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一中歷史沿革

武城一中歷史沿革

武城縣第一中學創辦於1944年9月,屬晉冀魯豫邊區冀南行署第二專署領導,校址為棗強縣姚家莊。因該校地處沿運河一帶,故始名“運河中學”,但公開稱謂“冀南簡易簡師”,名義上招收師範班,實際是幹部訓練班。當時招生90人,由各完小和有關人員推薦,學生入學不實行考試,學生大部分是榮軍、村幹部和黨政機關幹部,還有一些幹部子女。學生的年齡、文化程度、身體素質參差不齊,尤其是年齡差距很大,學生按年齡大小編為兩個班。行署專員郭儒同志親自兼任校長,專署機關選派年僅21歲、已有5年黨齡的優秀青年幹部任仲全同志任黨支部書記,任命當地頗有威望的民間教育家谷壽堂為副校長。谷壽堂畢業於山西省二部師範學校,1917年開始從事教育事業,具有豐富的辦學經驗。

學校成立時,校址選在棗強縣姚家莊一個工商業戶兼地主家裡。房東在天津做生意,開設“萬文堂”商號,家裡沒有什麼人居住。這家宅院分東、西兩院,都被學校借用。那時武城一帶尚未解放,一切服從抗日政府的領導。該校一面學習文化,一面隨抗日政府打游擊,具有明顯的“半軍事化”性質。班級配備了步槍、手榴彈、梭鏢、大砍刀,學生為部隊放哨。1948年以後,這些學生陸續升入濟南空軍幹部學校、保定軍校等高級軍事院校。在這些學生中,後來不少成為我軍的高級將領。據不完全統計,省軍級幹部17名,師級幹部76名。學生上課一般沒有固定地點,受時侷限制,學生們白天在田間、樹林、場院中上課,晚上分散住宿在老百姓家裡。

第一班半年就畢業了。1945年春,二班遷往大營,住了幾個月,又遷回棗強縣姚家莊。1945年7月底,該校隨冀南行署第二專署遷往武城縣十二里莊,在這裡招收了三班、四班的學生。同年9月,遷至武城縣城文廟,這時校長為晁湧光。學校沒有正式教材,政治、語文由教師自選編制,主要配合政府宣傳發動人民積極參加抗日活動,也兼學一點算術、自然、生理衛生等課程。學校經費由抗日政府撥發,一至四班實行供給制。1946年春,棗強縣的幹部班調到該校,為第五班,短時間就分配了。自五班開始收學生部分生活費,發給學生3.5元助學金。1946年秋,招收第六班,同年冬又招收第七班。1948年夏天招收第八班。1948年,學校從縣城文廟遷回十二里莊教堂,校名為“山東省立武城中學”,后冠以地名改名為“山東省武城十二里莊中學”。1948年招收第九班,同年招收一個師範班,一年畢業。1949年朱儒任黨總支書記,學校招收第十班,同年招收兩個師範班。

1945年黨團組織不公開,僅建校之初至1946年發展學生黨員100多人。1948年以後,黨員身份逐漸公開化,開始定期的黨小組生活會,黨支部書記大會。1948年冬季建立了共產主義青年團組織。1949年4月,共產主義青年團更名為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團組織重建。1950年十班畢業。自此學校各方面比較正規,常年招收兩個初中班,學制開始為二年,後改三年。1957年新民主主義青年團複名共產主義青年團。1958年開始招收兩個高中班。1962年高中部遷往武城。

夏津武城合縣後,曾用名“夏津縣第二中學”。夏武分縣後正式更名為“山東省武城縣第一中學”,尹太永(山東省武城縣老城飲馬莊人)任校長兼黨支部書記,劉毅任副校長,李萬居任教導主任,王治(女)任教導處副主任。校址就是運河西岸十二里莊大教堂,教堂的主體結構——三座三層的洋樓和一處“頌經堂”,劃歸中學使用。這裡環境優美,青樹蔥翠,風和日麗,鳥語花香。如果人們在清澈的早晨走在運河岸邊,能聽見教堂幽揚的鐘聲;如果站在教堂的布經樓之頂,能看得見運河船上的點點白帆。運河東岸的五里墩是一處古代的墓葬群,相傳是河西曹口聖人王道之墓葬群遺址。相傳這處墓葬群的建造規模非常宏大,墓地正前方有座坐北朝南的大石門;石門兩邊各有一尊石刻的獅子;石門內又有兩個馱墓碑的大贔屓,一東一西翹首相望;再往裡走,就是石人、石馬、石羊、石猴、石鴿、石狗。曾傳說,在夜間,石馬、石羊常常到運河邊喝水,帶尾哨的石鴿也常常飛旋在運河的上空,石人敲著梆子領著石狗打更。如今這裡只剩下一大片青草地,一個墳頭也沒有。僅僅遺留兩匹大石馬,學生們常常來這裡複習功課。

