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感覺作為蜀漢終結者的鄧艾,後人很少對他讚許有加,反而更欣賞姜維?

燕園紅袖


由於名著《三國演義》把蜀漢作為正統正面來渲染描寫的,後人把蜀漢的代表人物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及後期的姜維視為神一樣的英雄人物,故對終結蜀漢的鄧艾作為敵對人物,從心理上加以排斥。再從鄧艾和姜維兩人的才略人品來比較,鄧艾有軍事才能,終結蜀漢為三國歸晉立下第一功,但其採取的手段並非正大光明地和姜維對陣,而是靠冒險偷襲僥倖成功,後人對其作為不太認可。而姜維作為諸葛亮的接班人,文武雙全,忠勇兼備,為後期蜀漢的中流砥柱人物。觀其一生,對蜀漢忠心不二,統軍有方,行軍佈陣總有謀變方略,志在為蜀漢掃平天下,一統江山。嘆蜀漢自劉備在夷陵一戰大敗之後,精英損折,國力大衰,姜維雖竭盡全力,終因以弱攻強,迴天無力,最後功敗垂成,以身徇國,令後人為其惋嘆。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的這兩句詩,寫的是諸葛亮,也可用在姜維身上。


志遠586


姜維忠義


尚茶居


前言

長江之水成為文人直抒胸臆的對象,《三國演義》引用楊慎的《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作為開篇引言,尤其恰當。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 幾度夕陽紅 ......”

巧合的是,《三國演義》卷末依舊用詩結尾,不過卻蒼涼許多:“孔明六出祁山前,願以隻手將天補:何期歷數到此終,長星半夜落山塢!姜維獨憑氣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勞;鍾會鄧艾分兵進,漢室江山盡屬曹。”

為什麼後人對鄧艾少有讚許,而對悲情英雄充滿同情呢?且聽在下分解:

(姜維字伯約繡像)

能夠在後蜀政權中比肩諸葛亮軍事才能的人,只有姜維了。他們倆位都是主張北伐的“鷹派”人物,屢屢興兵北伐,卻屢屢失利而回。北伐的名義當然冠冕堂皇:“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歷經一千多年,通過各種形式的表現形式,塑造了一個“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的忠臣形象,諸葛亮雖敗猶榮!

而姜伯約在後世的影響上,根本無法與諸葛亮相提並論。曾經是姜維幕僚的陳壽這樣評價自己的上司:“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我認為陳壽的點評正確。

不可諱言,諸葛亮與姜維為什麼要數次北伐,不惜傾盡國力。我們曉得,劉備、諸葛亮的荊州集團席捲益州,成都的土著當然心頭不安逸:“我們益州天府之國,不需要你們來搞扶貧開發!”為了轉移視線,便於集中蜀漢人、財、物大權為荊州集團撐握,最好的方法就是北伐!

(鄧艾(左)與姜維大戰三百回合)

所以劉備和諸葛亮都是“心有靈犀一點通”,當然君臣一心。但是,姜維的頭上就缺少這種光環,加上“鴿派”人物蔣琬和費禕的休養生息政策,姜維無所作為。

延熙十六年(253)春,費禕去世,夏天姜維就點齊幾萬兵馬圍攻南安。緊接著在十七年、十九年、二十年、景耀元年、五年、六年,姜維都戰鬥在北伐第一線。

但是,長年帶兵在外的姜維由於連年征戰,寸功未立,引起宦官黃皓的小報告,想以右將軍閻宇取代姜維。引起姜維警覺,從此不輕易回成都。由於黃皓以鬼神來對待國家大事,致使川西北的陽安關口,陰平橋頭失守,姜維退守劍閣與鍾會纏鬥,鄧艾趁勢從陰平經景谷道直取江油關,趁勢在綿竹打敗諸葛瞻,在十分混亂的情況下,姜維接到後主命令在今天的綿陽向鍾會投降。以後在夥同鍾會在成都的叛亂中,姜維及全家都在亂軍中被殺害。

(鄧艾繡像)

