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動物之朱䴉

朱䴉[zhū huán](學名:Nipponia nippon):古稱朱鷺、紅朱鷺,朱䴉系東亞特有種。中等體型,體羽白色,後枕部有長的柳葉形羽冠,額至面頰部皮膚裸露,呈鮮紅色;繁殖期時用喙不斷啄取從頸部肌肉中分泌的灰色素,塗抹到頭部、頸部、上背和兩翅羽毛上,使其變成灰黑色。

棲息於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帶,在附近的溪流、沼澤及稻田內涉水,漫步覓食小魚、蟹、蛙、螺等水生動物,兼食昆蟲;在高大的樹木上休息及夜宿;留鳥,秋、冬季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作小範圍遊蕩;4-5月開始築巢,每年繁殖一窩,每窩產卵2-4枚,由雙親孵化及育雛,孵化期約30天,40天離巢,性成熟為3歲,壽命最長的記錄為37年。

曾廣泛分佈於中國東部、日本、俄羅斯、朝鮮等地,由於環境惡化等因素導致種群數量急劇下降,至20世紀80年代僅中國陝西省洋縣秦嶺南麓有唯一7只野生種群,後經人工繁殖,種群數量已達到200只(2008年)。

野生動物之朱䴉

朱䴉

一、物種學史

1953年和1959年鳥類學家曾在中國甘肅武都、康縣採到過朱䴉標本。在1981年以前,鳥類學家最後一次見到野生的朱䴉是在1964年。而後,在1964~1981年這十幾年間,再也沒人見過朱䴉的蹤跡。從1978年起,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鳥類學家們組成考察隊,調查了東北、華北和西北三大地區,跨越九個省區,行程5萬多千米。終於在1981年5月,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鳥類專家劉蔭增在陝西省八里關鄉大店村姚家溝的山林中發現兩個朱䴉的營巢地、七隻朱䴉,其中四隻成䴉、三隻幼䴉。當時,這兩對朱䴉都忙於哺育幼雛,這說明它們都是有繁殖能力的個體。正當鳥類學家們專心觀察這兩個稀世珍禽的家庭時,一隻幼鳥從巢裡掉了出來。幼鳥落到地面後,鳥類學家們立刻把它揀回,火速運到北京動物園。經過鑑定,這是一隻雄性的小朱䴉,這裡還有一個故事被收入了北師大版的四年級下期成為課文。

從1993年至2003年,在中國陝西、北京等地共建立了十三個朱䴉保護地,總面積達四千二百三十公頃,此外為了擴大種群,北京動物園還積極開展朱䴉人工繁殖的研究,是世界上最早成功繁殖朱䴉的科研機構。

2005年8月9日,中國漢中朱䴉生存區域經國務院批准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08年,朱䴉在中國浙江省德清縣開始進行野外放養訓練和養殖,浙江大學提供技術支持。

2008年,朱䴉已經在德清縣朱䴉繁育基地繁育種群規模多達100只,該譜系朱䴉種群已基本穩定,並於2012年於日本召回10只朱䴉。

中、日兩國從1985年起共同保護朱䴉,並簽訂了《中日共同保護朱䴉計劃》,各自為立法及教育推廣保護朱䴉而努力。

朱䴉有著鳥中"東方寶石"之稱。潔白的羽毛,豔紅的頭冠和黑色的長嘴,加上細長的雙腳,朱䴉歷來被日本皇室視為聖鳥。朱䴉的拉丁學名"Nipponia Nippon"直譯為"日本的日本",以國名命名鳥名,足見朱䴉對於這個國家的重要性。更有古代《日本書記》中記載,朱䴉是代表日本的鳥類。

朱䴉棲息地被大面積破壞,使日本的朱䴉瀕臨絕滅的困境。1967年,鑑於當時朱䴉數量呈急速下降的趨勢,日本在新潟縣佐渡島建立了日本朱䴉保護中心。當時,除人工飼養的朱䴉外,日本還有野生的朱䴉. 但是到1978年,野生朱䴉產的卵很多不受精,不能孵化。到1979年,日本全境只剩下8只朱䴉,這些倖存的朱䴉全部生活在佐渡島。1981年,又有2只朱䴉死去。為了使朱䴉擺脫瀕臨滅絕的境地,日本政府決定把6 只野生朱䴉全部捕獲,進行人工飼養。他們希望利用先進的科學手段和精心的飼養使朱䴉再度繁衍。但事實並不如想象的那麼好。1982年8 月,佐渡島保護中心有5 只朱䴉,到1985年只剩下3 只。

1981年,陝西省發現了7只朱䴉,中日兩國開始協商保護事宜。同年,同樣偶然的是日本佐渡殘存的5只朱䴉全部被捕獲。85年從中國借來了花花等3只朱䴉,但是這次"國際婚姻"失敗了,到95年時只剩下了阿金1只,讓日本產朱䴉延續子孫的夢想一度瀕臨破滅。

