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文門社區創新服務形式,一年來成效顯著受到居民好評

奎文門社區創新服務形式,一年來成效顯著受到居民好評

奎文區東關街道奎文門社區創新開展“馬紮議事會”,從以往的群眾走進社區服務中心轉變為社區工作人員來到樓前巷尾拉家常,引導群眾參與社區共建共治,用小馬紮搭建起社區與群眾的“連心橋”。據統計,“馬紮議事會”開展一年來,公開議事26場,參與900餘人次,解決問題28個。

“馬紮議事會”受到居民一致好評

4月15日,奎文門社區的廣場上格外熱鬧。社區工作人員、物業工作人員和鳳凰花園小區的居民代表30餘人正坐著馬紮拉家常,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對於居民關心的各種話題,暢所欲言。在這種面對面的討論中,很多社區管理的難題都找到了思路,“馬紮議事會”受到居民們的一致好評。

記者採訪瞭解到,當天的議事會上,社區與居民在商議“紅色物業”話題。達成初步意見後,社區工作人員作進一步修改,最後居民舉手表決。表決通過後,在小區內公示三天,然後再進行收費、施工等。通過這種方式第一時間收集居民們的訴求,歸納整理,形成系統的需求清單,本著問題導向原則,及時吹響社區居民訴求的集結號,調動轄區資源高效率解決居民訴求。每一步,都切切實實做到了居民心裡。

奎文門社區黨委書記孫篤秋表示,社區工作千頭萬緒,錯綜複雜,妥善處理好基層群眾之間的關係十分不容易。她認為,做好社區工作與百姓交心是重點,而小小的馬紮就是社區與居民之間溝通的“橋樑”。“其實坐著小馬紮和居民用這種形式探討一些問題,更讓居民覺得好像是我們走到他們家裡了,而不是他們來到我們辦公室裡,大家能敞開心扉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孫篤秋說。

零距離服務群眾,開展一年解決問題28個

近年來,奎文門社區通過加強社會治理、完善社區服務等措施不斷夯實基層建設,取得一定成效,但居民“參與冷漠症”越來越嚴重。為此,2019年,該社區探索實行“馬紮議事會”這一微改革微創新項目,把會議變成議事,把座談改成拉呱,議事地點從社區會議室轉到院內、樓棟,把居民的需求建議用拉家常的形式收集、彙總,找出解決居民需求的新思路,實現服務群眾“零距離”。

奎文門社區“馬紮議事會”曾成功處理安丘巷“腸梗阻”問題。安丘巷連接東風東街和奎文門街,步行不過5分鐘,但經常堵車,行車要十多分鐘。為解決這一問題,奎文門社區召開“馬紮議事會”,傾聽居民意見。同時,協調交警、城管、泰華物業公司等多次深入社區,研究解決方案,協調園林部門將安丘巷西側的冬青移栽,將影響通行的8個花壇清理,重新鋪設地磚;成立巡防隊、志願服務隊,對安丘巷的交通情況加強巡查盯控,依法實施“嚴管重罰”,讓百姓出行更暢通。

在奎文門社區,“馬紮議事會”充分發揮了“調解器”和“減壓閥”作用,一頭連著社區幹部,一頭連著居民百姓,拉近的不僅是彼此之間的空間距離,更是心與心之間的距離。據統計,“馬紮議事會”開展一年來,公開議事26場,參與900餘人次,解決問題28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