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後的“資青下鄉”

50年前,國家一聲號令,1600萬初中生、高中生作為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掏空了城市十分之一的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每個城市居民家庭都和“知青”掛上了關係,大量窮鄉僻壤之地,迎來了“新村民”。一場變革如火如荼,他們曾演繹著“坎坷和苦難”、“淚水和悲傷”。伴隨著多少的夢裡回鄉和彷徨無助,他們在那個時代烙下了深刻的印記,道不盡的酸甜苦辣、說不完的人情冷暖,當然也有著滴血的愛情和村裡的小芳。

50年後的“資青下鄉”

當年的知識青年已經花甲、古稀或耄耋,您們是值得尊敬的一代。50年後的今天,隨著國家社會、經濟的大發展,快速的城市化進程,農村已普遍空心化。村裡年輕人想出來,見識城市的燈紅酒綠,城裡有產者想回歸,青菜園、紅高粱、金麥浪……。君不見“油菜花季,大車小車奔鄉下”,君不見,“酷暑時節,山溝清溪騰水花”。

50年後的“資青下鄉”

現代人生活的富足造就了心靈的空虛;非健康食品和生活方式,有些疲憊;噪音和霧霾,讓人想逃離;鋼筋水泥的森林,分割幾何式的天空……“回鄉撒野、返鄉務農、花前月下、清茶淡飯”成為嚮往,各類民宿火遍神州大地,但你永遠是“過客”,擁有一處天闊地方的小院,才能收納和淨化心靈。

50年後的“資青下鄉”

早前傳說“北京能夠收納靈魂卻容不下肉身,鄉間能存下肉身卻也禁錮靈魂”,針對年輕人,是這個時代的真實寫照,我們要為肉身、靈魂的合二為一奮鬥和努力,這是責任或義務。而城市有產者,你們是新時代的“資青”,你們已不惑或天命,是否想著花甲、古稀、耄耋之年“執子之手、侍花弄草”。

50年後的“資青下鄉”

50年後的今天,“鄉村振興”全面提升為國家戰略,“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宅基地三權分置”等政策相繼頒佈,讓城市有產者,新時代“資青”下鄉、返鄉有了保障依據,不久的將來,會有大量的人返鄉做農民,農村也將成為中華大地最美的生活場。“廣闊天地、大有作為”,50年前一句話,讓千萬“知青”下鄉,50年後同樣這句話定會讓億萬“資青”自主返鄉……

50年後的“資青下鄉”

有這樣一處地方,她立於西部大城旁,上風上水之地,完享和城市一般無二的生活配套,在林間一處處小院,“晨沐湖嵐嘆春早,暮枕桂香候佳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