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基偉為何被譽為“神將”?

秦基偉為何被譽為“神將”?

秦基偉自1927年參加黃麻起義投身革命,身經百戰,功勳卓著,被譽為“神將”。在戎馬倥傯的軍旅生涯中,秦基偉好學善思、巧謀善斷、能征善戰,在軍事實踐中體現出鮮明的個性和出色的才華,是人民軍隊光輝形象的生動詮釋。


好學善思,敢於創新


  秦基偉自認為:“小的時候我是比較頑皮的,生性好動,好奇心強,尤其喜歡無拘無束自由自在。”這是其以後在帶兵打仗中形成不拘一格、善於創新風格的性格基因。由於幼年識字不多,參加革命後秦基偉深受其苦,遂發奮苦學。淮海戰役期間,利用白天因有敵機轟炸、部隊不便展開的戰鬥間隙,在野戰工事裡讀了三遍《孫子兵法》。第一遍解決生字生詞,第二遍解意,第三遍悉心揣摩其中的深邃內涵。窺一斑而見全豹,足見秦基偉的學習勁頭和鑽研精神。部下崔建功曾說:“十五軍進步快,戰鬥力強,與秦基偉好學密不可分,見誰好就跟誰學。”好學善思,加之其對新鮮事物倍感興趣,為其在帶兵打仗中形成特有的風格打下堅實基礎。


  1948年在淮海戰役攻打小張莊的戰鬥中,當時部隊沒有重火器,戰場又是無遮無掩的平原,如何對付敵人火力上的優勢,跨過漫長的開闊地攻克堡壘,確實成了一道難題。秦基偉集中官兵智慧,組織部隊開展大規模近迫作業,用交通溝抵近敵人,創造了對平原築壘之敵攻堅戰新的戰術經驗。入朝作戰之初,敵人掌握著制空權,經常囂張地以低空飛行轟炸,對部隊行軍構成嚴重威脅。秦基偉創造性地運用積極防禦思想,立足現有裝備,開創步兵打飛機的先例,取得可喜成績,使美軍飛機再也不敢超低空飛行。在朝鮮戰場擔任防禦作戰任務時,秦基偉借鑑友鄰部隊的經驗,強調建設坑道式的防禦體系,並指導部隊摸索出了“打斜眼、打水眼、空心裝藥爆破法”和“深打眼、少裝藥、緊填塞、放群炮、快排煙”等先進施工方法,在上甘嶺戰役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秦基偉在總結帶兵打仗的經驗時特別強調:“作為一個軍事指揮員,永遠都要與新事物保持聯繫,掌握現代化裝備,應該走在部下的前面,當一個灑灑脫脫、明明白白的指揮員。”這正是他不拘一格、善於創新的帶兵打仗風格的生動寫照。


處變不驚,巧謀善斷


  秦基偉一生中遇到過不少危情險情,但他沉著冷靜,果敢決策,體現了一名優秀指揮員的過硬素質。


  秦基偉一生打過許多大仗、硬仗、惡仗,其中最為著名的當然是上甘嶺戰役。此役,戰情瞬息萬變,戰場波譎雲詭,戰事撲朔迷離,對指揮員的決斷能力是一個十分嚴峻的考驗。1952年10月,秦基偉率第十五軍接替第二十六軍在五聖山、西方山一線的防禦後,立即作出部署:以第四十四師堅守西方山,以第四十五師堅守五聖山,以第二十九師為預備隊。西方山與五聖山是志願軍中部防禦的重要戰略支撐點,東西並聳,互為唇齒。從地形上來看,五聖山山勢險峻,為易守難攻之地,而西方山毗鄰地勢平坦的平康谷地,為易攻難守之地。從常理上說,敵重點進攻方向應為易攻難守的西方山。


  10月14日,戰役打響,美第八集團軍司令範弗裡特卻下令對五聖山方向上甘嶺597.9高地和537.7高地發起猛烈進攻,此舉頗出秦基偉意料之外。在敵隆隆的炮火聲中,他翻來覆去反覆琢磨:美軍弄出這麼大的動靜,難道僅僅為了擠佔我五聖山前沿兩個小高地?如果是大舉進攻,他們為什麼不把突破口放在西方山,由便於機械化部隊運動的平康谷地展開攻擊?會不會明修五聖山前沿之棧道,暗度西方山縱深之陳倉?在作戰地圖前經過再三思忖,秦基偉一舉識破了對手的陰謀:“如果我們因為上甘嶺戰事吃緊而動用西方山部隊,範弗裡特極有可能回馬一槍,打我們一個聲東擊西。”於是下定決心:不管上甘嶺打得如何慘烈,第四十四師必須死死釘在西方山!這一決斷對於戰役的勝利至關重要。隨著陣地爭奪戰的展開,秦基偉又根據敵我態勢大膽決斷:“我反擊成功之後,除主峰基點必守外,應該是不可不守,不可全守,有利則守,無利則收。”在陣地被奪去後,“應準備好了再反,我準備不好則不勉強反;有時機則反,無機會則創造條件”“我之一切戰術手段均不要形成規律,保持戰術上的主動”。楊得志對此高度讚揚:“正確的戰術指揮,確保了上甘嶺戰鬥的勝利。”


能征善戰,血性十足


  秦基偉不僅自身作戰勇猛頑強,而且部隊也帶得血性十足,素以敢打硬仗、能打惡仗著稱。


  1931年12月,秦基偉任紅四方面軍總部手槍營連長,率部參加黃安城的與敵肉搏戰。外面打得熱火朝天,可手槍營的幹部戰士卻被憋在總指揮部內動彈不得,秦基偉心裡急得冒火,手裡癢得出汗。他說:“我們手槍營平時跟著首長,方方面面都比其他部隊優越,人家也沒有意見。可是打起仗來,你也得優越呀,上面發的一長一短兩支槍,可不是為了擺樣子好看的,關鍵時候不見血,那還不如燒火棍。當兵的不打仗,就像母雞不下蛋!”求戰心切、聞戰則喜的軍人血性躍然而生。徐向前下達將手槍營拉上去的命令後,秦基偉率部猛撲而出,把敵人打得四處潰散。


  渡江戰役時,秦基偉已是第十五軍軍長,作為高級指揮員,求戰熱情深深地影響和感染了部隊。1949年2月下旬,第十五軍作為二野渡江先遣軍,先期向江邊躍進。軍黨委決定各師和軍直分別召開進軍誓師大會,進一步砥礪士氣。在這個請纓熱潮中,秦基偉接到陳慎言等9名戰士用指血按了手印的挑戰書,在給他們的應戰書中寫道:“我決心在渡江進軍中兢兢業業,執行上級一切命令指示,努力學習戰術,學習政策,做到把隊伍指揮好,把政策執行好,保證我們在軍事上、政治上都要打勝仗,這樣來回答你們對我的熱望。”軍政治部把挑戰書和應戰書登在《戰場報》上,在部隊中引起強烈反響,極大激發了部隊的鬥志。最終,所屬130團和131團率先分別將“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兩面大旗插到了長江南岸。


  秦基偉久經沙場,曾感慨:“上甘嶺戰役是我一生中最殘酷的戰役。”此役也最能體現他和所帶部隊勇猛頑強、富有血性的風格特點。第十五軍官兵在秦基偉的指揮下,堅守上甘嶺陣地而巋然不動,是“鋼少氣多”戰鬥意志和戰鬥作風的最為有力的詮釋。他說:“有如此奮不顧身浴血死戰將士,敵人焉有不敗之理。”

來源:學習時報5月4日第A6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