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送毛岸英當農民

人民至上,勞動光榮!祝大家五一勞動節快樂!

  在延安寶塔山下,有一個風景秀麗的吳家棗園,是延安時期大生產運動中的勞動英雄吳滿有的家。這個村子原名叫南棗園,因為出了吳滿有這位勞動英雄,而改名為吳家棗園。1946年,毛澤東親筆為吳滿有生日題詞“天下有名”,並且把剛從蘇聯回國的兒子毛岸英送到吳滿有家裡上“勞動大學”。

  

毛澤東送毛岸英當農民

70多年過去了,毛岸英上“勞動大學”的事,仍是當地人一段津津樂道的佳話。毛岸英的妻子劉思齊動情地稱道:毛岸英是中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第一人。

  中國共產黨的最高領導人毛澤東送自己的兒子當農民,聽起來至今都令人難以置信。毛岸英為什麼會去當農民?毛澤東時代家風寫滿了怎樣的傳奇?

  我可不想讓別人說我毛澤東的孩子搞特殊呀

  毛岸英,是毛澤東與楊開慧的長子。8歲那年,毛岸英母親楊開慧被反動當局關進監獄,他也跟母親一起遭受了牢獄之苦。母親犧牲後,黨組織將他和毛岸青、毛岸龍兩個弟弟一起轉移到上海,由紅色牧師董健吾撫養。不久,岸龍病故。岸英、岸青為了餬口,撿破爛、賣報紙、推人力車,歷經坎坷。直到1935年,兄弟倆才在組織的幫助下輾轉到了蘇聯國際兒童院。

  在組織的安排下,毛岸英入讀莫斯科列寧政治軍事學院,成為一名普通的蘇聯士兵。隨後,毛岸英又進入伏龍芝軍事學院深造。畢業後,他被授予中尉軍銜,在蘇軍第一方面軍坦克部隊擔任連隊指導員。在蘇聯衛國戰爭期間,毛岸英隨部隊參戰,從蘇聯一直打到了波蘭。1945年5月,德國宣佈投降,毛岸英回到了莫斯科。在那裡,他受到了斯大林的接見,斯大林親自送給毛岸英一把小手槍。

  1945年底,毛岸英從莫斯科回到了魂牽夢繞的祖國。

  在延安王家坪,毛岸英見到了闊別18年的父親。

  看到分別時年僅5歲的兒子,經歷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和戰火考驗後,已經長成23歲的小夥子,毛澤東心裡有說不出的欣慰。父子倆站在一塊,兒子的個頭似乎比父親還要高一點,毛澤東高興地拉拉兒子的手,摸摸兒子的頭,情不自禁地說:“好哇,回來就好!”

  毛岸英笑著,向父親行了一個標準的蘇軍軍禮。毛澤東開心地把兒子擁在懷裡。

  見到毛岸英的當天,毛澤東就興奮地揮筆給遠在蘇聯的毛岸青寫信,抬頭就稱“岸青,我的親愛的兒……”看到大兒子,想到了小兒子,毛澤東憐子之情躍然紙上。

  冬日的暖陽,照在王家坪院子的槐樹下,父子倆坐在石階上談笑風生。毛岸英向父親彙報自己的學習和工作以及對父親的思念。

  那段時間,毛澤東身邊的工作人員都能感受到陽光、青春、朝氣的毛岸英帶給他父親的愉悅,毛澤東多年的肩痛病好了,吃飯香了,睡覺也踏實了。

  2012年,毛岸英的妻子劉思齊在接受某電視臺採訪時曾說過這樣一段話:“那些日子,爸爸正為中國革命憂心忡忡,岸英的到來,使他心情一下好了起來,房間和生活裡,彷彿都亮堂了許多。”劉思齊還記得,剛回來的毛岸英,穿著蘇軍的軍服、西裝,和人交談時還習慣性地聳聳肩、擺個手。主席就讓他把那些衣服都換了,給了他一套自己穿過的舊灰布軍裝。毛岸英穿上顯得很寬大,因為主席比他胖啊,但毛岸英一點也不在乎,他高興地穿在身上。

  毛岸英僅在家裡住了兩天,毛澤東就讓他和戰士們一起吃大灶了。毛澤東笑著對岸英說:“我可不想讓別人說我毛澤東的孩子搞特殊呀。”

