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州五月》

《彬州五月》

李自立

人間四月天,春花爛漫,風光無限,詩一樣的仙境人間,讓人流連忘返,思緒萬千。 可五月的彬州,從來就沒有服輸過,她比起四月來,更有一番情趣,更讓人戀戀不捨,只是迫於生計,匆匆忙忙中,不覺著,今年的五月,也就剩那麼兩三天了。

《彬州五月》


記憶裡,彬州的五月,全是我的童年、青春和夢幻。家鄉五月,秀氣迷人,詩意纏綿,厡上河灘,碧海一片,青山綠水,陽光明媚,初夏時節,夏花絢爛,果實飄香,滿是收穫,播撒希望,兒女情長,熱情如火,初夏五月,尤為清爽。一切的一切,全在詩意裡徜徉。好多年,已經沒有在家裡享受過五月的美,此時想起來,實為遺憾。

《彬州五月》


《彬州五月》


記得那是2010年初夏,也就是五月,因為媳婦生病,需要住院,一路風塵僕僕,趕路搭車,趕到家裡。回家進門後第一件事,無非就想看看自己家的變化,自己田裡莊稼長勢如何。睜眼滿厡望去,由於常年四季,在戈壁生活工作,看慣了黃沙塵揚,很少有綠色進入自己眼簾,當時猛然間看見這滿厡的綠,我確實有點不適應。就記得當時走進家門,在院子裡看會兒揉會兒眼睛,媳婦還問我,眼睛咋啦,我心裡偷笑她幼稚。再看看莊稼地裡,就是一個綠,綠得那麼親切,綠得那麼迷人,綠得整個厡,成了一塊翡翠,成了一個畫匠的筆海,真像剛剛調出來的,一筆海的綠顏色,在隨風悠然波動。此時的綠色,讓我換了一種心情,暗地裡給我以一種力量,給我一種生命的慰藉。立夏過後,彬州五月,玉米豆子,秋苗長出地面已經有十二三釐米,如果是地膜玉米,已經接近二十釐米,鄉親們要給玉米豆子鋤草打藥,滿地的大碗花,粉紅豔麗,芙蕖菜水嫩個頭又大,隨時可以採摘下飯,玉米地裡特別地多,一片一片,可愛喜人,愛吃野菜的朋友,就可以肆無忌憚,絕對讓你滿載而歸。 蘋果園子,各家各戶,都已經開始給蘋果套袋。果園裡,鶯鶯燕燕,有說有笑,好不熱鬧。一群婦女,勤勞勇敢,再細小的樹枝,都要手過一遍,雖然說,蘋果園子裡,氣溫很高,悶熱難耐,可誰都不願意落後,每人每天最少套袋三四千個,中暑熱暈,經常的事,可都為了自家的小日子,忙的一個個爭先恐後,不亦樂乎。 油菜已經收頂,菜籽角全部盛滿果實。只要蘋果套袋完畢,油菜就開始收割,這一個月,油菜由綠色帶點紫紅,再由紫紅變成黃色泛白,中午太陽直射,菜籽角那面上,就像上了蠟,明光反色,向人們展示著自己的豐滿。

《彬州五月》


《彬州五月》


《彬州五月》


《彬州五月》


宋代歐陽修有詞讚歎“五月榴花妖豔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裡黃驪時一弄。猶松等閒 驚破紗窗夢。”唐王維又說:“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雉[句隹]麥苗秀,蠶眠桑葉稀。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即此羨閒逸,悵然吟式微。”五月,青蛙田舍周圍,不捨晝夜,鼓譟聲聲,小麥已經揚花,接近成熟,田野裡,全滿是麥香味,麥浪滾滾,豐收在望。蛙聲四起,美妙之天籟,正是收穫的景象,正如詩人說的“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童年的五月,雖然接近夏收,農活特忙,但是傳統節日,誰都不會忘記。更有很多記憶的東西,讓人留戀,揮之不去。

