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Token的解讀

什麼是通證

通證譯自token,源於古英語的tacen,有符號、標誌、證據的意思。網絡時代之前,一些被製作成圓形扁平的身份標牌、賭場籌碼等被稱為token,並逐漸具有了代表某種價值的功能。

1970年代網絡發展初期,為了解決數據傳輸問題,IBM開發了Token Ring,此後在網絡系統中具有一定流動性、授權功能或價值代表的token逐漸增多。但是,這些token都不是我們當前所關注的token。

2017年以來風靡全球的token跟比特幣、區塊鏈、密碼技術有緊密的聯繫。但2017年下半年,通過ICO這種募資模式,token的聲勢甚至超越了密碼貨幣和區塊鏈,成為被許多人認為能夠改變全球現有經濟組織和商業模式,甚至能夠消滅企業的重大革命。人們紛紛投入通證化(tokenization)的探索中。但是,隨著2018年區塊鏈資產泡沫的破滅,通證化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挑戰。我們有必要追根溯源,回到區塊鏈和密碼貨幣,重新思考token或通證的性質。

2017年token的興起是由於以太坊的一個智能合約標準——ERC20,這個合約標準能夠讓人很容易地發行屬於自己的token。但實際上,這種token至少在2013年的比特幣系統中就出現了。密碼貨幣愛好者在推崇比特幣的貨幣功能的同時,認為在這個去中心化的貨幣平臺上,還可以增加更多地功能,包括髮行有特定應用範圍或功能的“證券”或“子貨幣”。

通過比特幣系統發行“證券”的嘗試有著名的彩色幣(ColorCoin),它是把特定數量的比特幣加上特殊的標記,稱為“染色”。顏色的添加者(即發行者)賦予染色後的比特幣特定的經濟含義,比如代表債權。然後將其售出,進入市場流通,在一定條件下,比如承諾的債權到期,彩色幣持有者將其發回發行者,發行者按約定利率支付本金和利息。然後,由發行者對回收的染色幣進行褪色操作。這就完成了債券的功能。

對Token的解讀

比彩色幣更加複雜的系統是Mastercoin,它試圖在比特幣的基礎協議之上建立一個附加的協議層,在上面可以實現更多地功能,也就是後來的智能合約雛形。這些功能中包括髮行一種依附於比特幣系統流通的“子貨幣”。Mastercoin除了在比特幣之上建立附加協議,還提供一套工具軟件,任何人都可以用它發行自己的私人貨幣。這就是後來的ERC20和token的雛形。

由於比特幣的主要開發者們認為比特幣要想成為去中心化的世界貨幣,必須保持穩健、輕節點和抗審查。因此,並不歡迎依附於比特幣系統做更多複雜的功能。所以,當受到Mastercoin啟發的Vitalik Buterin提出比特幣應當增加每筆交易可攜帶的附加信息,以便他開發智能合約功能時,比特幣的核心開發者果斷地把附加信息容量縮小了一半!Vitalik憤而創建了以太坊,才有了ERC20和絕大部分的token。儘管如此,仍有人在比特幣的系統中開發了簡單的token功能,比如現在廣泛使用的USDT主要就是藉助Omni協議在比特幣網絡上發行和流通的。

通證的本質

瞭解了上述歷史,就容易揭開token的神秘面紗了。

1. token本質上是私人信用憑證。藉助於以太坊或比特幣的平臺,任何人都可以發行自己的token,給它起一個自己喜歡的名字,確定發行總量,調用平臺工具實現轉賬。除了採用的發行手段不同以外,它跟傳統意義上的基於信用的各類證券沒有本質區別。我發行一個token,只要別人付出某種代價而持有它,無論我給予何種形式的回報承諾,其本質都基於我的“信用”,應計入我的“負債”。token跟我寫給朋友的借據本質是相同的。

2. token基於密碼共識機制(區塊鏈)發行和流通。密碼共識機制是比特幣賴以實現去中心化的那套技術和協議,也就是所謂“區塊鏈”,實際的區塊鏈僅僅是這個機制中的一項次要技術[1]。比特幣和以太坊是依據密碼共識機制設計的去中心化的密碼共識平臺。token是這些密碼共識平臺的產品,是通過比特幣或以太坊等公鏈[2]提供的協議、腳本、節點、軟件等設計、創建、發行和流通的信用憑證。比特幣或以太坊平臺的密碼共識機制儘管沒有改變token的信用本質,但讓整個發行和流通過程變得公開透明,從而更加可信。離開了通過密碼共識機制建立的去中心化平臺,token就跟遊戲金幣、Q幣、商城積分等沒什麼差別了。

3. token的價值依賴於密碼貨幣。藉助於以太坊和比特幣發行的token為什麼就比傳統token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呢?關鍵在於,這些token一經發行就可以在完全開放的比特幣和以太坊平臺上,通過近乎完全自由的比特幣和以太幣進行交易,並且很容易進入中心化的交易平臺進行大規模撮合交易。也就是說,token藉助於它所依附的較成熟的密碼貨幣系統,獲得了傳統token難以獲得的巨大流動性。

