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寧城區的一個古老地方,說出來很多人記憶猶新!

完美的拱券結構,雄渾的凝重灰柱,建築宏大華美,迴廊靈動飛躍……走進國家級示範性高中遂寧中學,一幢明顯有別於周邊其他樓群的典型古羅馬風格的建築吸引了所有人的視線。


遂寧城區的一個古老地方,說出來很多人記憶猶新!

(施嶽樓)


1876年(清光緒二年)基督教衛理公會又名美以美會,由美國傳入遂寧。當時,美國牧師谷良真來到遂寧,買北辰街房一區修建住宅,又買對面院房修禮拜堂。


1913年(民國2年),一個春日融融的下午,青瓦穿鬥老屋簇擁的斗城小街上,兩位一襲黑衣胸掛十字的婦人同樣吸引了所有小城居民的目光。她們來自大洋彼岸一個完全陌生的國度,美國基督教衛理公會傳教士嶽太太、施太太來遂,在現在的育才路遂寧中學校本部地址創辦了華美女子小學堂,佔地面積28666.81平方米、建築面積2566平方米,修建了教堂(即現今仍存的“施嶽樓”)、教室(其址已建新卓婭樓)。


遂寧城區的一個古老地方,說出來很多人記憶猶新!

(卓婭樓)


1923年,基督教會在華美女子小學招收初中生,改名“遂寧私立涪江女子初級中學”。從此,遂寧開始有了私立女子中學,開啟了遂寧私立女子中學的先河。隨著時代的發展,要求受教育的特別是要求受更高教育的女子越來越多,但是初中已不能適應需要。


1928年秋,“遂寧私立涪江女子初級中學” 改名為“遂寧縣私立涪江女子中學校”,開始招收高中生,基督教衛理公會在遂寧辦起了從幼稚園(在北辰街福音堂後院)的啟蒙教育到高級中學教育的私立教會學校。


1938年,江西南昌淪陷,為了躲避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作家謝冰心的母校—--私立葆靈女子中學遷來遂寧,合校,改名為“葆靈、涪江聯合女子中學校”(簡稱葆涪聯中);1940年,江西教會學校----儒勵女子中學從戰區遷到遂寧合校,再改名為“遂寧縣私立儒葆涪聯合女子中學”。


遂寧城區的一個古老地方,說出來很多人記憶猶新!

(施嶽樓)


民族危亡,同仇敵愾。川中人民以空前的熱情款待著背井離鄉的同胞姐妹:平日送衣送食,節日犒勞慰問;到了元旦新春,學生間以各種小禮物互相贈送;學校還要加餐加菜,開營火晚會,載歌載舞喜慶佳節……


遂寧人民的熱情激勵著一批批莘莘學子刻苦學習,立振興中華之志。世紀鐘亭宏鍾一響,學生們紛紛聞鍾而起,於晨曦薄霧間開始了一天的學習生活。愈是艱苦的條件,愈發磨礪了筋骨,錘鍊了精神。


直到抗日戰爭結束,1946年來自江西南昌、九江的女老師們隨著葆靈、儒勵兩校的遷走而離開遂寧,學校又複名為“私立涪江女子中學”。由於師資缺乏,又新進了一批老師,新進的老師有男有女,一批共產黨員悄然入校任教,為廣大學生灌輸革命思想,為中國的解放事業奉獻了鮮血乃至生命!湧現出了1949年在重慶渣滓洞松林被槍殺的著名“黑牢詩人”蔡夢慰,“成都十二橋烈士”之一的劉駿達等革命先烈!


遂寧城區的一個古老地方,說出來很多人記憶猶新!

(蔡夢慰)


1963年,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著名文學家郭沫若為學校題寫校牌:“四川省遂寧中學校”。


今日,走進育才中路遂寧中學校本部,詩情畫意的遂中校園裡,一座帶有古羅馬風格的建築屹立在那裡,歲月流逝,時代變遷,老建築凝固的是歷史,一磚一瓦積澱的是歲月,這裡有遂寧人難忘的歲月!(綜合遂寧旅遊、張帆、百年遂中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