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博之後,才懂得的道理

曾經愚蠢的我以為博士學位已經是學歷上的巔峰,但是讀了博才知道要走學術的路,博後竟然是必選項目;

曾經天真的我以為投身科研的人屬於極少數人群,但是找博後位置的時候才發現博士後居然會有那麼多,多到讓你感覺到羞於與他們為伍;

曾經搞笑的我以為博士畢業了就能成為科學家,但是其實我們頂多算個科研工作者,因為沒有卸去三千煩惱絲之前都不好意思稱自己是科學家;

讀博之後,才懂得的道理

博士畢業只是一個起點

正如畢業典禮的英文單詞“commencement”,有著開始的意思,博士畢業絕不是萬事大吉的happy ending,它只是一個新的起點,一張讓你有資格摸到學術圈邊緣的門票。三年博後,五年tenure,從associate Professor 到 Professor又需要多少年華和努力,就沒有人能夠給出準確預算了。激勵的競爭殘酷的現實告訴我們,勤能補拙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學術科研這條路上,努力、天賦、運氣缺一不可。科研是一個窮其白首的事業,對於大多數我們來講,讀博只是我們的職業,成為少數人的事業。

課題實驗進展不順利是常態

博士期間的課題研究,很多都是拓展性的工作,全世界就那麼幾個人在倒騰,要是都順順利利的話,人類早就登陸火星了,所以課題實驗進展不順利是生活的常態。假如博士期間科研生活給了你無限的挫敗感,不要傷心不要難過,請相信你身後還站著一位親切耐心的導師催著你“For God’s sake, you’d get the god-damn work done.” 一個課題從開始到發完paper都順順利利,這隻可能是白天做夢裡的情節。


讀博之後,才懂得的道理

閒聊也是科研的一部分

也許在國內完成本科教育的我們,出國讀博時會覺得每天兢兢業業起早貪黑去實驗室埋頭苦幹,儘量把所有問題都自己解決,不打擾導師,才是一個讓人滿意學生的做派。實際情況恰恰相反,導師們即使不強制要求讓你daily report,內心裡也是強烈渴望你能及時反映課題進展中遇到的相關問題,因為他們也需要去思考,然後針對地調整研究的方向。最糟糕的情況就是,半年不report, 一讓你report,發現你啥進展沒有,一旦這種交流模式的形成,就會帶來“接近換來期望,期望帶來失望的惡性循環”。

所以,要學會和導師閒聊,投其所好,聊聊他們家的貓貓狗狗,跑步騎車,聊得多了自然會有拓展和延伸;在思考過後課題上有啥不懂的也向他們問問,只有知道他們到底想將這個課題做到什麼程度,你才能找準使勁兒的方向,不然很容易讓悶頭苦幹變成煙消雲散。通過閒聊,多瞭解導師以及同事的想法,一旦有合適的交叉點就要積極的參與,不要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做的工作最終基本都能成為你畢業論文的素材。單線項目很容易作死,從頭再來是非常沒有效率的,所有做的過程中,挖掘深度的同時還要兼顧寬度,多看點文獻幫助很大。


讀博之後,才懂得的道理

越努力越幸運

科學的可證偽性,實驗數據的重複性,基本上抹平了課題研究中運氣成分,每篇paper背後都是一串實打實的腳印以及幹了又溼,溼了又幹的汗水。有這麼個說法又或者自嘲“春節期間的實驗特別容易出成果”,側面反應了一個事實,你努力了不一定有結果,但如果你不努力肯定沒有結果。

投入了時間和思考,仔細觀察,你科研過程的一個小發現很可能就是你博士生涯的救命稻草。為什麼我能叨逼叨地說這麼多,那是因為我自己的課題也曾經難免落入狗血劇情,用了一年半的時間去重複別人的合成實驗,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是這個材料體系並不符合後續的實驗要求,所有投入沒有形成有意義的產出,原地踏步,六月的村裡已經是酷暑,但是走在回家的路上的我,心裡卻已大雪紛飛。但卻正是在和導師分析“無用” 的失敗結果時,發現的一個奇怪現象,從而開展了一個新的小方向,讓我舒舒服服地做了後面兩年半,三篇一作發完收工,打道回府。

結論

讀博無法給你人生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能給你人生畫一個下限。

因為經歷過苦難,所以懂得,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所以我現在還是對學生蠻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