4.token運用密碼技術確認權屬。從技術細節上看,token跟傳統token的一個重要差別在於,新的token利用非對稱密碼技術的公私鑰確認權屬。公鑰在密碼共識系統中記錄token數量及其轉移方向,用戶持有的私鑰確定對應公鑰的token的歸屬,並對轉移進行簽名授權,而不需要依賴第三方來見證和確認,可以說是“去中介”。不過,離開了“共識”(即分佈式共識),單純的“密碼”應用無法讓token獲得上述自由發行便利和強大的流動性。“密碼共識”才是token的基礎(比特幣或以太坊)的基礎。

對Token的解讀

總結以上四點,token的性質就很清楚了:token是特定組織或個人通過去中心化的密碼共識平臺發行和流通的信用證券。如果把token比作麵包,那麼比特幣或以太坊系統就是麵包機,密碼共識機制就是麵包機的設計原理。token的優勢主要在於:1)發行與流通公開透明;2)承接了密碼貨幣的巨大流動性;3)持有和交易去中介。這三點都離不開密碼技術,我們把比特幣、以太幣等歸為密碼貨幣,就應該把基於密碼共識的token稱之為“密碼證券”。

通證的誤解

明白了token的性質,再來看其譯文“通證”。“通證”是孟巖對token的譯文,得到元道的支持。通證不僅發音與token相近,元道和孟巖還賦予它深刻的含義。首先,是為了取代已有的“代幣”譯法,他們認為“幣”必須有國家授權,私人發行的token稱“代幣”是“自欺欺人”;其次,“通證”意為“可流通的加密數字權益證明”。

具體說,通證具有三要素:

1)它是數字權益證明。以數字形式存在,並代表一定權力,具有固有和內在的價值;

2)加密。每個通證都通過密碼學獲得真實性、防篡改、保護隱私等能力;

3)可流通。它必須能夠在一個網絡中流動和隨時驗證。

將token譯為“通證”容易表達、識別和記憶,對它的闡釋也總體上反映了token的數字權證性質、密碼技術的重要作用和強大的可流通性。但仍存在模糊之處,造成混淆,其負面影響正在實踐中顯現出來。

1. 用密碼學掩蓋了通證的信用本質。儘管通證發行於密碼共識平臺,並且是用公私鑰確權和流通的,但這並不改變通證基於個人信用發行的本質。密碼共識平臺只能提供可查詢、不可篡改的交易記錄,並不能保證發行者的信用。發行者完全可以增發、可以改變甚至拒絕信用承諾。密碼共識平臺是去中心化的,不需要信任支撐的,而通證完全是中心化的,需要完全信任發行者。實踐中,通證應用的宣傳常常引用“區塊鏈是信任的機器”、“區塊鏈是去中心化的”增加可信度,使參與者消除了對通證信用本質的理解,帶來信用風險。

2. 淡化了密碼共識的重大價值。由於過分強調通證的重大意義,甚至把傳統token也納入通證範疇,以至於僅僅把密碼共識(區塊鏈)作為改進token性能的手段,提出“通證第一,區塊鏈第二”。這就抹殺了密碼共識平臺和密碼貨幣給token賦予的自主發行、低廉、便捷、超越國界的流動性,而這才是通證的根本優勢。不僅如此,這更淡化了密碼共識機制提供去中心化的全球經濟基礎設施對人類進步的重大意義,將密碼共識革命引向了通證化運動。

3. 抹殺了密碼貨幣的重大意義。以“通證”代替“代幣”依據的前提是隻有國家授權才是貨幣。在強調通證落到實體經濟的重要意義時,元道認為密碼貨幣更多是用於炒作。事實上,通證的興起依賴於密碼貨幣提供的流動性和交易渠道。比特幣9年曆史已經充分證明非國家授權的密碼貨幣是可以承擔貨幣功能的。token的歷史也表明,密碼貨幣是密碼證券的母體。有趣的是,現在的通證,如果發行者只承兌某種資產,而不附加其他承諾的話,恰恰就是哈耶克所設想的私人貨幣,這的確很難成功,連弗裡德曼都反對。哈耶克沒想到會有密碼貨幣這種更理想的非國家貨幣,而弗裡德曼2006年去世則是他與密碼貨幣共同的遺憾。密碼貨幣的重大意義不能抹殺。

對Token的解讀

儘管前文已經論證了token的本質是密碼證券,是特定組織或個人通過去中心化的密碼共識平臺發行和流通的信用證券。但“通證”一詞作為token的音譯,比較上口,也廣為接受,理解為“流通性更強的密碼證券”也很合適。然而,超出token的發行、流通特點,過分誇大它的經濟應用範圍和功能,模糊其信用本質,抑制給它生命力的密碼共識機制和密碼貨幣,這不僅本末倒置,還會帶來巨大的信用風險,阻礙密碼共識經濟(區塊鏈經濟)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