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萬裡扶貧採風路

經作者同意,原文轉發作者的採風文章。

三萬裡扶貧採風路

“深入開展脫貧攻堅”“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一場聲勢浩大而又紮紮實實的脫貧攻堅戰,在960萬平方公里的華夏大地響起了衝鋒號。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黨政群機關,社會各行各業都在為打贏這場偉大的戰役貢獻著智慧和力量。

在陝西省的扶貧攻堅隊伍中,有一位從軍隊轉業的自主擇業幹部彭教學。從2016年初開始的兩年多時間裡以來,他開著自己的私家車、揹著照相機、帶著筆記本,以攝影寫作採風為由頭,先後行程3萬多里路,深入到全省56個國家級貧困縣區,走訪300多個貧困村,採訪貧困戶、脫貧致富帶頭人及駐村蹲點扶貧幹部2000多人次,撰寫出了100多個扶貧脫貧典型故事,拍攝並精選了1000多幅扶貧脫困新聞圖片,形成了《向貧困宣戰——陝西脫貧攻堅見聞錄》專輯,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和獨特方式助力扶貧,受到政府有關部門的重視和社會廣泛好評,十多家中省新聞媒體進行了宣傳報道。

三萬裡扶貧採風路

在他的血液中,流淌著扶貧幫困的情結

和其他扶貧幹部不同,彭教學既不是政府部門肩負扶貧責任的公務人員,也不是應盡義務的社會公益團體成員,他是一名志願者,不享受任何待遇,不拿一分錢報酬,出行食宿都靠自理。他是以一個共產黨員的覺悟與愛心,把參與扶貧看作是社會公益慈善而主動作為的,這源於他有深深的扶貧情結。

彭教學,1964年出生於陝西省關中一貧苦農家,跳出農門和擺脫貧困是他當年努力的方向和奮鬥的目標。考上軍校後,在部隊工作和鍛鍊了20年,是黨和國家把他培養成一個有責任、有擔當、有愛心的黨員幹部。從部隊轉業後,他先後在企業和媒體從事文秘與新聞宣傳工作,經常參加慈善和愛心活動,感恩基因和扶貧幫困情結一直在他的血液中流淌,“見了窮人,心裡總是沉甸甸的,就想幫一幫!”他經常這樣想這樣講。

三萬裡扶貧採風路

看到中央和國家號召實施精準扶貧,用三五年時間實現全面脫貧,他就想,作為一名具有三十多年黨齡的老黨員和作為軍隊自主擇業幹部,在這場轟轟烈烈的脫貧攻堅戰鬥中應該乾點什麼?經過一番思考和籌劃,他決定發揮自己的特長,把全省56個國家級貧困區縣跑一遍,收集整理撰寫扶貧故事,編寫出版扶貧脫貧故事集,舉辦扶貧攻堅圖片展,宣傳脫貧致富與扶貧攻堅先進人物及典型事蹟,讓更多的人關注和參與到這場偉大的脫貧攻堅戰役中來。說幹就幹,他辭掉了在單位比較舒適的工作,開始了陝西扶貧故事採風之旅。

為了學習和掌握扶貧政策,他瀏覽和關注的省市縣扶貧網站、微信公眾號達幾十個;每到一個縣採風,他都要提前做好“功課”,瞭解當地的貧困狀況;堅持每月兩趟外出採風任務雷打不動,他基本上都是採風一週、回來整理寫作一週,成了近兩年鐵打的工作生活規律。

三萬裡扶貧採風路

冒著生命危險,跑遍了全省最貧困的地方

“中國最貧困的地方是你自己去不到的地方,你看不到,有時候甚至想不到!”“最貧困的地方都是車子開不到,幾乎與世隔絕的地方!” 這是國家扶貧辦主任劉永富在一次會議上講的,彭教學對此深有體會。

陝西屬西部省份,貧困面較大,脫貧攻堅任務艱鉅。最貧困的地方多集中在秦巴山區的安康、商洛和漢中三個地市,這裡許多貧困村山大溝深、道路難行,有的才剛剛通電、通水,有的還正在修建通村公路。彭教學兩年來的三萬多里行程中,有一半走的是秦巴山區的鄉村路。

