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歷史上四大名臣關係:剪不斷,理還亂!

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軾是北宋仁宗至神宗時期的名臣,均為有名的政治家、文學家。

他們之間是文人相輕、互為政敵還是怎麼樣呢?

我是浮光掠影史海波瀾,歷史總有波瀾,希望我的講述您能喜歡。

為便於分析,先來看看四人的生卒年月:

歐陽修(1007年8月-1072年9月)

司馬光(1019年11月-1086年10月)

王安石(1021年12月-1086年5月)

蘇軾 (1037年1月--1101年8月)

北宋歷史上四大名臣關係:剪不斷,理還亂!

歐陽修:開一代文風,是其餘3人的老師輩

從年齡上來說,歐陽修最大,做官最早,1036年,歐陽修銳意進取、參與宋仁宗 “慶曆新政”時,司馬光、王安石都還未入仕途,蘇軾還未出生。

歐陽修是蘇軾科舉中進士的座師,他對蘇軾獎掖有加。

王安石、司馬光也是歐陽修大力舉薦的人才。

所以與3人相比,歐陽修屬於老師輩。

除此之外,包拯、韓琦、文彥博、蘇轍、曾鞏、張載、程顥、呂大鈞等都得到過他的推薦,一生桃李滿天下。

歐陽修晚年,還經常拿出自己年輕時的文章修改。

夫人心疼地規勸道:“這麼大歲數了,還費這個心。難道還是小孩子,怕先生罵你嗎?”

歐陽修笑道:“不怕先生罵,卻怕後生笑。”

這種文學意識和認真的態度,成就了一代巨匠。

北宋歷史上四大名臣關係:剪不斷,理還亂!

王安石與司馬光:兩人同時代,互認益友,但政見上爭鋒相對,分別是改革派和保守派的領袖,相愛相殺

兩人惺惺相惜,在各自的文集中,至今仍保留著許多互相唱和的詩賦。

但由於政見不合,後來發展為爭鋒相對。

王安石為政舉措主要是“開源理財”, 講究“民不加賦而國用足”, 而司馬光則認為所謂的開源理財就是盤剝百姓,應當節流。

年輕的神宗皇帝立志效法唐太宗,希望使國庫充盈、富國強兵,更傾向王安石,就任用王安石實行變法。

司馬光堅持自己的觀點,當他發現改革可能會給國家帶來災難時,公開反對。

但作為朋友,他又三次給王安石寫信,勸諭王安石不可“用心太過,自信太厚”,藉此“以盡益友之忠”。

可是,王安石變法決心已定,皇帝也支持他,司馬光眼見無法改變局面,竟辭去朝廷職務,離開京城隱居洛陽,用了19年時間編纂《資治通鑑》,以示不問政事。

曾有人勸司馬光彈劾王安石,司馬光一口回絕:“王安石沒有任何私利,為什麼要這樣做?”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神宗死後,哲宗年幼即位,由高太后臨朝執政。

高太后一向反對新政,信任舊人,這一點與司馬光不謀而合,她一臨朝,就把司馬光召到京城擔任宰相。

司馬光上任,提出“以母改子”,全面廢除新法。

王安石得知一生心血全廢,悲憤抑鬱中帶著無盡的遺憾離開了人世。

司馬光也於幾個月後離世。

二人在當時都是才高一世、名重文壇,為學則勤奮、為官則清廉,品德高尚,為人正直。在個人私德上都無可挑剔。

關於變法之爭,他們不是個人的恩怨和私利,而是為國為民的耿耿忠心,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是相同的。

北宋歷史上四大名臣關係:剪不斷,理還亂!

蘇軾:政見上既不容於新黨,也不容於舊黨,但私交上與王安石相互欣賞,與司馬光關係也好

蘇軾年紀小於王安石和司馬光,王安石開始變法時,蘇軾剛剛踏上仕途,因對變法有異議,出於政治需要王安石將蘇東坡排擠出京,後烏臺詩案時,出於道義責任,王安石又大力援救蘇東坡,上書神宗皇帝"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

後蘇東坡從生命的谷底黃州屹立成偉大文學家,被召返京途中,到南京拜訪早已“裸退”的宰相王安石。偉人相會,相互欣賞,友誼超邁,人品風流,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個光輝的節點。

另蘇東坡與司馬光關係一直很好,烏臺詩案時,司馬光也受影響,被罰銅20斤。

但神宗去世,司馬光任宰相,將王安石新法全盤廢除,蘇東坡持反對意見,新法有利有弊,全盤廢除,對國家來說就是折騰,弊大於利。

由此,蘇東坡只能又自請出京外任,既不容於新黨,也不容於舊黨。

王安石、司馬光去世後,黨爭更盛,蘇東坡被一貶再貶,直至當時的海外海南。

北宋歷史上四大名臣關係:剪不斷,理還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