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抗美援朝, 會有蘇聯的156個工業援助項目嗎?

戳右邊點關注,茶餘飯後,帶您足不出戶觀世界!

1953年-1957年,發生了世界歷史上十分罕見的一次跨國援助行動,那就是超級大國蘇聯對於農業國中國的“156個工業援助項目”。一國幫助另一國建立全套工業體系,這是從未有過的事情,為什麼蘇聯會這樣慷慨的“授人以漁”呢?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志願軍抗美援朝勝利,令中國配得上蘇聯的這份“厚禮”。如果沒有抗美援朝戰爭,這156個項目想都不要想。

如果沒有抗美援朝, 會有蘇聯的156個工業援助項目嗎?

看到這裡可能有朋友會提出疑問,新中國在49年建立,就連開國大典的時間都是友邦蘇聯建議的。從新中國成立時,蘇聯便“熱情”幫助中國,我國也與蘇方進行了多次交流溝通,希望能與蘇聯達成工業援助意向,怎麼能說這種援助是因為抗美援朝的勝利才決定的呢?接觸不假,但從志願軍1950年赴朝參戰之前,到朝鮮戰局逐漸明朗,蘇聯對於援華的態度變化明顯。

如果沒有抗美援朝, 會有蘇聯的156個工業援助項目嗎?

在抗美援朝之前,蘇方在1950年僅僅是有約50個項目的初步意向,而遠遠不是後來的156個項目。更重要的是,1953年朝鮮停戰之後,蘇聯的援助項目才真正開始啟動並落地,之前不過是處在初步接洽階段。很明顯,從初步“溝通”到真正“落地”,這兩個詞中間是有巨大鴻溝的,正是因為這期間中國打痛了一個超級大國,才使得另一個超級大國變得慷慨起來。

如果沒有抗美援朝, 會有蘇聯的156個工業援助項目嗎?

從戰爭結果來說,中國客觀上幫助蘇聯抑制了美國在東亞的擴張,至少重要的緩衝帶朝鮮半島一分為二,美蘇勢力得以繼續保持均勢。而由於志願軍的大舉出動,換來這種結果,蘇聯基本上沒有直接動手參戰(除空軍);從存在價值上看,中國同時向蘇聯證明了兩樣關鍵要素:陣營姿態和軍事實力,有中國這樣強力的盟友,對於蘇聯的安全大有裨益;而從現實角度來講,中國的志願軍在對美作戰期間,購置了大量蘇聯武器,幫助該國解決了二戰後嚴峻的國內就業問題,並提供客觀的經濟效益。這三樣加在一起,才有了蘇聯對中國的大量工業援助,作為回報。有個別朋友一直不清晰抗美援朝的積極意義何在,其實單單是這156個工業項目,就已經足夠現實了。

如果沒有抗美援朝, 會有蘇聯的156個工業援助項目嗎?

在抗美援朝之前,中蘇關係並不是想象中那麼融洽。遠的不說,蘇聯作為超級大國,直到49年解放戰爭後期還和美國一樣,希望促成國共兩軍隔江對峙。美蘇都不希望中國統一成為後患,一切都是國家利益使然。但不管怎麼說,抗美援朝之後,一個超級大國把自身多年的模式和經驗,基本不做保留地傳遞給需要幫助的國家,確實是世界歷史上沒有過的事情。即便這種幫助有歷史因素、有交換條件,都不能抹殺其積極作用。就連中國現在的經濟騰飛局面,都不能否定60多年前的蘇聯幫助,有許多當下起著中堅作用的大型國企,都是在50年代“一五”期間有了雛形。蘇聯在我國建國之初給予的幫助,還是應該被充分肯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