1958夏季,武城縣籌建新校——山東省武城縣第三中學,尹懷山(山東平原人)任校長,李萬居任教導主任。當時沒有校址,臨時使用河北故城建國完小的校舍(當時正趕上放秋假)。開始招收初一年級新生,共計四個班,一班班主任張子衡,二班班主任孫世考,三班班主任閆新廣,四班班主任趙金普。9月1日開學後,初一一班和初一二班遷往縣外貿公司;初一三班遷往幹部夜校;初一四班遷往縣文化館(現在的河北故城建國鎮百貨商店舊址);臨時租用文化館附近的一家大車店,作為學生食堂和部分男生的宿舍,由體育老師劉忠民(山東省平原縣王大卦人)負責。1958年底,夏津、武城合縣。年假後開學,學校遷往縣糧食局(現在武城縣老城鎮三合街村南)院內。這裡三面環水,南依武城舊城城牆,環境清幽,底蘊深厚。1959年,修建新校址(現武城縣老城鎮小王莊村,後為縣委黨校),部分學生開始到新校址住宿。學校改為山東省夏津縣第五中學,徐夢吉(後調入河北省故城縣腰莊中學任校長至退休)任校長。同年招收第二級兩個班學生,宋金波(後調入武城縣委組織部)、李長仁擔任班主任;學生有蘇傳玉(原武城一中教務主任)、高金蘭(武城一中退休教師)、徐金山(武城一中退休教師)、徐洪明(原武城縣人民醫院院長)等。1960年,學校全部遷往新校址。1961年暑假,第一級初中生畢業。

1962年山東、河北區域重新規劃,十二里莊劃歸河北故城。位於十二里莊的山東省武城縣第一中學(高中部)遷往武城師範(現在的武城縣第一中學)院內。建立於1957年的武城師範學校,1963年突然宣佈解散。1964年暑假,原武城第三中學的學生併入到武城縣第一中學初中部,武城縣第一中學成了一所完全中學。初中三個年級,每級4個班;高中三個年級,每級2個班。 尹太永任副校長兼任黨支部書記,負責日常工作;劉毅、薛秀忠(女)任副校長;宋傑嶺(山東禹城人)任教導處主任;王治(女)任教導處副主任。

1964年參加全國高考,由於諸多因素,升學情況不是很好,受到時任教育局局長的高秀忠嚴厲批評。1965年高考取得歷史性的突破,許多優秀學生升入國家重點大學,升學率超過50%。1966年,正當學生全力準備中考、高考的緊張時候,突然宣佈取消高考,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學生不再上課,而是參加勞動,去武城酒廠踩曲,去附近村裡翻地。學校成立了武城縣第一中學革命委員會,萬寶水(河北籍學生)任主任,張福榮(教師,後改任副校長)任副主任。1970年,學校班子調整,尹立德任校長、黨支部書記,劉毅、張福榮、閆新廣任副校長,宋傑嶺任教務處主任。學校採用部隊編製成立了學生排,開始到處串聯,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被徹底打亂。個別老師趁機煽動學生,挑起事端,給校長、班主任、老師貼大字報,批鬥老師。1966年底,一位劉姓教師(山東夏津人)因不堪屈辱,在其宿舍割喉上吊自殺,後被武城縣武裝部定性為現行反革命對抗文革,一場史無前例的浩劫開始了。

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1978年8月,原武城縣教育局局長劉瑞符錯化“右派”平反,繼任武城一中黨支部書記、校長,閆新廣、張福榮任副校長,張澤昌任教導主任,學校恢復了正常的教學秩序。當時招收兩年制高中部。1982年改為三年制高中。1979年暑假,武城一中招收兩個初中班,1982年暑假畢業,結束初中招生。武城一中一直是高中三個年級,每個年級四個教學班。

