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這三句話,讓自己長出“幸福力”,一輩子誰也拿不走

人生最永恆的幸福是積極的心態,曾經以為,幸福在遠方,是遙不可及的未來,後來才知道,那些看過的流星、淋過的雨、擁抱過的人、擁有過的曾經,便是幸福。

龍應臺曾做過一場題為“幸福,可以通過努力嗎?”的分享交流會。當被問及“幸福是不是與生俱來的?”龍應臺的回答是否定的。她認為幸福不是理所應當、與生俱來的,而是由整個社會中的人共同努力建構出來的。

龍應臺說自己曾在法蘭克福羅馬廣場周邊閒逛時,同時看到廣場地面上一些有關20世紀法國人民反抗納粹的故事和廣場後方滿街吸毒的法國民眾。兩種場景形成強烈的對比:努力向上、美好的生活狀態和向下的生存現狀。這讓龍應臺感受到:要想幸福,是要做出極大努力的,幸福是可以通過具體的個人努力來實現的。

讀懂這三句話,讓自己長出“幸福力”,一輩子誰也拿不走

這不禁讓我想到了馬丁·賽利格曼《真實的幸福》這本書中提到觀點:真正的幸福來源於對於自身優勢的辨別和運用、來源於對生活意義的理解和追求,它是可控的。

馬丁.賽利格曼被稱為“積極心理學之父”,美國曆史上最年輕的心理學教授。1998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當代認知心理治療的創始人之一,他的著作超過20本,並被譯成多種語言,暢銷全球。

《真實的幸福》中,作者通過長期研究,列舉了大量的事實告訴我們:幸福與財富、健康、婚姻、教育並沒有多大關係,幸福是可以通過努力而獲得的,這種努力體現在生活的每一個層面上——工作、愛情、教養小孩等。並且,通過努力得來的幸福更長久。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來幸福的最高法則,都藏在下面這三句話裡。

讀懂這三句話,讓自己長出“幸福力”,一輩子誰也拿不走

☞【用感恩和寬恕面對過去

“你相信過去會主導未來嗎?”弗洛伊德認為,我們一生中的每一個心理事件,即使是像開玩笑或者做夢這樣微不足道的小事兒,也都完全是由我們的過去決定的,達爾文也持有類似的觀點。

但馬丁.賽利格曼的研究卻發現,早期的事件對我們的生活沒有或者只有一丁點兒影響,因為感恩和寬容會讓我們逃離不幸的深淵。

學會感恩

一名記者問霍金:“霍金先生,盧伽雷病已經將您永久固定在輪椅上,您不認為命運讓你失去很多的出路嗎?”霍金並沒有因為這個提問而生氣,反而用他唯一還能活動的3根手指,艱難地叩擊鍵盤後,顯示屏上出現了下面四句話:我的手指還能活動;我的大腦還能思維;我有終生追求的理想;我有愛我和我愛著的親人與朋友。

回答完那位記者的提問後,又艱難地打出了第五句話:“對了,我還有一顆感恩的心!”

3根手指和一個能思維的大腦是霍金身上惟一能動的部件,苦難的經歷有時會矇蔽我們的雙眼,但我們不應該忘記那些幫助過自己的人、愛自己的人。霍金是一個幸福的人,因為他懂得感恩,擁有一顆感恩的心。

正如《真實的幸福》中說的那樣:對自己的不幸經歷,可以抱有怨恨、憤怒的情緒,但也可以是滿意、滿足,驕傲和平靜的情緒,完全由你對過去的看法而決定。

讀懂這三句話,讓自己長出“幸福力”,一輩子誰也拿不走

學會寬恕

如果說感恩讓我們回憶起過去美好的事情,那麼“寬恕”一定會讓我們想起那些並不美好的經歷。

聖經中,耶穌教教他的門徒這樣祈禱:“寬免我們的罪債,猶如我們也寬免得罪我們的人;不要讓我們陷入誘惑,但救我們免於兇惡。因為你們若寬免別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寬免你們的;但你們若不寬免別人的,你們的父也必不寬免你們的過犯。

這雖然是一個宗教故事,但我們可以看出,耶穌特別強調了“寬恕”。我們從中也能感受寬恕的魅力所在:我們是否可得別人寬恕,在於我們是否寬恕別人!因為很多時候,寬恕對於很多人來說,似乎並不容易。

正是因為寬恕來之不易,所以當你真正寬恕某個人,某件事兒的時候,幸福感也會在寬恕的過程中悄悄靠近你。

我們對過去的感覺,無論是滿意,驕傲,或是痛苦、羞愧,完全取決於我們的記憶。所以,讓我們從今天開始,用感恩和寬恕的心態面對過去,放下過去,收穫重生與幸福。

讀懂這三句話,讓自己長出“幸福力”,一輩子誰也拿不走

☞【用樂觀和希望面對未來

拿破崙在一次與敵軍作戰時,隊伍損失慘重,形勢非常危險。拿破崙也因一時不慎掉入泥潭中,滿身泥巴,狼狽不堪。但此時的拿破崙內心只有一個信念,無論如何也要打贏這戰鬥。只聽他大吼一聲,“衝啊!” 他手下的士兵見到他那副滑稽模樣,忍不住都哈哈大笑起來,但同時也被拿破崙的樂觀自信所鼓舞。一時間,戰士們群情激昂,奮勇當先,取得了戰鬥的最後勝利。

