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茶出現乾枯斑點,我們這裡土話“麻子”,是不是低溫造成的?

鄂西鄉農


茶樹嫩梢莖基處出現乾枯呈黑色,葉片斑點,一般都是以下幾種病害,為有效控制茶樹病蟲害,降低茶葉中農藥殘留,提高茶葉品質,現將茶樹主要病害及其防治介紹如下。

一、危害症狀

1.茶芽枯病:茶樹感病後,芽梢生長明顯受阻,影響春茶產量和品質,主要危害春茶一芽1~3葉,先在葉尖或葉緣產生淡黃色或黃褐色病斑,擴展後呈不規則狀,病健邊緣明顯或不明顯;芽尖受害呈黑褐色焦枯狀,萎縮不能伸展;後期病部表面散生黑色細小粒點,葉片上的黑點以正面居多。感病葉片易碎並扭曲。

2.茶白星病:該病危害嫩梢芽葉後,造成茶味極苦,嫩葉上形成圓形小病斑,中央凹陷,初為紅褐色,邊緣紫褐色,後期呈灰色並散生細小的黑粒點。病斑直徑0.5~2毫米,病斑多時可互相連合為較大病斑,並使葉片扭曲呈畸形。葉柄和嫩莖上病斑呈暗褐色,後變灰白色,病斑多時可使葉片脫落,嫩梢枯死。

3.茶苗立枯病:該病主要危害茶苗莖基部,也危害新梢。病斑初期為暗褐色,呈橢圓形或不規則形;後期呈灰白色,病斑微下陷,上生許多黑色小粒點,最後葉片枯萎脫落,全株枯死。4.茶苗莖枯病:該病多危害短穗扦插苗圃,嚴重時可引起成片死亡。被害茶苗近地面的莖基部初期為褐色,後期為黑褐色,皮層腐爛,2~3個月後苗木枯死。

二、病原茶芽枯病菌為半知菌亞門葉點屬真菌,病部小黑點為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褐色。分生孢子位於孢子器內,橢圓形或卵圓形,無色,單孢,大小為1?6~4微米×2.3~6微米。茶白星病菌為半知菌亞門葉點屬真菌,病斑上小黑點為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位於其內,無色,單孢,橢圓形,大小為3~5微米×2~3微米。

三、發生規律茶芽枯病菌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器在病葉或越冬芽葉上越冬,次年春茶萌芽期,產生分生孢子並隨風雨傳播,侵染幼嫩芽葉,經2~3天形成新病斑,春茶期茶葉氨基酸含量高時發病重,6月中旬後,病害發展受到抑制,在發病期可不斷進行再侵染,造成春茶嚴重損失,並以發芽早的品種感病較重。茶白星病菌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器在病部組織中越冬,次年早春溫溼度適宜時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侵染嫩梢芽葉,2~5天后即產生新病斑,進而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環境適宜易造成病害流行,在每年的4、5月份發生最重,陰溼多霧天氣及栽培管理不善均有利於該病的發生,當旬均溫高於25℃後對病害發生不利。茶苗立枯病主要靠風雨傳播,多在4月上旬開始發病,8~10月秋雨季節是發病盛期,高溫高溼條件利於此病發生。

茶苗莖枯病以4~5月的雨季及秋季發生較多,病菌隨雨水或流水傳播,也可通過中耕除草或農事活動傳播,病菌在土壤中1~2年後仍可以保持侵染能力,管理粗放苗圃發病較重。四、防治措施1.加強栽培管理:加強樹體培養,增施有機肥以及“沃葉”磷鉀肥,因地制宜選用抗病品種,提高茶樹抗逆能力。及時採摘、勤採,加強茶園清理以減少病菌侵染源,發現病株立即拔除,帶出苗圃燒燬,調運苗木時要加強檢疫。

對於立枯病還要注意排水防澇,莖枯病要注意消毒土壤或苗床。2.及時施藥防治:茶芽枯病在茶樹萌芽期和發病?跗詬髖繅?次,藥劑可選用70%甲基託布津1500倍液、50%多菌靈1000倍液;茶白星病在萌芽至魚葉展開期噴藥防治,可選用80%代森鋅800倍液、50%多菌靈1000倍液、70%甲基託布津1000~1500倍液,發病嚴重的茶園7~10天后再噴1次,酌情防治2~3次;茶苗立枯病要在發病初期選用70%甲基託布津1000倍液、75%百菌清800倍液和65%代森鋅600倍液噴霧防治;茶苗莖枯病可在4月和8月發病期噴施放線酮防治,也可畝用40%五氯硝基苯粉劑25公斤撒施於茶苗行間,然後鬆土、淋水,15天后再施藥1次。






夢想鄉村


這個應該不是的,我家在黃山,今年也出現這樣的情況。你想想是不是你去年的茶葉地沒有澆水


小小嗝嗝


如果斑點是赫紅色的,有可能是低溫。但這種現象大多發生在山谷凹地,因為風打山樑霜打窪。冷空氣過境,夜晚容易在低凹處沉降,霜凍較厲害,容易凍傷已發芽的芽頭。如果這種現象出現在山頂或陽坡,則可能升溫過快,空氣極度乾燥形成脫水。解決辦法是不要單一種植茶樹,周邊多種一些防風林,地坎邊多留些多年生野草,都對保護茶樹有好處,也可提高茶葉品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