綜上所述,我認為只有“鷹派”人物喜歡姜維,如蜀漢政權的筆桿子卻正對姜維推崇備至:“姜伯約身處上將之位居於君臣之首,卻住宅簡鄙,沒有多餘的財產。居住側室沒有侍妾,後庭沒有音樂娛樂,衣服僅求夠用,車馬僅求具備,飲食節儉且又不過份節儉。不留積蓄,......這樣的評價是偏頗的,正如羅貫中在結尾詩中所說:“姜維獨憑氣力高,九伐中原空辛勞。”陳壽與羅貫中的評價近似:“姜維粗具文武之才,有志於建立功業,但他輕率出兵,濫用武力,對形勢不能準確的把握,最終身死。

這使我想起了成都武侯祠的那付對聯中:“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從古知兵非好戰。”看來針對姜維的成份多些。

現在談鄧艾

(鄧艾從摩天嶺上裹氈滾巖直取江油關)

說實話,三國迷們對鄧艾的確不太熟悉,很大程度上緣於鄧艾沒有驚險、壯烈的打鬥場面描寫,更重要的是鄧艾是資格的鄉村農民出身,他的故事猶如今天的網絡小說巜都市裡的小農民》一樣,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契而不捨的追求人生價值。他的地位低到相當於舊社會的“赤貧農”,在流浪中被警方在今天的河南省襄城縣強制性收容,當了曹操的“典農部民”即農奴。

就是這樣的一個草根,憑著非凡的才華,被自己生命中的貴人司馬懿所看中,因為他正與曹爽明爭暗鬥,十分需要人才的支持。而鄧艾的主要的功績在於屯田建設上的戰略眼光。當司馬師掌權時,鄧艾已經是討冦將軍,汝南郡太守。躋身大員行列。

當司馬昭掌權時,正元二年(255)二月夏天,姜維認為曹魏內亂,於是發兵進攻狄道(今甘肅臨洮縣)姜維首戰告㨗,曹魏震動,只好首次把已經在中央警衛部隊任將軍的鄧艾派上前線單挑姜維。結果鄧艾大勝,姜維退出。從此,姜維幾次北伐都要踫到鄧艾,兩人互有勝負,但姜維始終沒有取得決定性勝利。

景元四年(263),出於政治上的考量,司馬昭決定進攻蜀漢政權,動用十八萬兵力,分成三路南下進攻。鄧艾率兵三萬正面進攻姜維,此時的鄧艾年己七十,而指揮十多萬人部隊的鐘會才年僅40歲,鄧艾與鍾會開國元勳的父親鍾繇是平輩的一代。

鄧艾翻過摩天嶺來到現在的青川縣,江油的雁門鎮,然後掉頭向西,到達平武的南壩鎮,一直向南,終於通過艱苦的左擔道,直接殺到今天的綿陽市,站在涪縣的龜山上眺望,成都市的萬家燈火通明!鄧艾結結巴巴的大吼:“大成都,俺(他是河南人)來了!”

當忠心的鄧艾向中央領導人表示要趁勢奪取東吳時,卻犯了朝庭大忌。更兇險的是被小人鍾會利用了這個事情,在半路上攔住為鄧艾向朝廷送八百里加急快遞的使者,擅自改動鄧艾的文書,使之充滿驕橫跋扈的語氣,密封后送呈司馬昭。中央密令:“抓捕鄧艾送京!”在押送的時候,雙方部隊火併,鍾會、姜維、鄧艾父子都喪身火併中。

結束語

鄧艾被稱為曹魏戰將型名將第一名,毫不為過,因為他指揮二萬人馬就消滅了蜀漢政權,這當然是他的輝煌戰績,不過出生於士大夫階層的鐘會,心理陰影面積太大,這些四十歲的新生代哪裡容得下這個父輩資格的,出身農奴的草根呢!所以陳壽點評到鄧艾時,說他:“鄧艾志氣昂揚,建立功業,但卻不能防患於未然,很快就失敗了。”這個評價很不錯,因為“功業”二字的份量太重,只有鄧艾可以擔當,而姜維僅僅是“有志於功業。”區別就在於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