是孫悟空人生事業的巔峰,雖然因此被如來佛祖壓於五指山下五百年,可這點懲罰與孫悟空實質獲得的獎勵相比,依然無出其右, 在悟空日後取經路上逢妖就自誇:俺是五百年前大鬧天宮的孫悟空,就可見一斑了。

還有一個大鬧,出自另一本名著《水滸傳》,其實在水泊梁山一百單八將大多數好漢身上都或多或少擁有“好鬧、愛鬧、能鬧,敢鬧”的性格特徵,其中最愛鬧敢鬧的就是那花和尚魯智深了,五臺山、野豬林、桃花村哪個沒有被他鬧得雞飛狗跳,然而他的這些行為得到的懲罰是什麼呢?是被方丈趕出門,是惹了個不痛不癢的官司。可他獲得的獎勵卻是“人人都敬他是一條好漢”“是英雄“!

我專門記錄了一下,《水滸傳》裡在標題上呈現出來的“英雄鬧”就有13處之多,九紋龍大鬧史家村、魯智深大鬧五臺山、花和尚大鬧桃花村、魯智深大鬧野豬林、鄆哥不忿鬧茶肆、武松大鬧飛雲浦、花榮大鬧清風寨、鎮三山大鬧青州道、船火兒大鬧潯陽江、病關索大鬧翠屏山、宋江鬧西嶽華山、張順夜鬧金沙渡、李逵元夜鬧東京,這些“鬧“皆讓他們鬧出了一條陽關道,鬧出一身正氣!

到現在我們時常有這樣的說法:“會鬧的孩子有奶吃。”

這句話本身是沒有任何問題的,而問題在於“鬧”這個只應在孩子身上體現的行為,卻為什麼被我們社會中那麼多的成年人給習得了?

這裡除了有文化影響造成社會問題外,還有就是“鬧”的成本太低,懲罰太輕,得到的獎勵遠遠大於罰,因此何“鬧“而不為?

再回到重慶公交車墜江的事件上,這是一件因“鬧”而引發的悲劇,當形成悲劇後,我在網絡的評論裡仍然看到至少一半的人是在批評公交車司機,他不該開車時反擊那個錯過站而鬧著下車動手打司機的女士。

這種思維也恰好是一種拋開了人基本的生理反應,將人臉譜化的習慣性思維。首先在他們的判定中只有好人和壞人,還很可愛地認為,司機要是個好人,就會以乘客安慰為重,就不會與那女人動手,他動手還擊了,也不是個好東西。

那麼在一個人受到攻擊後情緒不會有半點波瀾,這樣“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的聖人又有幾個呢?

再如,那個錯過站的女人是此次悲劇事件的禍端,是大壞人,那麼他們拋挖出其生活裡的樁樁件件,感覺她沒有幹過一件好事。

其實這件悲劇的發生,我們就將它歸於“鬧”這個不好的行為上吧,而這個不好的行為是根植在我們文化裡的,又得到了社會的縱容。

最後再來重述一下我的觀點:我們文化裡對一些“鬧”等負行為的激勵,才導致了公交車墜江悲劇的發生。哪天我們的社會達成就事論事的共識,而不是一切臉譜化看問題,便才能剖析到問題的根節,才算是用血的代價買來了教訓,而不是吵來吵去最後得到一個模糊的結果,又不了了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