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們要讀的一本書:《科學革命的結構》,破舊立新是興建的開始

在科學界,包括社會科學在內,真正的進步經常來自著重顛覆的革命,而非表面是承傳和積累,但實質卻是抱殘守缺的因循苟且和迂腐。

基於以上道理,這是一本最值得推薦的書,也就是一本最能夠推翻前人學說,最能激發新思維的著作。

被引用最多的著作 點出科學突破需破舊立新

根據權威網站統計,在社會科學中有史以來被引用得最多的書,是由托馬斯·庫恩(Thomas Kuhn)所著的《科學革命的結構》。這本書自 1962 年由芝加哥大學出版以來,一共被引用多達9萬次。

家長們要讀的一本書:《科學革命的結構》,破舊立新是興建的開始

它的成功原因,就是它有力地指出知識的發展及科學的進步,根本是一個不斷推翻前人學說、破舊立新的過程。這也是我們常說的“道可道,非常道”、“無書勝有書”、“不可一本通書讀到老”的智慧。

孔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中的最大貢獻,是指出科學的發展及突破,不是一個累積經驗及知識的簡單線性過程,而是由挑戰現有理解現象的理論、質疑其背後假設、最終把現有理論推翻、帶來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的過程

家長們要讀的一本書:《科學革命的結構》,破舊立新是興建的開始


孔恩所點出的道理,在科學界屢見不鮮。物理學大師牛頓,挑戰為何蘋果總要“掉下來,而不是往天飛”,從而建立萬有引力的學說。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質疑為何自私一定是壞事,從而最終創立“無形之手”的自由市場學說。

正如在已故歌星羅文膾炙人口的電視劇主題曲的歌詞所說:“知否世事常變,變幻原是永恆。”這不僅是做人的道理,也是一個追求學問的大道理。

短視功利的社會 缺乏懂得如何學習的創新者

破壞是興建的開始,帶來知識不斷重生的循環。可惜,如今這個事事追求功利、實用、即食的短視社會,以上的道理卻甚少人領悟。最佳的例子莫過於每年。

家長們要讀的一本書:《科學革命的結構》,破舊立新是興建的開始

一眾怪獸家長,日夜催促自己的兒女不斷學習,希望他們考進名牌大學,卻忽視孩子們往往只是長期鸚鵡學舌,看似十八般武藝,但滿腦子只是標準答案,未有學習“如何學習”的能力,更別說懂得獨立思考和創造知識。

少年出英雄,知識和理論也是青出於藍、長江後浪推前浪。追求知識及建立理論,也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懂得有智慧地生活,本身就是一種學習。可惜,很多人往往把現有的知識過份神性化,甚至把它放於高高在上的神壇來日夜供奉,將一切的不同學說當成侵犯和褻瀆,結果只會令知識永遠停滯不前,成為妨礙人類進步的詛咒和枷鎖。

家長們要讀的一本書:《科學革命的結構》,破舊立新是興建的開始


所以,一所頂級的大學,真正追求學術的殿堂,也往往是一所最不重視等級及繁文縟節的機構,一切並不是偶然。

本文作者:書爾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