1998年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向日本贈送一對朱䴉後,2000年10月訪日的朱鎔基總理又將美美(雌)"借"給了日本。從贈送到借貸,其過程和熊貓一樣。

2002年,新潟縣環境部的堀井道夫說,"日中雙方都有交換雛鳥的需要,但是提到朱䴉,就很容易成為外交問題。""今年發生了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瀋陽領事館事件,已經不好說話了。不過今年是恢復邦交30週年,應該還有借貸的希望。" 曾經擔任佐渡朱䴉保護會長的佐藤春雄則說,"不要再刺激中國了。"

2007年11月15日,日本環境省於宣佈,自2003年4月以來因禽流感中斷至今的日中朱䴉交換活動將重新啟動,中國將於18日向日本贈送兩隻朱䴉,而日本則將在20日把13只朱䴉送往中國。

據悉,此次日方送出的13只朱䴉是2000年自中國獲贈的"美美"(雌性)的孩子,它們陸續出生於03年至07年期間,出生後便一直由佐渡朱䴉保護中心(位於新潟縣佐渡市)飼養,其中8只雄性,5只雌性。中方贈送美美時,雙方曾約定"其生下的幼鳥由日中兩國平分,奇數只將歸還給中國"。

而中方此番贈送的朱䴉為雄雌各一隻,年齡均為4歲。中國國家林業局等部門將組成6人代表團隨行護送,19日雙方將在佐渡市舉行交換儀式。今後這兩位"新客人"也將由佐渡朱䴉保護中心負責飼養。

2007年4月日中首腦舉行會談時就重啟朱䴉交換活動達成了協議,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當時表示將向日方另贈兩隻朱䴉。

經過多年的保護機構建立、棲息地保護與改善、人工飼養和野化訓練,截止到2010年朱䴉已近2000只,野外就有600多隻。

2012年8月中方原計劃向日本贈送兩隻朱䴉,但由於2013年兩國在釣魚島問題上的對立激化,中方擔心原定在中國舉行的朱䴉贈送簽字儀式會導致國內輿論的反彈,因此決定暫緩該計劃。

二、形態特徵

朱䴉非繁殖期通體白色,頭、羽冠、背和兩翅及尾綴有粉紅色。翅下和尾下亦綴有粉紅色,飛翔時極明顯可見。最外側飛羽幾全暗褐色,僅基部的內外緣以及羽乾白色。第二枚內翈沿羽幹中央部分以及羽端暗褐,第三枚僅先端沾染一些暗褐色,其餘飛羽全白色。頭後枕部羽毛延長成矛狀,形成鬆散的羽冠。繁殖期頭、上背和頸綴有灰色,兩翅粉紅色較淺淡,第1-5枚初級飛羽具灰褐色端斑。

成鳥全身羽色以白色為基調,但上下體的羽幹以及飛羽略沾淡淡的粉紅色,尤以初級飛羽的粉紅色較濃,頭頸部的羽毛特化伸長形成下垂的冠羽,整個面部,包括額部、眼周、眼瞼和下嘴基部裸露無羽毛,且呈鮮豔的紅色,喙的尖端和下喙的基部紅色其他部分黑色,虹膜金黃色,腳亦為鮮亮的紅色。繁殖季節的成鳥在整個頭部和頸部乃至肩部會分泌出黑色的小顆粒,將頭頸肩部沾染成灰黑色,但必須指出這種顏色的變化是由分泌物造成的而非羽毛本身顏色的變化。

虹膜橙紅色,嘴黑色,嘴基及頭裸露部分硃紅色,跗蹠、爪及脛下部裸露部分亦為硃紅色。幼鳥兩頰被有絨羽,其餘臉部裸露無羽,橙黃色。體羽綴有菸灰色而具玫瑰色光澤。初級飛羽黑褐色,腳淡褐色,虹膜淡黃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1700-1885克,♀1465克;體長♂783-790毫米,♀679毫米;嘴峰♂182-183毫米,♀137-150毫米;翅♂380-450毫米,♀375-380毫米;尾♂180-188毫米,♀160-165毫米;跗蹠♂85-90毫米,♀75-77毫米。(注:♂雄性;♀雌性)

三、棲息環境

朱䴉生活在溫帶山地森林和丘陵地帶,大多鄰近水稻田、河灘、池塘、溪流和沼澤等溼地環境地帶。朱䴉在野生環境中非常喜歡溼地、沼澤和水田。喜歡棲息於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帶的高大的樹上。

四、生活習性

  • 1、習性

性較孤僻而沉靜,除起飛時鳴叫外,一般活動時不鳴叫。常單獨或成對或呈小群活動,極少與別的鳥合群。行動時步履遲緩,飛行時兩翅鼓動亦較慢,頭、頸向前伸直、兩腳伸向後,但不突出於尾外。白天活動覓食,晚上棲於高大樹上。