旬陽縣趙灣鎮中山村是陝南最典型的國家級貧困村,全村280戶780餘人,有155戶、396人屬於貧困戶,其中孤寡智障殘達36戶50多人,以前該村沒有路、不通電,吃的是山頂流下來的水,村民外出需要翻越好幾道山樑。彭教學和他的戰友劉國樹從西安開車到安康、從安康再到旬陽縣趙灣鎮,共計達320多公里,從趙灣鎮到中山村還有13公里陡峭崎嶇的石子路,他倆一個開車、一個導航,來到這個村莊。在村幹部的帶領下,對每個貧困戶家庭進行走訪和座談,見證了該村精準扶貧政策實施以來的發展變化,通電了、通路了、通自來水了,“交鑰匙工程”馬上交付使用,產業合作社建起來了,老人們喜笑顏開。在該村採風中,因正在修路,他們的採風車陷入石子坑,是村民幫助一邊抬一邊推才擺脫了危險;在中午時間,村民為他們端來了酸菜雜糧麵條。86歲的五保戶李存秀老人說,“共產黨的政策好得很,我活了80多歲,你們是第一個到我們村的西安人,謝謝你們來看望我們!”。

三萬裡扶貧採風路

在扶貧故事採寫中,彭教學和他的戰友幾乎天天在秦巴山區各市縣中翻越,遇見山體塌方5次,車曾2次陷入泥坑,也多次在山路上一到險情,但他們沒有畏懼退縮,沒有放棄採風活動。

最危險的那次是在從嵐皋縣到紫陽縣的途中,由於紫嵐公路堰門鎮至洞河鎮段修路封閉,只能乘坐擺渡從漢江上通過。早晨他從嵐皋縣堰門鎮出發,到紅巖村擺渡地點還有10多公里盤山小道,左邊是漢江,右邊是山崖,道路狹窄,拐彎極多,半途中偏偏又下起了瓢潑大雨,車上雨刷刮個不停,視線模糊,車差一點掉入漢江,無奈只好把車停在路上等待雨停。事後想想真可怕,要是車滑落到漢江裡可就慘了。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還是堅持朝目的地行進。在乘坐渡輪時,還專門採訪了漢江上的擺渡人,形成了《瀛湖上的擺渡人:方便了大家,富裕了自己》一文。

有朋友勸彭教學,“幫助群眾脫貧致富,那是地方政府的事,宣傳扶貧脫貧典型,是宣傳部門和新聞媒體的工作,誰也沒給你分配任務,你成天翻山越嶺走村串戶,忙乎哪幹啥嗎?” 他說,“扶貧攻堅是中國幾千年歷史上一次罕見的偉大工程,機遇難得,扶貧路上沒有旁觀者,我也想盡一點心,出一份力!”

彭教學去陝西省周至縣板房子鎮高潮村採風時,正好遇見該村扶貧幹部帶著人上山,說住在山底下的貧困戶群眾好幾天斷了水,估計是山上的水源地出了問題。他便與扶貧幹部一起,拿著木棍柺杖,顧不上沿路螞蟥蚊蟲叮咬,沿著滿山荊棘小路,攀行3公里多的山路,爬到海拔1000多米高的山頂探查水源。原來是時間長了,枯樹枝、枯樹葉等把蓄水池中的引水道堵了,水管沒有水了,導致山下7戶村民幾天都無水喝。他們排除了水源地的堵塞雜物,疏通了管道。下山坐在路沿上休息時,才發現每個人鞋子和褲腿上爬了不少螞蟥,清除完畢一數竟達13條之多。

三萬裡扶貧採風路

在採風過程中,他把苦當樂,累了,就躺在後座上休息10分鐘、20分鐘;由於在偏遠農村採訪,一天吃兩頓飯是常事,他的車上經常放著軍用水壺和乾糧。有時導航都沒有信號了,有時導航還把路線給導錯了等等。

