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問了蜀國使者兩個問題,為何就能斷言諸葛亮命不久矣?

高手,一定是內外兼修,有招式也有心法,且心法往往比招式重要,因為招式決定了如何做,心法則能讓人明白為什麼要這麼做。

司馬懿問了蜀國使者兩個問題,為何就能斷言諸葛亮命不久矣?

司馬懿

戰場上,一個統軍高手,不僅要懂戰術、御人、計策等招式,還需具備戰略、人性、洞察力等心法。戰術決定了戰役的勝負,而戰略決定了戰爭的成敗;洞察力可以讓人通過蛛絲馬跡、隻言片語得出有效信息,進而做出最有利於己方的計策。

高手對決,比拼的是心法,揚長避短,以及在招式上等待對方犯錯。在這一點上,司馬懿面對諸葛亮時可謂發揮到極致。

司馬懿與諸葛亮,兩人都是三國的頂級人才,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司馬懿問了蜀國使者兩個問題,為何就能斷言諸葛亮命不久矣?

諸葛亮

公元234年,諸葛亮率領十萬大軍出斜谷,發動了第六次北伐戰爭。然而,司馬懿看透了諸葛亮的“七寸”,知道蜀軍千里迢迢而來,糧草肯定難以供應,於是採取“堅壁據守,消磨蜀軍銳氣”的作戰方略。

起初,諸葛亮也能沉著應對,他讓蜀軍在渭水之南搞起了屯田,彷彿要打一場持久戰。雙方相持一百多天後,諸葛亮坐不住了。因為蜀軍是客場作戰,時間越久越不利。於是,諸葛亮發兵挑戰,司馬懿不予理睬。

諸葛亮心急如焚,又無計可施,便想了一個辦法,派人給司馬懿送女人衣服。將司馬懿比作女子,這是對他莫大的侮辱,韓信的胯下之辱都難以望其項背,想借此激他應戰。那司馬懿如何應付呢?

司馬懿問了蜀國使者兩個問題,為何就能斷言諸葛亮命不久矣?

司馬懿

繼續修煉“龜縮大法”,任憑諸葛亮的東南西北風,司馬懿就是咬定青山不放鬆。

面對鐵桶陣,諸葛亮有力也使不出,心裡難受,而司馬懿卻穩如泰山,氣定神閒。《晉書·宣帝紀》記載:

先是,亮使之,帝問曰:“諸葛公起居如何,食可幾米?”對曰:“三四升。”次問政事,曰:“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帝既而告人曰:“諸葛孔明其能久乎!”

蜀國使者說者無意,話中卻透露出兩條關於諸葛亮的重要信息:

一是生活上的。按照常理,諸葛亮奔波在外,飯量應該增加。但他每天僅吃三四升飯,明顯不及正常人的進食標準。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飯量不正常,時間久了,身體就會出問題。

司馬懿問了蜀國使者兩個問題,為何就能斷言諸葛亮命不久矣?

諸葛亮

二是事務繁忙。每次二十軍棍的處罰,諸葛亮都要過目,而整個蜀軍十萬人,每天大大小小的雜事多如牛毛。這說明諸葛亮事必躬親、事無鉅細,精力肯定跟不上,工作上嘔心瀝血的結果就是身體每況愈下。

司馬懿依據蜀國使者提供兩條信息,完全可以洞察出諸葛亮不管是工作方式還是生活方式都不利於健康,由此才會得出結論:諸葛亮命不久矣。

諸葛亮去世,純粹是自己把自己給累死的。作為北伐的最高長官,諸葛亮需要的是舉重若輕的魄力,負責重大的軍事部署,而不是舉輕若重的責任心,對於具體事務,完全可以交給下屬處理。

司馬懿問了蜀國使者兩個問題,為何就能斷言諸葛亮命不久矣?

諸葛亮

精準解讀情報的信息量,洞察對方的弱點,才能料敵制勝。在與諸葛亮的兩次北伐對決中,司馬懿根據有限的信息,看穿了對方的弱點,然後針對性地應付,讓諸葛亮出師未捷生先死。

各位看官,喜歡歷史的麻煩記得點贊關注轉發哦~

司馬懿問了蜀國使者兩個問題,為何就能斷言諸葛亮命不久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