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抖音放開了長視頻權限,治好了我的倍速病

倍速功能的利與弊

喜歡刷抖音的人都能發現,最近官方給很多優質作者開通了長視頻權限,我們終於不用在1分鐘之內或者連著幾個視頻才能看完一段內容,並且忍受著畸形的加速,終於可以以正常的速度看完一段視頻,娛樂也回到了正常的節奏,這種感覺真爽。

倍速這件事是有利有弊的,不吹不黑。比如我在寫作時需要某些材料,想要在短時間內快速瞭解某個知識,倍速就能幫很大的忙。

還有看劇時,尤其很多國產劇,劇情真的慢,慢到錯過半小時回來時還能跟上,這時候倍速功能簡直是福利,能讓人快速領略那些緩慢的情節,直接跳到重點。

在這個時代,不加速真的跟不上信息爆炸的速度。

感謝抖音放開了長視頻權限,治好了我的倍速病

但娛樂加速卻讓人彆扭,感受了一天緊張的工作,刷個抖音放鬆一下,結果很多創作者為了在短時間內抓人眼球,不得不把精華濃縮到1分鐘,囫圇吞棗地把要表達的內容趕緊表達完,讓人有一種還沒開始就結束的匆忙感。

甚至很多泛知識類的視頻,為了在1分鐘內把重點講清楚,精練再精練,加快速度導致聲音都變了調,讓用戶很不適應。老師講課還有45分鐘時間,何況非專業的創作者,所以很多時候我都不得不暫停記重點,或者一遍一遍回放,不知究竟是節省時間還是浪費時間。

倍速功能是好事,但它應該成為把握在自己手裡隨意應用的功能,而不是強制性的推著人們適應。

感謝抖音放開了長視頻權限,治好了我的倍速病

倍速與耐心

意識到這一點時,是因為我發現自己已經沒有耐心看完一段五分鐘的視頻了。從一開始對1分鐘視頻的不適應,到嫌5分鐘太慢,我突然發現問題出在自己漸漸消失的耐心上。

記得有一次,看到某個美妝視頻,博主在很細緻地教大家如何畫桃花妝,常速的視頻配上舒緩的背景音樂,很有格調。可習慣了其他博主超利落的手法和點到為止的步驟概括,我卻不適應這段長視頻,明明1分鐘就能學會的妝容,卻要浪費4分鐘,真不值得。

然後我點開了評論,發現下面很多人誇她教的細緻,還有不少人尋問BGM,突然意識到問題出在了自己身上,是我被快節奏的短視頻消磨了耐心。於是耐著性子看了一遍,果然手法細緻,認真看一遍就能學會,音樂也配合的天衣無縫。可以說,整體視頻已經超出教學了,是一種美的享受,這才是作者的初衷吧。

感謝抖音放開了長視頻權限,治好了我的倍速病

我們習慣短視頻的節奏,習慣的過程中就忘了自己的初心,原來看視頻並不是為了走量,而是要走心,看得多,不如記住一個。

這就是對娛樂的耐心,連放鬆都不能慢下來,該是件多麼可悲的事。生活是用來品的,而不是用來過的。

感謝抖音放開了長視頻權限,治好了我的倍速病

慢下來的才是真正的生活

香港美食家兼作家蔡瀾先生說,會"玩時間"的人,能享受非一般的樂趣。身為香港人,他能深刻地體會到世界上最忙碌的一群人是什麼狀態,很多香港人會打兩份工,白天在公司上班,夜晚是出租車司機,香港就是這樣一個24小時不停歇的城市。

可蔡瀾喜歡生活,他會允許自己"浪費"時間,哪怕站在窗外看天色的變化,從淡轉濃,甚至摻雜一片嫣紅,紅色轉逝,遠山變成紫色,他覺得自己看到了這片景色,是賺到了。

感謝抖音放開了長視頻權限,治好了我的倍速病

蔡瀾

蔡瀾在書中讚揚過蘇州人會"玩兒",在湖邊舀幾片浮萍,裝入茶杯裡,每天看它們增加,都是樂趣無窮的。這個過程雖然緩慢,但你能感受到生活細枝末節的快樂,這是喜歡加速的人不曾體會過的樂趣。

梁秋實在《閒暇時才有真味》這本書中提到過,想要體味真正的生活,就該慢下來,唯有慢下來才能感知這個世界,匆忙會讓你錯失生活的美。

現在很多人得上焦躁症或躁鬱症,因為心態的變化已經跟不上現實的速度,產生的落差感攻擊了自己,從而得了病。農耕時代,沒聽哪個閒散生活的人會得這種病。連休閒娛樂的時間也要加速,難怪會焦躁、抑鬱。

感謝抖音放開了長視頻權限,治好了我的倍速病

欣賞是"心"賞

去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是《綠皮書》,可相比這部,我更喜歡同期競爭的一匹黑馬《羅馬》。它是墨西哥導演阿方索·卡隆借家裡保姆的故事,描繪出的一副童年畫像。故事本身並不是重點,墨西哥羅馬社區的變遷卻用了很多筆墨,整部片子是黑白色調,雖然倍速看也完全不影響劇情,但味道就全然沒有了。

感謝抖音放開了長視頻權限,治好了我的倍速病

電影《羅馬》劇照

高曉松曾評價,這是一部只看前10分鐘就知道會得獎的作品。而片頭近5分鐘時間,僅僅用長鏡頭記錄了水一遍遍沖刷地面的影像。也許有人會說,文藝片就是這樣,太"文藝"、太晦澀,太矯情。可當你看到五分鐘後,一架飛機駛過,在水面映射出倒影的鏡頭,你便會感嘆,這樣連貫的長鏡頭,不知導演要耐著性子拍多少遍才能呈現出來。

而看似緩慢且單調的前奏,卻奠定了整部電影的基調,生活就是這樣,像水沖刷地面一般,乏味又單調,偶有波瀾(飛機飛過),也從不影響它的本質。如果你想看緊張的劇情,這部並不適合,但想靜靜領略導演對墨西哥變遷的描繪,並且從柔和的節奏中心生感觸,就要按照他的節奏靜靜看完這一場電影。

不少人提出,倍速功能無可厚非,但要欣賞一部經典電影,還是得跟著節奏來。藝術的形式經歷了時代的變遷,從文字到繪畫再到圖像,未來短視頻很可能會成為藝術的新載體。所以作為藝術未來的表現形式,短視頻的時長不再受限,讓創作者能夠根據需要設計自己的節奏,給用戶傳遞更準確的感受,這是一件很好的事。

比如"子時當歸"這個博主,就因為長視頻贏得很多人的喜歡,每個作品都有千萬的播放量。她的視頻內容無非是一些生活瑣事,做飯、逛超市、買花、寫日記、會友,甚至有很多寵物或景色的長鏡頭,沒有複雜的運鏡,也從不加速,配樂只在留白的地方才會出現。

感謝抖音放開了長視頻權限,治好了我的倍速病

感謝抖音放開了長視頻權限,治好了我的倍速病

子時當歸作品

感謝抖音放開了長視頻權限,治好了我的倍速病

子時當歸作品

它的作品動輒半小時起,可看進去,就好像有一種魔力綁著你不讓你加速或快進。那種魔力就是鏡頭中"子時當歸"對生活的細微感知,在那滴著水滴的青菜中,在那精美的一碟一碗中,在夕陽西下的落日餘暉中,在貓兒懶洋洋地趴在太陽下的慵懶中。

而這些美好都是急不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