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萬華化學在股東大會上,談論了哪9個問題?

揭秘!萬華化學在股東大會上,談論了哪9個問題?

1、萬華的五代產品路線

第一代是(大家熟悉的目前和將來很長一段時間貢獻主要利潤的)MDI;

第二代是水性塗料(這個已經投產,不過量還不大);

第三代是檸檬醛和尼龍12,正在產業化,還需要兩三年時間;

第四代是以乙烯為原料的,下游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

第五代是可降解塑料和大尺寸單晶硅(需要很長時間)。

2、關於MDI、TDI

一季度國內市場受疫情影響大,國外基本穩定;MDI受影響較大,TDI實際還保持正增長。

四月份海外需求大跌,國內在好轉。冷鏈類需求恢復較快;汽車、輕工類環比在好轉,同比下降幅度較大。

生態板近幾年發展較快,隨著人們對環保要求的提高,無醛定製家居已經佔到索菲亞銷量20%;冰箱大型化,汽車的低醛、低氣味、輕量化要求都增加了MDI的需求。

MDI第六代技術能耗更低,安全性更高,成本更低。和前面每一代技術的進步比起來,第六代技術的進步更大一些。煙臺擴產到110萬噸,寧波擴產到150萬噸,最晚不超過後年擴產完成。

原材料苯的價格最近下降很多,從一季度的5200下降到3000左右,生產一噸MDI需要消耗0.63噸的苯,但因為國外疫情嚴重,海外銷售影響很大,國內很多下游廠商生產的產品也有很大一部分銷往海外,雖然原料成本降低很多,但未必能彌補銷量下降帶來的損失。

原油價格波動實際上對公司產品的價格影響不大。

3、關於乙烯項目

乙烯項目不但不會因為疫情影響放慢速度,公司會全力以赴爭取早日投產。公司搞乙烯項目是為了解決聚氨酯產業鏈一些副產品出路問題,MDI/TDI/ADI的副產HCl用來做PVC。通過乙烯做EO環氧乙烷,用來做軟泡聚醚。目前萬華在國內聚醚市佔率第一,硬泡聚醚在中國絕對技術靠前,軟泡聚醚現在名列前茅。聚醚是萬華在聚氨酯產業鏈裡最弱的一環,這十幾年聚醚的研發投入大、市場拓展力度大,已經到擴產時點了。把聚醚這條腿加粗,與MDI、TDI更好的協同起來。

POE是聚烯烴彈性體,性能居於橡膠和塑料之間,目前技術掌握在美國和日本少數幾家公司手中。陶氏化學現在產能80-90萬噸,佔全球產能50%,計劃到2025年佔到80%,預計到時陶氏的產能達到180萬噸。2010年時中國的POE消耗為0,到18年需求達到30萬噸。萬華五年前開始研發,現在已經開始中試,估計三季度完成。希望2025年之前萬華有20萬噸的POE產能。

4、關於精細化學品

精細化學品的價格表現堅挺,報表中精細化學品銷量上升,營收下降是因為PC的銷量上升比較多,目前PC還是混戰中。PC下游的高端需求佔30%,萬華PC的主要目標在高端。2021年底或者2022年初,雙酚A和丙酮將達產,屆時PC的生態鏈完成建設,萬華PC的競爭力將大大加強。

精細化工中有些產品是客戶訂製的,不像MDI這樣,大宗銷售,萬華還需要學習新的銷售方式。

5、關於檸檬醛和尼龍12

這兩個產品目前都是由歐洲國家的公司高度壟斷的,不管將來發生什麼情況,萬華都會堅定不移去投入這兩個項目。

尼龍12已經規劃投資,2022年正式量產。德國一家公司,靠尼龍12一個產品養活了1200名員工。

檸檬醛產業鏈很長,已經中試成功,完成可研,在做前期基礎設計,預計2023至2024年投產。

6、關於可降解塑料和大尺寸單晶硅片

可降解塑料分化學法和生物法,萬華研究的是生物法,生物法又分PLA和PBAT兩種,目前PBAT法預計2022年上半年投產,PLA法萬華實驗室已經攻破技術難點,開始準備中試。萬華準備將這兩種可降解塑料協同起來,在中國打造具有競爭優勢的全新的產業,相信未來會成為萬華重要的增長點。

12寸大尺寸單晶硅片已經研發三年,中試結果非常好,純度達到小數點後11個9。硅片,研磨墊,研磨液,萬華都在研究。產業很大,為未來十年二十年著想,新產業、新產品接續,使公司可持續發展。最難的研磨墊是用聚氨酯材料做的,如果攻破,有機會衝擊國有科技進步一等獎。

7、關於美國項目和福建項目

美國項目去年7月份決定暫停,美國的人工成本和水泥、鋼筋、工程公司漲價非常厲害,繼續做的話也沒什麼收益了。目前還有一個團隊一直尋求在美國有自己的產能,不是全產業鏈,可能是其中的某一塊,還在調研中。

福建項目收購已經接近尾聲。

8、關於LPG庫存

LPG價格下降200美元左右,對萬華庫存有影響,但所有廠家都有庫存(不過個有覺得其它廠家的庫存跟萬華應該不是一個量級的吧),一兩個月後老庫存就會被新庫存替代。

9、關於高資本支出

萬華投資的產品未來回報是可預期的,萬華有競爭優勢的;不會把資產負債率搞得非常高。在這兩個條件之下,未來幾年萬華還是要維持適當的資本支出。因為中國化工業發展到了後期,已經佔全球40%,到2025年可能佔到50%,到時可能會遇到國外貿易壁壘和能源約束;疫情後是投資的機會,施工人員容易找,成本低,上游裝備製造遇到困難,很多工廠砍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