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企業虧損比例超過20%,整體數量大幅下滑,行業洗牌在即

隨著雨季的結束高溫逐漸在夏日橫行,但我們的紡織市場卻依舊透著“刺骨”的寒冷。至於為什麼會出現難得一見的紡織低谷以及什麼時候可以走出來,各個紡織老闆都有自己的獨到見解,類似產能擴張,蛋糕縮小、中美貿易戰、工廠轉移海外等等各式各樣的原因在布老闆之間進行著無止境的討論與辯論。

從未來地方政府的規劃、國際貿易形勢以及東南亞產能轉移國的表現來看,紡織行業在國內不僅不會衰落,而且會甩掉過時、低端、落後的帽子,重新貼上智慧、環保、節能等標籤。這段時間,與其說是一次紡織淡季,倒不如說是一次“紡織洗牌”。淘汰一些跟不上發展的企業以及產品,甩掉包袱,從而使整個行業可以重新高速前進。

紡企數量下降,虧損企業增多

企業的數量變化是紡織行情的一種最直觀量化表現,通過對國家統計局公佈的近三年紡織企業數量月度變化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整理,我們發現紡織企業的總數量一直在“下樓”,另一邊,月度虧損企業所佔比例卻是在“上樓”。


紡織企業虧損比例超過20%,整體數量大幅下滑,行業洗牌在即

久在紡織行業拼搏的各大小布老闆,應該對2016年到2017年紡織市場的火爆,印象深刻吧。那段時間染廠的交期幾乎達到了45天-60天,各種加錢加急比比皆是。就連貨車送面料成品去上海倉庫進倉出口,都能排隊1-2天。那會全國工業紡織企業數量基本維持在20000家左右,是近幾年來的高峰。可一踏入2018年,整個畫風都變了,從20000家突降至19000家,再到2019年的18000家。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紡織企業的虧損比例卻在大踏步的提升,從2016年、2017年的10%左右到2018年的15%以上,2019年甚至觸及25%。

整個紡織行業20%-25%的企業在虧損中苦苦掙扎,其中會有很大一部分難以走出這段紡織低谷。未來的情況如何?如果按照圖表中的趨勢,明年的情況可能會更加糟糕。

紡織企業虧損比例超過20%,整體數量大幅下滑,行業洗牌在即

淘汰企業,就是否定產品

很多企業並沒有認識到營業額下滑、利潤受損的真正原因,雖然也是想盡辦法積極自救,但往往門不對路、浪費時間和金錢。

任何被淘汰的企業除了經營管理等因素之外,更多的都是自己的產品缺乏核心競爭力,導致企業的可替代性太強,很容易就陷入價格戰之中,最終不僅造成產能浪費、利潤受損,還會是企業錯失機會,無法走出低谷。

前不久的深圳紡博會集中了全國各地的紡織企業,也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客戶。經過我們走訪觀察,發現市場上同質化競爭的局面愈演愈烈。但現在已經進入了一個市場透明、信息公開的時代,任何客戶都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傻子。大家都有的產品在面對客戶尋價的都時候,最終不可避免的會出現“荷蘭式拍賣”般報價,最終的訂單隻會落入報價最低格的供應商手中。

另一邊,常規產品無論是否價格低廉,對客戶的吸引力都在下降。常規面料供應商展位里門可羅雀,而那些新型特殊面料的企業展位上摩肩接踵。未來中產階級的壯大,消費能力的提升,會將服裝、面料層次從低端拉向中高端。類似醋酸、人絲、真絲、天絲、再生等等這些中高檔、創新性面料以及那些富有特色的後整理加工工藝,必將在市場上大行其道。

迴歸市場,有的織造廠在高庫存與開機率之間左右為難、搖擺不定,有的企業則滿負荷開工還能做到每天產銷平衡。靠的就是生產小眾產品,鎖定客戶。而且使用的原料異於常規,在常規原料市場風雲激盪的時候,非常規原料的價格卻相對穩定,給後期的生產報價留有餘地。訂單數量比一定多,但是有保障,再加上原料價格穩定,企業也有了正常生產跨過低谷的信心。

紡織企業虧損比例超過20%,整體數量大幅下滑,行業洗牌在即

企業的衰落,就是自己產品的失敗。要想公司能夠蒸蒸日上,必定需要有“拳頭”產品加持。跟風市場必將晚人一步,能吃到一點紅利最好不過,怕的是一點好處沒有,還將企業拖入看不到頭的累庫存階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