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医百】这 5 个传统的育儿陋习,正在悄悄毁掉孩子的健康!

来源:萌爸说育儿

科学育儿的口号喊了也好多年了,但是呢,因为带娃产生的矛盾实在是不少。

这不,前几天,我带着小团子回乡下老家小住了两天,早晨给他刷牙的时候,我奶奶突然悄咪咪的出现在了我们身后,看到我正在给小团子用牙膏、牙刷,老太太一脸不满:你怎么给他用牙膏,他吞进去怎么办?!

我笑着对老太太说:奶奶,你也每天都用牙膏,我也没见你中毒啊?

老太太更不爽了:我和他能一样吗?!你还是医生呢,说话一点也不讲科学!

哟,老太太还讲上科学了!来来来,您孙子这就给您老科普科普啥叫科学。

所以,今天咱们的话题就是,来聊一聊那些会毁掉孩子健康的育儿陋习。


不用牙膏刷牙

1

【星医百】这 5 个传统的育儿陋习,正在悄悄毁掉孩子的健康!

可以这么说,从宝宝长出第一颗牙齿开始,就必须要用牙膏,而且,一定要用含氟牙膏,所有的不含氟的牙膏,都不应该给宝宝使用。因为,牙膏不含氟,就完全不能保护牙齿,纯粹就是坑爹货。

不用担心氟中毒,一般来说,需要长期、累积的摄入 5 mg/kg 体重的氟才有可能导致氟中毒。换言之,一个体重大约为 10kg 的宝宝,每天要摄入 50mg 的氟,日积月累才会出现危害。

与此同时,我国对于婴幼儿牙膏含氟量标准的规定是 0.05%~0.11%;这其中,针对 3 岁以内的婴幼儿设计的牙膏,一般都会把氟含量控制在 0.05%,也就是 500ppm。

这时候,按照每支牙膏重 50g 来计算,一支牙膏的总含氟量大约在 25mg 左右。也就是说,你必须让宝宝长期坚持每天吞下 2 支牙膏,才有可能导致氟中毒。

另外,咱们再来看一下美国儿科学会和牙科学会对于每天牙膏用量的推荐:

3 岁以下的婴幼儿,每天使用含氟牙膏,用量为米粒大小,早晚各一次;

3~6 岁的儿童,每天使用含氟牙膏,用量为豌豆大小,早晚各一次;

还看不懂具体用量的,可以直接看下面的图,左侧为米粒大小,右侧为豌豆大小 ▼

【星医百】这 5 个传统的育儿陋习,正在悄悄毁掉孩子的健康!

而且,结合我自己的个人体验本来说,给宝宝添加牙膏之后,你会发现牙刷与牙齿的摩擦没有那么生硬了,宝宝的接受程度、家长刷牙时候的方便程度,都提升了。


加了辅食就不喂奶了

2

【星医百】这 5 个传统的育儿陋习,正在悄悄毁掉孩子的健康!

现在,大多数宝宝都会从 6 月龄左右开始添加辅食,而且呢,大多数宝宝的第一口辅食都会是强化铁米粉。

这时候,就会有人觉得,宝宝反正也能吃主食了,那么,以往作为主食的母乳和奶粉是不是就可以停掉了呢?

当然不可以!

母乳和奶粉并不仅仅只是宝宝的主食,要知道,母乳里面不仅含有碳水化合物,也还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以及各种矿物质、维生素,这些东西的存在,让母乳既是主食、也是宝宝的菜肴。

而米粉,仅仅只是主食。

换言之,不管是母乳还是奶粉,在 6 月龄以后,仍然肩负着为宝宝提供各种营养元素的重要作用。

更遑论,母乳中仍然会有一定浓度的免疫活性物质可以传递给宝宝。


蜡烛包

3

【星医百】这 5 个传统的育儿陋习,正在悄悄毁掉孩子的健康!

刚出生的宝宝,下肢的屈曲会比上肢更明显,看着就像一个罗圈腿,这种现象,几乎每个健康的宝宝都会出现。

甚至在宝宝学会坐、学会站、学会走路后,还能看到明显的罗圈腿。

这时可能很多「过来人」会指责你,埋怨你小时候没给打蜡烛包。

不,事实不是这样子的。

这种罗圈腿是暂时的,一般到宝宝18-24个月左右的时候,就会慢慢消失,与你小时候有没有绑蜡烛包一点关系都没有。

而且,蜡烛包的危害不可小。

宝宝出生时,髋关节仍在继续发育中,最有利于髋关节发育的体位就是让宝宝的髋关节打开,下肢自然蜷曲。

如果强行把宝宝的下肢拉直,长期固定在一个被迫的位置上,那么髋关节就长期处在一种被动的姿势上。时间长了,就会影响肢体远端的血供,导致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直接影响腿型和下肢功能。

而且,除了影响髋关节,蜡烛包还会限制宝宝手脚的自由运动,影响呼吸。总之,有百害而无一利。


给新生儿挤乳头

4

【星医百】这 5 个传统的育儿陋习,正在悄悄毁掉孩子的健康!

如果,家里新添了一个女宝宝,有人跟你讲:「要给宝宝的乳头挤一挤,挤出乳汁,以后长大成人、结婚生子后才会有足够的母乳」。

千万别听她的!新生儿乳头是不能挤的!

至于以后长大后有没有母乳,跟出生时有没有挤过乳头,是一毛关系都没有的。

至于为什么新生儿出生后为什么会挤出乳汁,那是因为宝宝出生后,从妈妈体内带出来的雌激素尚未完全撤退,雌激素会引起宝宝乳腺肿大,甚至不挤也会分泌乳汁。

最关键的是,盲目给宝宝挤乳头,会造成宝宝的乳头感染、化脓。


经常掏耳朵

5


【星医百】这 5 个传统的育儿陋习,正在悄悄毁掉孩子的健康!

耳屎的学名叫耵聍,它充当着耳道门卫的角色,阻止虫子、脏水等异物入侵;也发挥消声器的作用,防止剧烈声波损伤鼓膜等。

耳屎是耵聍腺分泌的,一般可随咀嚼、张口或打哈欠等活动,借助于下颌等关节的运动而自行脱落并排出于耳道,不必掏挖。

如果确实过多,可以同清洁的纸巾轻轻掸落表面的一些耳屎,也可以请耳鼻喉专科医生处理。

但是,有的家长有洁癖,除了天天给孩子洗澡外,还喜欢给孩子掏耳朵。

殊不知,乱掏耳屎既破坏了它的生理作用,解除了耳道的门卫,为细菌随异物潜入开了方便之门,又可能损伤耳道黏膜或鼓膜导致感染,并蔓延到中耳发生中耳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