  根據組織的安排,毛岸英到中央宣傳部當文書,翻譯外文資料,編輯中央參考。

  懂英語、德語,會說一口流利俄語的毛岸英,很快適應了工作,和大家打成一片。工作是愉快的,在毛岸英眼裡,生活充滿陽光。

  週末,王家坪大禮堂舉辦舞會。舞場中,毛岸英穿著馬靴,一身筆挺的蘇軍制服,瀟灑自如的舞姿,贏得了許多人的目光。

  雖然毛岸英不在父親身邊,但是兒子的一舉一動都在父親的眼裡。

  有一天,毛澤東聽人誇毛岸英,說他很會騎馬,威風凜凜……毛澤東聽後讓人把毛岸英叫來。毛岸英興致勃勃地來到父親身邊,沒想到父親開口就說:“我的謝廖沙同志,你很出風頭哇!”

  毛岸英一時摸不著頭腦。

  毛澤東接著說:“聽說你今天早上騎著朱老總的馬,在寶塔山上耀武揚威的?”

  毛岸英有些不好意思,低聲說:“爸爸,是朱德同志讓我騎的!朱總司令還誇我騎得好呢!”

  “朱總司令的馬你怎麼能隨便騎呢?那可是朱老總的馬啊。”毛澤東語重心長地告訴毛岸英,叫你到延安來,是讓你學習延安的作風。沒有眼睛向下的興趣和決心,是一輩子也不會真正讀懂中國的事情的。

  毛澤東隨意地拍了拍身上打著補丁的褲子,告訴岸英:延安雖“土”,但這裡是中國革命的“聖地”,到處都有你的老師,認識革命,就要從認識農民和土地開始。你在蘇聯喝牛奶吃麵包,在這裡要學會吃五穀雜糧。

  毛岸英輕輕點著頭,用心領悟父親說的每一句話。

  毛澤東又問:“給你的書都看了嗎?書本上的知識和實踐有所不同,要了解中國革命的實踐,就應該補上中國的‘勞動大學’這一課。

  1946年春節剛過,毛澤東做出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讓毛岸英當農民,師從勞動英雄吳滿有。

  毛澤東征得毛岸英的同意後,特別囑咐,要自帶行李、口糧和種子,和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

  皮膚要像農民一樣黑手上要有農民手上一樣的老繭

  吳滿有第一次見到毛岸英,就覺得這個娃長得不一般,天庭飽滿、朝氣蓬勃。只是他心裡不停地在琢磨,他是真的要到自己家來同吃同住同勞動,還是僅僅來做做樣子?

  當毛岸英揹著行李和一斗小米,步行到吳家棗園的時候,吳滿有突然發現,毛主席的想法真的不一般。

  王家坪離吳家棗園十五里,主席有車不送,有馬不讓孩子騎,硬是讓毛岸英自己走過來。

  吳滿有心痛地拎過毛岸英手中的行李,趕緊讓家人給毛岸英端水洗臉。

  當知道毛岸英不僅會開車、會騎馬,還會開坦克……吳滿有心裡樂了:能人來了,可別委屈了岸英。

  第二天一大早,毛岸英就要跟吳滿有的大兒子吳凌旭上山勞動,吳滿有堅決不讓他去,吳滿有說:“你來了就行,哪能真的去勞動呢,使不得啊。”毛岸英笑了,他說,我不勞動,不向你們學習,我爸可不准我回去呀。邊說邊拿起鋤頭,硬是和吳凌旭一起下地了。

  毛岸英和吳凌旭是同齡人,他們同下地勞作,一起回家休息,整天形影不離。

  很快,毛澤東的兒子到吳滿有家參加勞動的消息傳遍了全村。

  吳滿有開始緊張起來了,他擔心地對毛岸英說:“重新起個名字吧。”

  毛岸英笑了:“你是勞動英雄,又是我的老師,邊區人民這麼好,我怕什麼?”