《彬州五月》


彬州端午節,節日的起源,有兩個說,一說縣是紀念侍郎神,即濤神伍員(伍子胥),相傳在公元前484年,吳王夫差聽信讒言,伍員含恨自殺,端五節這天,遺體被拋入大江,人民感其忠義,划龍舟搶回,於是有了端午節。彬縣紀念伍員的地方有兩處,一是彬縣底店牛北村的侍郎湖,二是城關鎮鳴玉池村的玉泉院。在彬縣火石咀村還有一些姓貟的村民,據說就是伍員的後人。相傳伍員被害後,其後人為了自我保護,改字為姓。他們更相信五月端午是紀念司浪神伍員的。 二說是紀念楚國三閭大夫、詩人屈原的。公元前278年,秦滅楚,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粽子投入江中。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具體詳細,暫無從查考,不過我是相信前者,因為北方,特別是西北五省,一直對伍子胥流傳較為廣泛,秦腔裡也有《伍員逃國》一處,覺得比較可信。 端午節尤為濃重,紀念故人屈原,彬州吃粽子,一直流傳至今,不但要吃粽子,還要做甑糕,鏟糕之類甜食,甑糕、鏟糕,都是一層糯米一層彬州大晉棗,做好的糕放涼,上面撒上白糖,味美爽口,初夏品嚐,確實一絕。粽子形式花樣,千奇百怪,粽葉片片飄香。端午前後,家家戶戶,農田裡安頓停當,婦女們要抽空打粽葉包粽子,還要做甑糕和鏟糕。更有絕活,出自我們彬州婦女之手,那就是布玩工藝。記得小時候,布玩工藝,鄉鄰四社,嬸嬸阿姨,嫂嫂姐姐們,人人都會,母親也不例外,除過花饃、剪紙、繪畫,她這套手藝更為嫻熟,穿裹兜、戴香包、綰花繩,是老家風俗一大特徵。母親不但會做布工藝,而且她做的活靈活現,尤為突出特徵。那時候,絲線不是買的,桑葉是父親幫母親在村子裡老桑樹上摘的,蠶是母親自己養的,蠶繭是母親自己煮的,第一茬絲線,也正好趕上端午,絲線是母親自己染的,顏色是用家裡破爛,在轉村的戶郎擔子(過去擔著小百貨轉村叫買的,老家人稱呼戶郎)跟前換來的。母親和所有婦女做這些布工藝,也是心裡有祈禱和盼望,無非就是盼望即將收穫的莊稼,油菜和小麥豐收歸倉,表達自己勞動獲得成果的一種喜悅之情。老家的布工藝,記憶中表現形式花樣很多,有十二生肖,各種動物和植物。最為突出的,逐如貓、狗、熊貓、大白兔、燕子、鴿子、石榴、玉米、蔬菜之類最多,情調尤以喜慶為主。其中有一個最大的特徵,我記得很清楚,那就是繡荷包,繡荷包都很有寓意。不論婚前戀人,還是結婚後的婦女,都要在端午節前,給自己心愛的丈夫,或者心上人,繡一個約四五釐米大硃紅色荷包,這個荷包,一般用紅色綢緞,裡邊裝上新棉花,棉花裡放著香草粉,做工很細緻,形狀是心狀物,縫製完畢,荷包兩邊和頂端,掉上七彩絲線的花絮,心形荷包的尖部,吊著絲線花絮,還裝有水銀豆,寓意在期盼自己的心上人,一年四季平安,身體健康,福滿多多。男人們無論走多遠,荷包始終在提醒他,別忘記自己的心上人和另一半。記憶中,更為生動的,是年輕姑娘們的製作,為了表達心意,會故意將荷包做成兩種紅色,那就是心形荷包從中間分開兩半,製作的布料,用硃紅和粉紅相間,裝上棉花和香草,密密縫製,精心細作,縫製在一起,估計寓意心心相連吧。

