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娃前鄙視的那些育兒方式,我竟然也在用

大約10天前,我想開始做個公眾號,以督促自己定期看書,學習更多新的知識,也希望有一個平臺,能夠和更多的爸爸媽媽共同學習如何勝任父母的角色,於是有了“Kai有話說”。


無論你在育兒路上有任何的困惑,或者對文章有不同的見解,都歡迎留言,一起陪伴孩子更好的成長。


生娃前鄙視的那些育兒方式,我竟然也在用


我發現,那些自己做父母前鄙視的育兒方法或者對待孩子的方式,在自己有了孩子之後,也會繼續用。

比如,孩子哭了



生娃前鄙視的那些育兒方式,我竟然也在用


記得我的大侄子兩三歲的時候,有天晚上大哭,怎麼哄都哄不好,哭的聲音都變了。爸爸媽媽奶奶,如臨大敵,半夜決定奔赴醫院,結果在經過小區花園時,神奇般的停止了,於是爸爸媽媽抱著他在花園裡漫步,直到睡著。


第二天晚上,又重現了這一幕。我覺得他們太小題大做了,不能這麼慣著孩子,應當讓他學會延遲滿足,白天再出去逛。


但是,當自己做媽媽後,孩子撕心裂肺的哭聲會讓做父母的十分痛心,但又無能為力,只能通過抱他哄他,以求緩解他的不舒適感。馬上哄他幾乎是一種本能,這時的焦慮也是一種不經思考的本能。而且,延遲滿足並不適合太小的孩子,且如今這個理論也被更多的人質疑,或許不用經過刻意訓練,孩子也能夠在5歲以後慢慢發展出延遲滿足的能力。


生娃前鄙視的那些育兒方式,我竟然也在用


以前還覺得孩子一直哭哄不好,是家長不夠了解自己的孩子,遇事只知道著急。現實又一次啪啪打臉,當自己經歷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喊,又完全沒有辦法時,除了哄他別無選擇,除非你忍心讓他哭到累而不回應。


孩子有時候哭鬧真的不知道為什麼,越小的時候越不容易識別,又或者之後可能察覺到,但當下卻未必能夠識別。比如有一次kaikai一直哭,哄一會好了,過會兒又哭,只能繼續哄。後來晚上才發現,孩子的腳指甲劈了,甲床上紅紅的,終於找到真相時,他已經呼呼了。如果當時不回應他的情緒和感受,我想他會更激動。


比如,給新生兒帶手套


生娃前鄙視的那些育兒方式,我竟然也在用


孩子出生後一兩個月時,最喜歡撓自己的臉,一些家長會給孩子戴上小手套。我覺得,孩子正是開始用手感觸世界的時候,束手束腳會制約孩子的發展。專家認為,孩子用手亂抓、握拳、吃手等,是精細動作的發展過程。這種探索是心理、行為能力發展的初級階段,是一種認識過程,也是一種自我滿足行為,為日後手眼協調打下了基礎。


當自己有孩子後,一開始確實不能接受把孩子的手束縛住,為此沒少發生內部爭議,但是不論怎麼給孩子剪指甲,他還是會抓傷自己的臉,有時候一天會抓傷很多次,很讓人心疼無奈之下,也接受了戴手套,但是不會戴一整天,即使帶著也確保孩子手可以展開。

戴手套期間,當帶孩子打針或者有朋友拜訪的時候,他們也會提醒不要給孩子戴手套,為此也焦慮過,等過了三個月,孩子自己感知能力增強,確實不再發生抓傷臉的行為,也就沒有再戴手套了。才發現,對此事的焦慮有點小題大做。或許有些孩子剪好指甲後確實不會再抓傷自己,但我的寶寶不是這樣,不過從他後續的大運動、精細和手眼協調發展來看,似乎影響不大。

關於打孩子

生娃前鄙視的那些育兒方式,我竟然也在用

上次在群裡討論時,一個媽媽說生孩子之前,覺得自己絕對不會打孩子,孩子要慢慢引導,但是當自己做了媽媽之後才發現,有些時候很難不想動手,即使最後火被理智壓了下去,但那一刻的衝動是真實的。她的話很快引起了媽媽們的共鳴,原來有此衝動的媽媽不在少數。因為kaikai現在還處於可愛的嬰兒期,因此還沒有感受到這樣的衝動,但是當他哭的停不下來的時候,雖沒想揍他,卻也十分崩潰。我想再過幾年,難免會有此衝動。


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理想很豐滿,但是當自己真正成為父母,面對一個活生生的孩子時,沒有經驗的我們還是會慌亂,還是會有各種各樣的擔心與糾結。這才發現,我們做父母並沒有高明到哪裡去,還可能更加笨拙。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教育方式是百分之百完美的,就算有,也不好適合所有的孩子。我們需要在跟孩子相處的實際生活裡,慢慢去尋找時候孩子的方式,跟著孩子一起成長。只要願意用心對待孩子,那就是最好的育兒方式。


做父母后,

你是否也經歷過理想與現實差距的落差呢?

歡迎留言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