1985年5月,學校領導班子調整,劉瑞符不在兼任校長職務。民主推薦王金城任校長協助書記工作,張有來任副校長,王洪德任教導主任。1987年暑假,劉瑞福卸任學校黨支部書記職務,有蘇策接任,全面主持學校工作。全縣實行和武城二中分片招生,招收重點高中和普通高中。武城一中的升學率和升學人數很高,很多優秀學生升入高一級學校學習深造,有極高的社會信譽。1988年,不再實行劃片招生,武城一中只招收普通高中,仍然有不少學生升入本科院校。

1993年8月,學校實行校長負責制。王金城任校長、黨支部書記,王希勝(1994年8月調入德州電大,現任德州一中副校長)、高華鋒(1995年10月調入德州市信訪局,現任德州市信訪局副局長)任副校長,蘇傳玉任教務主任。1996年10月,學校領導班子調整充實,王金城任校長、黨支部書記,王桂森、隨富振、冷春臣任副校長。從1993年起,開始在原來的規模上招收初中生,吸引了來自河北故城、清河,山東夏津、平原、陵縣、樂陵、寧津、慶雲甚至北京、內蒙的優秀生源,轟動一時,為武城二中提供了大量優秀的初中畢業生,為武城教育的騰飛做出了重要貢獻。

1998年5月,王金城改任武城縣實驗中學校長。武城一中學校領導班子調整,王桂森任校長、黨支部書記,隋富振、冷春臣任副校長,陳金勇任副科級工會主席,蘇傳玉任教務處主任,高中學生減少至每年級兩個班。2003年8月,王桂森卸任,武城一中高中部撤銷,併入武城職業中專,學生剩餘人數不足700人。李寶信接任校長、黨支部書記,隋富振、冷春臣、陳安林、陳金勇任副校長,孫振國任教務處主任。2004年8月,開始嘗試與平度職教中心合作辦學,招收中專。2005年6月結束。從2004年起,開始招收小學部六個年級的學生。2008年8月,上級組織人事部門在全縣範圍內公開選聘校長職務。冷春臣競聘成功當選武城一中校長、黨支部書記,陳安林任副校長,陳金勇、許士文、丁尚寶任副校長,譚文君任副科級工會主席,孫振國任教務處主任,學校開始從低谷慢慢走出來,進入良性發展的快車道。

著名校友

管華詩,水產品加工、海洋生物及海洋生物工程製品專家。1939年8月出生於山東省夏津縣渡口驛。1959年7月畢業於武城一中(原山東武城縣十二里莊中學),1959年9月考入山東海洋學院;1992年10月任青島海洋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1993年7月任青島海洋大學校長;1994年6月任青島海洋大學黨委副書記、代理書記、校長;1995年7任青島海洋大學黨委書記、校長;青島海洋大學2002年10月更名為中國海洋大學後任校長;第八屆、九屆、十屆全國人大代表。1995年5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1998年3月當選山東省政協副主席;1999年1月任山東省科協主席。20世紀60年代參加完成了“海帶提碘新工藝規模生產”工程,為我國海帶提碘工藝奠定了基礎。70年代主持完成“海帶提碘聯產品-褐藻膠、甘露醇再利用”重大研究課題,研製成功“農業乳化劑”等4個新產品並相繼投產,為我國制碘工業的鞏固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80年代首創我國第一個海洋藥物-PSS(西藥),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帶動了我國海洋藥物研究的興起與發展。90年代又發明研製了甘糖酯、海力特和降糖寧散等3個海洋新藥和藻維膠囊等5個系列的功能食品,且全部投產。共獲13項發明專利。創建了我國第一個海洋藥物化學本科專業,形成了我國海洋藥物領域唯一的相對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博士生、碩士生50餘名,是我國海洋藥物學的開拓者和學術帶頭人之一。

周子玉,山東省武城(今河北省故城)縣人。畢業於武城一中(原山東武城十二里莊中學),中專文化。1951年7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入空軍幹校學習,歷任空軍第五航空學校助理員、團幹事、連政治指導員、大隊政委、團政委,1977年10月後任蘭州軍區空軍組織部副部長、部長,空軍航空兵師政委。1997年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紀委常委、副書記。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1988年9月,被授予空軍少將軍銜;1993年7月,晉升為中將軍銜;1996年1月,晉升為上將軍銜。(來源:德州市政協網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