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得,在很多人的眼中,是大度、放棄的意思,有一部分人甚至把捨得當作一種酒的品牌,喝捨得酒,有舍有得,呵呵,感覺豁然胸懷,如濤濤江水,奔湧而來。
我對酒文化沒有研究,所以,至於說“捨得”是一種酒的品牌,也不關心,所以,我寫的這一幅斗方,完全與酒無關,當然,有可能與酒後的頓悟與感動有關。
畢竟,在我們的人生當中,舍的東西太多,得的東西也太多,但捨得再少,我們也認為多了,得的再多,很多人也認為少了,在這種得與失之間的斤斤計較當中,很難有人能夠自拔。
這一幅斗方,既然寫了,我就要理解當中的含義。
我只是關心這“捨得”給我帶來的心智的頓悟。
有人說,“舍”是為了“得”,有所捨棄,才能擁有自己真正想要和值得擁有的東西,“舍”與“得”之間是因果關係,是一種互相利用互相取得的關係。
這是把“舍”與“得”割裂來進行分析的,當我們把“捨得”二字連在一起理解的時候,意境卻是大不一樣。沒有目的性的“舍”,才會自然而然地“得”,得到自己想要的,可能包括物質,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滿足。
“舍”本來意味著失去,失去了某種東西,怎麼還能得到呢?這不是一對矛盾嗎?
其實,失去的,可能是我們不該擁有的,儘管它很珍貴,也可能是我們富餘的東西,儘管它很廉價,而得到的,則是由於我們的失去,大自然重新調整了給予的結構,讓我們重新得到另一種我們念想中該得到的東西。
自己想擁有的,其實不必去太過於苛責,太過於糾結位:是否得到、何時得到,或者怎樣得到,然後千方百計,使用各種手段得到,無論白道黑道、正道邪道,於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有可能得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東西,滿足了某種慾望,但有可能來的時機不對,或者它根本就不屬於你,所以,來得快,去得也快,最終你還是無法真正得到它。
中國的傳統文化當中,歷來不主張直來直往,而講究迂迴曲折,我們明知道前進的道路是光明的,但也確信道路是曲折的。
對於自己想要的東西,“寧可直中取,莫向曲中求”,《封神演義》中有一個典故:周文王見姜子牙在河邊用直鉤釣魚,有些不解。姜子牙說:“寧可直中取,不向曲中求。”意思是“寧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餘,凡行事堂堂正正”--寧可正當去爭取,也不可委曲地謀求。意思是該來的來,不該來的也強求不來。這句話代表了中國人寧折不彎、襟懷坦蕩的處世哲學。
舍,有的時候也就是舍掉自己想急功近利的貪念、邪念,感覺得來的東西來得太容易,所以也忽略了自己守護的能力,最終被捨棄。
但是,當我們有充分的自知之明,把該舍的東西捨棄了,剩下的,全是我們自己修行所得,既守得住,也是得而樂之。
故而,舍即是得,得即是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