從貧困戶家中挖掘第一手資料

在延川縣梁家河村採訪時,他晚上住在知青舊居房東家的窯洞裡,買來白酒和花生米、豆腐乾等下酒菜,邀請當年與知青一塊戰鬥過的村民朋友,一塊喝酒、一塊聊天採訪,掌握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在紫陽縣青中村採訪時,他與搬遷村民一塊上山摘菜瓜、剝玉米,實地查訪土坯房屋與安置點的新建房屋,瞭解搬遷村民生活改變狀況。 在陝西省最南端的貧困村鎮坪縣鍾寶鎮三坪村“交鑰匙工程”安置點採訪時,為了解貧困戶以前住舊土屋時的生活情況,他用車拉著88歲五保戶李詩金老人一塊前往其舊住處查看(老人身體棒,爬山比青年人都快),從新舊對比中反映和歌頌黨的扶貧政策。

三萬裡扶貧採風路

在鎮巴縣栗子埡村一位70多歲的貧困戶家裡採訪時,他得知“2歲小孫子做了5次大手術”後十分震驚,原來小孩天生腸道太細,吃東西全吐,也不拉屎,前後做過5次大手術。有人建議說,“這小孩子就是一個災星,把好端端一個家庭給弄毀了,不如扔了算咧!”但老實的爺爺奶奶沒有放棄一絲希望,“砸鍋賣鐵也要給小孫子看病!”當得知老人家報銷了大部分治療費用時,他感到這個素材極好,很快寫成了《2歲小孫子5次大手術,您扛得住嗎?》的扶貧故事。

兩年多來,為了真正掌握第一手資料,為了從最底層群眾當中瞭解和反映全省脫貧攻堅工作戰果,他沒有向任何縣鄉(鎮)村任何人打過招呼,而是直接進入到貧困村,直接走訪貧困戶,在貧困村和貧困戶群眾家裡瞭解黨的扶貧政策落實情況,挖掘脫貧攻堅工作的閃光點,從中掌握和了解了許多寶貴資料,發現和挖掘了許多精彩故事。他撰寫的100多篇扶貧脫貧故事,“是車輪子跑出來的新聞”,是直接與貧困群眾交朋友、拉家常的結果。他除了完成了《向貧困宣戰——陝西脫貧攻堅見聞錄》專輯外,還撰寫了《陝西貧困狀況調研報告》,為陝西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珍貴的參考材料。

三萬裡扶貧採風路

一邊採風,一邊幫困

嵐皋縣民主鎮有一貧困戶在山坡了種了許多大南瓜,由於賣不出去,許多南瓜都爛在地裡,他看在眼裡、痛在心上,一下買了一後備箱,回來後分發給了同學和朋友。兩年來,他一邊到貧困戶家採訪,一邊堅持採購貧困戶家的蔬菜、瓜果、雞蛋、土特產等,幾乎成了一種自然和習慣,每次採風回來,後備箱都是滿當當的。彭教學家的附近就有蔬菜批發市場,但他每次採風回來,都採購滿了貧困戶家種植的瓜果、蔬菜土特產等,他不是捨近求遠,也不是貪圖便宜,而是想盡自己的一點心意,對貧困群眾能幫一把就是一把。

在採風過程當中,經常會遇到一些村民在他面前訴苦或告狀,認為村幹部篩選貧困戶不公平、不公開,有的義憤填膺,有的哭得眼淚吧擦。面對這種情況,他沒有推而不管,而是發揮在部隊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優勢,一邊耐心宣講國家扶貧政策,一邊從各個方面舉例子、講道理、拉家常,解除他們的思想疙瘩,並鼓勵他們自強不息,靠雙手創造美好生活,不少農民經過他的開導,開闊了腦筋,放棄了過激行為,加入到了脫貧致富浩浩蕩蕩的大軍行列。

到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社會還有三年時間,他說,下一步將計劃出版《向貧困宣戰——陝西脫貧攻堅見聞錄》專輯,舉辦脫貧故事圖片展覽,並再次深入基層,跑遍全省各縣,創作陝西脫貧攻堅散記,為陝西脫貧攻堅工作貢獻力量。

三萬裡扶貧採風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