  • 2、食性

主要以小魚、泥鰍、蛙、蟹、蝦、蝸牛、蟋蟀、蚯蚓、甲蟲、半翅目昆蟲、甲殼類以及其他昆蟲和昆蟲幼蟲等無脊椎動物和小型脊椎動物為食。覓食活動在白天。通常在水邊淺水處或水稻田中覓食,也見在爛泥中和地上覓食。在地上覓食時常慢步輕腳行走,兩眼搜覓前面地上,發現食物,立刻用嘴啄食。在淺水處或泥中覓食時主要靠將長而彎曲的嘴不斷插入泥土和水中探覓食物。

  • 3、遷徙

原來在俄羅斯東部、朝鮮、日本北方和中國北方繁殖的種群,秋季多要遷到日本南部和中國黃河以南至長江下游、福建、臺灣和海南島越冬,也有部分留在朝鮮越冬。而在中國和日本南部繁殖的種群,通常不遷徙,為留鳥。分佈於中國陝西洋縣的種群亦不遷徙,繁殖期後向四周遊蕩。在7月份曾在離巢區20km遠的地方發現已離巢的幼鳥。

五、繁殖方式

春季是朱䴉的繁殖季節,這時成年的雄鳥和雌鳥結成配偶,離開越冬時組成的群體,分散在栓皮櫟樹等高大的喬木樹上去築巢、產卵。這時它會用嘴不斷地啄取從頸部的肌肉中分泌出來的一種灰色的色素,塗抹到羽毛上,使它的頭部、頸部、上背和兩翅等都變成灰黑色。

繁殖期3-5月。營巢於較少干擾的山地森林中,巢置於水域附近高大的慄樹、楊樹、松樹和其他樹的枝杈上。常成對單獨營巢。巢較粗糙簡陋,主要由枯枝構成,內墊有細軟的草葉、草莖和苔蘚等物。巢呈盤狀,大小為直徑50-70釐米,距地高5-20米。每窩產卵2-5枚,通常3枚,卵為卵圓形,藍灰色、具褐色斑點,大小為63-68毫米×44-46毫米,重65-75克。4月開始孵卵,由雌雄親鳥共同承擔,孵化期28-30天 (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孵化期25天)。親鳥領域性較強,在繁殖期保衛領域。當親鳥離巢時,常用內墊材料將卵蓋住。

雛鳥晚成性,剛孵出時雛鳥上體被有淡灰色絨羽,下體被有白色絨羽,腳橙紅色。雛鳥由雌雄親鳥共同餵養,出殼後由親鳥輪流將口中半消化的食物吐出餵養,性急的雛鳥們則爭著把長喙伸進親鳥的嘴裡,親鳥則使勁抖動著脖子,使食物儘快地吐出來。親鳥在育雛的前期每天返回巢中的次數為7-9次,隨著雛鳥的迅速生長和對食物需求的增加,後期則增加到每天14-15次。喂完食物後還要幫助雛鳥清理糞便,方法是叼走巢底的樹枝,使糞便漏到下面去,或者把沾有糞便的碎鋪墊物叼到巢的外邊,然後再叼來新的巢材和鋪墊物來補充。經過45-50天的餵養,雛鳥即具飛翔能力和離巢,60天后就能跟隨親鳥自由飛翔了。時間大約在6月。離巢後雛鳥仍和親鳥在巢區附近活動和覓食,大約在7月以後才離開營巢地。兩性性成熟年齡在3歲左右,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壽命可達到17年以上。

六、分佈範圍

  • 1、世界

原產地:中國;可能滅絕:俄羅斯聯邦(東亞區);區域滅絕:日本、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韓國和中國臺灣島。

  • 2、中國

朱䴉在中國曾廣泛分佈於東北黑龍江省烏蘇里江流域和興凱湖,吉林省東部、中部和西部,遼寧省遼東半島大連、金縣和營口,河北,河南西部熊耳山,山東,山西東南部,陝西南部太白山、洋縣,甘肅蘭州、東南部徽縣,安徽,浙江衢縣,以及福州、臺灣和海南島,已僅見於陝西洋縣。

七、保護現狀

  • 1、保護級別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Ⅰ級保護動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8年 ver 3.1——(EN);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Ⅰ級。

  • 2、種群現狀

朱䴉受到生存環境惡化、天敵威脅和自身生物學性質的影響而瀕危。由於適合朱䴉築巢的高大喬木遭砍伐,以及適合朱䴉覓食的水田大面積改造為旱田,該物種的生存空間正在不斷收縮,另外越來越廣泛使用的農藥也威脅了它們的安全;朱䴉種群高度密集,至今只有一個野外種群,一旦爆發疫情很容易造成種群滅絕,另外自身繁殖能力低下與抵禦天敵的能力較弱也是造成該物種瀕危的重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