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無法共情?

愛爾蘭國的一根草


你說自己無法共情,可能是小時候家長比較寵愛你,你從小生活在一種別人圍著你轉的優越環境中,養成了從自己的視角看問題的習慣,所以很難換位思考。當然這只是一種推測,也可能是你的工作性質使你思考問題偏向於理性思維,往往能一眼看透問題的實質,所以對於生活中的小事情不太在意。例如你說媽媽患病媽媽很痛苦,你卻認為死不了所以不在意,是因為你能掌握得了媽媽的病情,你知道媽媽雖然痛苦,但是並無大礙,所以才顯示出漠不關心。但是,事實上即使疾病不能要命,也給你的媽媽帶來了很大的痛苦,這種痛苦既有身體上的,也有心理上的,這時兒女如果能夠悉心照料並加以安慰,可以讓媽媽心生溫暖,更有利於疾病的康復!

那麼怎麼才能更好地實現共情呢?

首先是換位思考。換位思考在開頭已有舉例,不再囉嗦。

其次是關注當下。關注當下就要善於察言觀色,通過觀察別人的言談舉止,神態表情等來揣摩其內心世界。養成關注當下的習慣後你就能夠專注於一人一事,能夠細心體察,可以體察自己也可以體察別人的感受。

第三是堅持練習。經過長時間的練習後,一個人感知世界的能力會得到提升,共情能力自然就培養出來了。


琴聲悠揚258


首先,我們要知道共情是什麼

  • 共情(empathy),也叫換位思考,是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能力,即於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共情的力量》一書中,把共情定義為理解他人特有的經歷,並相應地做出回應的能力
    。其中的關鍵點是理解能力和處理,回應能力

那我們為什麼需要共情

  1. 現代社會的節奏太快,壓力太大,這些在人們身上的沉甸甸的焦慮和壓力時刻都在為人們製造消極的情緒。而快節奏,獨立化的生活又無法給予我們充分發洩自我的條件。因此,共情能力在人際交往中就顯得格外重要。能找到一個永遠共情能力的人來傾訴,也就像伯牙與鍾子期的友情一樣難能可貴。

2 .共情能力能夠幫我們更好地理解他人。無論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中,良好的共情能力都會對我們帶來積極的影響。我們就可以變得體貼,周到,獲得他人的善意和友誼。


但共情能力多了和少了都不在理想狀態,都可能帶來負面影響。

太過於共情他人可能讓自己喪失了自我,成為活在別人情感下的傀儡。

共情能力太弱也會使我們顯得有些笨拙,甚至冷漠。


我們如何獲得一個理想的共情能力呢?

  1. 經常換位思考,將心比心。

在面對事件或是某些情況之中,不斷嘗試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從對方的態度,立場出發,對事件,情況進行解讀。

2 .提高自己對差異觀點的包容。

許多無法做到共情的情況往往是因為兩方的價值觀,觀點差異太大。無法接受,自然就談不上共情。

3 .學會把注意力專注於對方。

我們的思維無意識狀態下往往只關注自己,而共情不是一個人的事情。只有將注意力專注到他人身上才能更加理解他人,進而接納,回應他人。比如用心傾聽,多為對方考慮,問自己“我這樣對他會有什麼影響?”

共情的能力需要長久的練習,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耐心,經過磨礪,你一定可以獲得收穫。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溯之


哈弗大學精神病專家彼得.西弗尼奧斯博士在1972年得出“敘情障礙”這個概念。

這個現在沒有有效的解決方法,患者的情緒一片空白,對任何情緒表達都無動於衷。

他們完全不具備情緒智力的基礎意思—自我意識,既意識到情緒的發生。

但是亨利.羅斯在他的小說裡《就是睡著了》裡描寫過語言的力量,“如果你能用言語來形容你的感覺,你就擁有了它”。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