  毛岸英坦言不怕,吳滿有還是放心不下。

  吳滿有讓岸英和自己的二兒子吳仲貴睡在熱炕上,自己支一塊門板睡在地上,說是為兩個後生在門口擋風,其實是為了岸英的安全。

  吳滿有一家的真誠質樸,讓住在簡陋窯洞裡的毛岸英心裡生出了許多溫暖。

  初春的寒風,刮在臉上像刀割一樣,吳滿有怕早出晚歸的岸英受寒,硬把王震送給他的一頂嶄新的氈帽戴在毛岸英頭上,毛岸英則把自己從蘇聯回來穿的呢子大衣送給吳滿有的二兒子吳仲貴。

  著名攝影師徐肖冰晚年說起毛岸英當農民,曾有過這麼一段生動的回憶:吳滿有生怕橫揹著谷捆的岸英走在高低不平的山路上出事,幾次要砍掉路旁的小樹,岸英總是不讓……驕陽似火,岸英脊背和胳膊上曬起了一串串水泡,一扯一把皮,吳滿有便用雞蛋清和著香油製成膏,貼在岸英皮膚上,給他治療。

  下地勞動時,吳凌旭脖子上掛著個布袋,一手抓糞,一手點種,毛岸英也像吳凌旭一樣脖子上掛著個布袋,一手抓糞,一手點種。每次往場上背莊稼,毛岸英都要比吳仲貴背得多。

  從犁地到播種、拔草、澆灌、收割,一直到糧食入倉,毛岸英把學習得來的農業技術記在隨身所帶的本子上。農閒時,毛岸英向吳凌旭、吳仲貴學唱信天游,和村裡人比劃摔跤,還教娃娃們識字,給鄉親們講故事,完全和農民兄弟打成了一片。

  有一次,毛岸英和吳滿有的大兒子吳凌旭到延安城裡辦事,正巧碰上文藝演出,毛澤東身邊的人讓毛岸英和吳凌旭留下看完演出再走,可是毛澤東不同意。他要毛岸英回吳家棗園,理由是毛岸英是“勞動大學”的學生,但他卻讓吳凌旭留下看演出。

  毛岸英沒怪父親。

  毛岸英5歲離開父親,15歲才恢復了與父親的書信聯繫,時隔18年,到了23歲才又見到父親。父子倆離多聚少,毛岸英是多麼想待在父親身邊,但他理解父親對自己的要求。

  後來,周恩來聽說毛澤東讓毛岸英當農民的事後,對毛澤東說:“主席,你是不是對岸英過於嚴厲了些,這孩子從小吃了太多的苦。”

  毛澤東笑著說:“誰讓他是我毛澤東的兒子呢。”

  2010年,我隨《奠基新中國》劇組到延安,聽村裡的老人講,毛主席讓毛岸英當農民還提了要求:皮膚要像農民一樣黑,手上要有農民手上一樣的老繭,如果學不成,就不讓他回延安。這些要求毛岸英都做到了。毛岸英離開吳家棗園時候,鄉親們十里相送捨不得啊。

  毛岸英不愧是毛澤東的兒子。他虛心向農民學習,在勞動中,毛岸英和吳滿有一家人以及吳家棗園的鄉親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勞動人民的質樸、善良,讓毛岸英漸漸懂得了父親對農民的理解、認同與敬重。

  吳滿有也從毛岸英的身上,看到了共產黨人的理想和信念。

  當年秋天,毛岸英回到延安,毛澤東撫摸著兒子長滿老繭的雙手,誇獎說,這就是你“勞動大學”的畢業證書!

  不久,毛岸英參加了土改工作隊,他以楊永福的名字在《晉察冀日報》上發表了《鞋下一層土》的順口溜:

  斯大林把人民比作土,

  離土必死近土生。

  這句話早已響如鼓,

  卻直到今天才搞清!

  郝家坡土改兩個月,

  人間我最貴何所得?

  是不是金,

  是不是銀,

  是不是地位和美名?

  我說一樣也不是,

  卻是那鞋下一層土

  清新樸實、直白無華的小詩,是毛岸英當農民、參加土改工作的最大收穫。

  1947年3月18日傍晚,在胡宗南進攻延安的槍炮聲中,毛澤東從王家坪住地撤離。院子裡的吉普車已經發動,毛澤東環顧四周,看見人群中的毛岸英,他趕緊招了招手:“岸英,來,我們照一張相好不好?”

  毛澤東的秘書葉子龍端起相機,為毛澤東父子留下了一張戰火中相逢的合影。

  這麼多年過去了,人們沒有忘記早已光榮犧牲的毛岸英。2009年,毛岸英入選

“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