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哪一位武將戰功最大,並起到絕對作用?

我見過宇宙


關於這個問題,在這裡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作為回答。個人認為曹操是三國裡戰功最卓著的人。

曹操(155年—220年),東漢末年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挾天子以徵四方“,對內消滅袁術、袁紹兩大軍事集團,以及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到恢復經濟,穩定社會秩序的政策,使戰亂的中原,重新恢復穩定的秩序。

也許有人說曹操是政治家,是集團領導人,不算武將。其實早年曹操就入京都洛陽為郎,不久,就升為洛陽北部尉。從曹操最初的官職看,他算是行伍出生,有正統的軍職。他在任都城洛陽北部尉時,造五色大棒十餘根,懸於衙門左右,令“有犯禁者,皆棒殺之”,時皇帝寵幸宦官蹇碩的叔父蹇圖違禁夜行,被捉,曹操遂下令將其用五色棒處死。於是”京師斂跡,無敢犯者”。從這裡可以看出曹操早期就是個令行禁止的將帥之才。

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曹操被拜為騎都尉,與皇甫嵩合力大破黃巾軍,斬首數萬級。

公元188年,漢靈帝設置西園八校尉,曹操位列其中,任典軍校尉。從這些看,曹操都是正經八百的軍事將領。

後來因靈帝駕崩,劉辯登基,何太后臨朝聽政。新舊交替之時,歷來為封建王朝最不穩定的時候,各方勢力角逐,最易造成宮庭內鬥,甚至流血事件。

此時外戚大將軍何進欲乘靈帝之死,誅滅皇帝寵幸的十常待,密召外部勢力幷州牧董卓進京實施計劃。然因機密洩露,被宦官反殺。

董卓入京,執掌朝政,廢少帝改立獻帝,擅自廢立,專攝朝政,倒行逆施。曹操不願與其合作,借寶刀欲刺殺董卓,因董卓突然睡醒,未能成功,曹操臨機改刺殺為獻寶刀,然後,改名易姓逃出洛陽。回鄉後“散家財,合義兵“。號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

公元190年,會盟天下,推袁紹為盟主,討伐董卓,曹操任奮武將軍。董卓見盟軍勢大,焚燬洛陽宮室,協迫獻帝遷都長安。然盟軍因各懷私利,又懼怕西涼軍的剽悍,無人敢向西推進。獨曹操主張同盟軍迅速西進,與董卓決戰,因無人響應,遂獨引本部軍馬,孤軍深入,因力量懸殊,在今河南省滎陽西南大敗,自己幾乎送命。曹操撿回一命,欲用自己的英雄壯舉,建議盟軍繼續西進,圍困董卓,但因盟軍內部各懷鬼胎,致使會盟流產,各軍散去。

從曹操入軍職,看他在軍中的表現,包括制度的建設,制度的執行。仗義疏財,招兵買馬,奔走呼號,拯救危局,會盟天下等責任擔當,除暴安社稷,孤軍敢先鋒的氣概,都表現了他作為一個前期將軍的本色,並明顯優於其它人的表現。

公元191年,曹操被袁紹表為東郡太守,192年曹操在山東大敗黃巾軍,獲降卒三十餘萬,人口百餘萬,組成青州兵。193年,大敗袁術、黑山軍、南匈奴、陶謙等。195年三敗呂布。196年迎漢獻帝東歸,獻帝封曹操為司隸校尉,錄尚書事。遷都許昌。196年至197年三徵張繡,迫使張繡兩度投降。198年至199年打敗呂布,呂布投降後被殺,向北擊敗張揚舊部,取得河內郡,勢力範圍擴張到黃河以北。

公元200年官渡之戰爆發,袁紹集團擁有青州、幽州、幷州、青州四州。擁兵數十萬,兵精糧足。袁氏集團四世三公,位高權重,積累深厚,門生故吏遍於天下。而曹操當時的軍事實力相較袁紹,差距很大。但曹操毫不懼戰,採用謀士許攸之計,偷襲烏巢,火燒袁紹軍糧,造成袁氏集團軍心動搖,張邰、高覽投降曹操,袁軍潰散,曹軍大勝,斬首七萬餘級,袁紹逃到黃河以北,不久病死,曹操由此統一了北方。官渡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曹操能採取正確的戰略戰術,取得勝利。

可見曹操的戰功之大,軍事才能之高,舉世少有。

隨後曹操率軍遠征烏桓,取得白狼山大戰的勝利,陣前斬殺單于蹋頓,降者二十餘萬,並掃清了袁氏集團的殘餘勢力。

公元208年,曹操率軍親征荊州劉表,劉表病死,劉琮率荊州之眾投降。曹操長途奔襲投奔劉表的劉備,大破之。擊潰劉備後,曹操想乘勢一舉併吞江東。孫權、劉備在危難來臨之際結成聯盟,在主戰派周瑜、魯肅、諸葛亮的攛掇下,周瑜採用東吳老將黃蓋的詐降計,以火攻,藉助風勢燒燬曹操連接舟船,致使曹操大敗,也使其一統天下的願望落空。

赤壁戰敗後,曹操退回北方,採取一系列措施,如《求賢令》等,主張”唯才是舉“,等,發展和穩定了經濟,並籠絡一批人才。

公元211年,曹操率大軍親征關中,大敗關中聯軍,當年七月,大敗馬超、韓遂。至十月涼州地區基本平定。

曹操後來又歷數戰,一生可謂征戰不停,公元220年,病逝於洛陽。

從曹操一生經歷的戰爭看,他精通兵法,治軍嚴整,愛惜將才,尚禮重法,不畏豪強,用人唯才,並在軍中實行屯田制,為解決軍餉發展經濟提供強大物資保障。所以我認為曹操是三國時武將中戰功最大,並具有絕對穩定局勢的關鍵人物。

陳壽曾在《三國志》這樣寫道”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

諒茂評曰:”曹公憂國家之危敗,愍百姓之苦毒,率義兵為天下誅殘賊,功高而德廣,可謂無二矣”。

以上兩點也可佐證,曹操為三國時期戰功最卓越的軍事家。其歷史地位也非其它人可以比擬。


古人觀察


要論戰功最大的武將,非東吳周愈莫屬了。

一、周愈祖有積蓄,田產頗豐。周愈與孫策交厚,在孫策經營江東的過程中,出糧出力。奠定了孫吳集團的基礎。

二、曹操吞併荊州後,迅速擊潰劉備,親率八十三萬軍隊下江南,與東吳隔江相對,企圖一鼓滅吳。

在這滅國失地亡命的緊急關頭,大部分文武都主張投降保命,孫權也心慌動搖,只有周愈、魯肅等人主戰,並最終說服了孫權,聯合劉備,抗擊曹操。

周愈既是東吳軍隊統帥,又是孫劉聯軍司令。

赤壁一戰,烈焰彌天,殺得曹操兵敗如山倒,元氣大傷。奠定了三國鼎足的形態。


逆天戰帝1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宋代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給出了答案。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

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後孫策遇刺身亡。臨死前對孫權說“外事不決問周瑜,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

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軍與劉備聯合,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又率軍大破曹仁,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於巴丘,年僅36歲(諸葛亮三氣周瑜)。

正史上週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孫權稱讚周瑜有“王佐之資",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宋徽宗時追尊其為平虜伯。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周瑜文濤武略,對吳國的建立與發展功不可沒。你看周瑜合適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