充滿樂觀的人和希望的人會把好的事情歸因於自己的人格特質或能力,所以他們認為好事是永久的,拿破崙就具有這樣的特質。

《真實的幸福》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諾拉和凱文都在一家大型零售公司的裁員中被解僱了,他們雖然都很沮喪,好幾個月緩不過來,但諾拉仍然是那個熱情主動的,社交一切正常,健康狀況也很好,一週還是去三次健身房。

凱文則相反,他崩潰了,不願理理睬自己的家人,拒絕參加聚會,因為他說自己無法面對任何人,整個冬天都在感冒中度過,再也不去健身房了,連他最寶貴的幽默感也失去了,笑話也不能是他發笑,所有的時間都被他用在了沉思上。

當生活和工作中產生問題,諾拉選擇把問題束之高閣,過正常的生活,不會讓這件事情打擾到她其它的事情,認為這件事情是暫時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切都會好起來的。諾拉是樂觀的。

凱文將所有的事情災難化了,讓一件事情破壞了自己所有的事兒,就像生活中有一根線斷掉了,整塊布也跟著解體了。凱文是悲觀的。

所以我們想要保持樂觀,就要把不幸的事情當成偶發的、暫時的事件,而對好事做出永久性的解釋,依然對未來充滿希望。

讀懂這三句話,讓自己長出“幸福力”,一輩子誰也拿不走

☞【抓住現在的幸福

蘇軾曾說:“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當他被貶到黃州,他沒有自暴自棄,沒有沉湎於過去的悲痛,沒有遙想未知的將來,他選擇活在當下。他開始自己做菜,竟然創造出了至今流傳的“東坡肉”;他要活得自在,以文怡情寫下了大量的詩詞,而正是如此,他也步入了文學路途中高峰時期。

《真實的幸福》中說:眼前的幸福感與過去的和未來的幸福感有非常不同的成分,它包含愉悅和滿意。

愉悅

希臘詩人卡瓦菲有一首詩就叫《愉悅》,這首詩很好的為我們詮釋了什麼是愉悅:眾多的夏日清晨,當你第一次進港來到腓尼基人的貿易站時,眼睛所見的都是歡樂愉悅,因為那些美好的珍珠、珊瑚、瑪瑙、黑檀木,充斥了你的感官,給你帶來無限的愉悅。

愉悅是立即的、來自你的感官,而且是暫時的,它直接跟我們的積極情緒聯繫在一起,就像夏天裡的冰激淋,冬天裡的小棉襖。

讀懂這三句話,讓自己長出“幸福力”,一輩子誰也拿不走

滿意

如果說愉悅是淺層的、暫時的幸福體驗,那麼滿意則是更深一層、更加長久的幸福感:聽雨的聲音是愉悅,幫助流浪漢則是滿意。

要想提高滿意程度,“心流”與挑戰性或許會幫到你。

克萊蒙特大學的教授希斯贊特米哈伊首次提出“心流”的概念,他講述了自己哥哥的故事:希斯贊特米哈伊教授的哥哥酷愛收集礦石,有一次,哥哥拿到一塊兒水晶石,早飯後便開始用高倍顯微鏡觀察它,過了一會兒,他發現越來越看不清石頭的內部結構了,以為是烏雲遮住了去太陽,一抬頭,才發現,紅日已西沉,他竟在不知不覺中看了一天。

當時間為你停止的錢那一刻、當你現在做的正是你一直想做的事情並且希望時間就靜止在此刻的時候,恭喜你,你已經體驗到了“心流”的感覺。著這個過程中你目標明確、注意力集中、深深的投入、忘記了自我,沒有情緒也沒有意識(“心流”最核心的一點),時間為你停止。

“心流”帶給我們的幸福感通常是事後會議時才跑出來,當時並不會察覺到。

讀懂這三句話,讓自己長出“幸福力”,一輩子誰也拿不走

從今天起,掌握生活的主動權、對生活進行有效地控制,同時,你也就控制了自己擁有幸福的能力。

有人說,幸福就是貓吃魚,狗吃肉,奧特曼打小怪獸。也有人說,小時候,幸福很簡單;長大後,簡單就是幸福。而我覺得,小時候,幸福是一件東西,擁有就幸福;長大後,幸福是一個目標,達到就幸福;成熟後,發現幸福原來是一種心態,領悟就幸福。

人生最永恆的幸福是積極的心態,曾經以為,幸福在遠方,是遙不可及的未來,後來才知道,那些看過的流星、淋過的雨、擁抱過的人、擁有過的曾經,便是幸福。

讓去我們一起感恩過去的幸福,期待未來的幸福,抓住現在的幸福,積極樂觀,活在當下,通過努力,獲得超強的“幸福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