端午節前一天晚上,母親採摘指甲花和蒼耳葉子,給我們染上紅色指甲,那時候沒有指甲油,把指甲花放在一個缽裡,加上白礬搗碎,附在指甲蓋上,用蒼耳葉子包住,等第二天早晨,指甲蓋全變成了硃紅色,靚麗鮮豔無比。天不亮,母親和所有婦女,起床很早,去菜園子地頭,收割了香艾葉子,收集端午天亮前的露水。回家後第一件事,給門框上,插上艾葉,寓意辟邪。在青海,沒有艾葉,門上一般都插的沙棗花。接下來,給父親大褂子胸前系戴她今生唯一的荷包,再掛一朵艾葉。緊接著,母親趕我們上學前,給每個人穿裹兜、戴香包、綰花繩,在每個人的腳腕、手腕,脖子都系戴花紅繩子,給我們換上乾淨的衣服,胸前系戴她精心製作的布工藝品,有十二屬相,有荷包等等,五顏六色,玲瓏剔透,活靈活現,再系戴一束艾葉,寓意辟邪,永保平安。雖然那時候很窮,上學臨走,母親會始終記著,每人書包裡,必須裝上香甜的粽子,哪怕是買,哪怕一人一個,也不能讓我們,比別人家孩子短了這個精神。當然,我也從來沒有感覺到,比別人家孩子短精神,因為有我母親親手製作的布工藝,掛在我的胸前,隨風飄揚,給我助長自信,暗自給我以力量。端午節,各家各戶互相贈送粽子,舅舅、小姨給外甥送,孃家給姑娘送,小夥子給心上人送,這些已經成為風俗習慣。最主要的是,送粽子的同時,兩人可以互相約會,只要是相愛的情侶,姑娘會想盡一切辦法,給心上人做好吃的,把自己親手製作的荷包,戴在心上人的胸前,以示心中的愛意。五月的彬州,雖然桃花、梨花、蘋果花、油菜花、已經隨風而去,但是,彬州根本不缺花兒,五月的彬州,是花的世界,芍藥花、月季花、玫瑰花,刺玫菊,早霞、晚霞、四季海棠、吊鐘海棠、牽牛花,水仙花、石榴花等等,都在盛開,真是一個花的海洋,就月季一樣,在彬州就有好多種,讓人眼花繚亂,不計其數,處處飄香。詩人墨客,如果暢遊、觀光、採風,均可以盡情享受,如果漸入佳境,詩興要大發,那完全可以隨意詩情氾濫...... 五月,花中之魁是石榴花,作為夏花,石榴沒有春花嬌豔,可她比春花更加絢爛多姿,陽光下魅力綻放,花期很長,可謂夏季的代言人,她確實是生命的象徵。火紅的五月石榴,寓意吉祥如意,象徵了繁榮昌盛、象徵著對美好的憧憬、賦予了詩人的幻想,更象徵勞動人民紅紅火火的日子,中國人一向以紅色作為國色,作為喜慶的象徵,滿枝紅紅的石榴花,再也合適不過了。 雖然,石榴花開火紅樣,可我更為喜歡的,就是彬州馬蓮花,馬蓮生長路旁、荒草地,隨處可見。她從來不擇環境,水肥沒有過多要求,即使乾裂的公路旁邊,她仍然能一樣的轟轟烈烈,激情四溢,她隨處可以展現那藍色寶石,隨處張揚著生命的堅強,在老家如果要選一種花,代表鄉親父老的勇敢、堅強,我覺得她絕對最佳人選。

《彬州五月》


五月,特別是彬州五月,我記憶中的美,我想象中的美,她寓意著豐收,她寓意著吉祥美滿,沁人心脾的馨香,伴隨我長大,伴隨我隨意徜徉,盡情享受。雖然,我人生五月已經遠去,可現實中,美麗的彬州五月,每一天每時每刻,依然令我如痴如醉,令我心神嚮往。 成稿於2017年5月27日青海循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