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岳飞,民族英雄,精忠报国等一系列词语就会出现在人们的脑海之中。在岳飞以后的历史中,他的形象一直是激励人们爱国的重要榜样,是中国人民“骨气”的体现。展示着一种“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情怀。但是现在岳飞的形象已经被教科书移除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岳母刺字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岳母为了岳飞以后能够为国为民做出贡献,于是就在岳飞的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也就成为了岳飞一生不懈奋斗的方向,但是现在我们细看历史,岳飞确实做到了精忠报国,但是说他是民族英雄,在今天恐怕不太合适了。
天赋异禀
北宋崇宁二年,岳飞出生在河北省的一个农村家庭中。虽然家庭并不富裕,但是据传闻,岳飞从小就天赋异禀,当岳飞降生后不久,一只大鸟盘旋于岳家房顶,长空中嘶鸣,久久不忍离开,正因如此,父母便给这个刚降临的孩童起名为岳飞,字鹏举。
当时还有一个传闻,说有一块巨石,村里人没有能够搬的动的,岳飞看了二话不说,撸起袖子就把巨石搬走了,这样的神力让在场之人无不惊讶。这件事也被村民们传开了。后来岳飞经常帮助乡里打抱不平,他从小心怀正义,见不得藏污纳垢之事。朋友们有难他必定仗义相助。
习武生涯
由于家境的贫寒,岳飞在少年之时就不得不离开家乡,去外地独自闯荡。岳飞从小就展示出了沉稳的性格,他内敛不善言语,但是一张嘴势必语出惊人。后来岳飞拜访了当时著名的武林高手周同,并拜其为师。
周同刀剑拳脚无不了得,但是他最擅长的还是弓箭。岳飞不但虚心好学,还经常仗义助人,因此备受周同的喜爱,周通也毫不吝惜地将自己的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岳飞也在他的指点之下,功夫突飞猛进。
但不幸,没过多久,周同便离开了人世,岳飞对周同可谓是又敬又爱 ,他孝敬周同就如同孝敬自己的父亲一般,而周同的离开让岳飞伤心不已,每年岳飞都会来到周同的坟前祭拜,即使是在岳飞成为名将之时,也没有改变这一习惯。
周同临逝世之前,他把岳飞叫到床前,给他指点了练武的方法,并传授给了他一本武林绝学。虽然失去了师傅的指导,但岳飞天赋异禀并且刻苦钻研,不久之后师傅的绝学他便能自悟而通。此时的岳飞年仅20岁,但是武功已是出神入化了 ,有一次他拉起一张300石的重弓,并且射中了目标,这件事也为他赢得了不小得名气。
精忠报国
后来岳飞为了不辜负自己的一身武艺,毅然决然地走上了从军旳道路。由于他武艺高超,表现出色,并且有勇有谋,很快便在军队中赢得了声望。在一次清剿敌寇中,岳飞在百余人中取得上将首级,并毫发无伤,全身而退,就这样他被晋升为了偏校。
靖康之时,钦宗一毁同金国的割地合约,对金国宣战。岳飞此刻很想奔赴前线,但是战事攸关,自己能否回来都是个问题,并且家中老母无人赡养,正在犹豫不决之时,岳母却表现得大义凛然,她拿出纹身用的刺刀,在岳飞的背上亲手刺伤了 “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意在表明自己对儿子建功立业的支持。
岳飞也明白了母亲的意思,于是便再无后顾之忧,毅然决然地奔赴前线,投身到保家卫国的战斗中去了。
岳飞在沙场之上骁勇无敌,以一当百,多次身先士卒,冲在战斗的最前沿,并且还极具谋略,能够临危应变。此役过后,岳飞备受嘉奖,建炎元年,他被王彦提拔为自己麾下的副将军。这样岳飞一路高升,不久便坐上了大将军的位置,统领北宋全军对抗金国大军。
“莫须有”
前方岳飞满腔热血,英勇抗金,怎奈后方皇帝昏庸无能,前面岳飞在打仗,后面皇帝赵构却一心想要求和。但岳飞却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回绝了赵构,这使得赵构就对岳飞起了怀疑之心。
并且金军畏惧岳飞,于是就派人贿赂赵构身边的红人秦桧,说岳飞意在谋反。于是赵构向岳飞下达了十二道金令,岳飞这才回来,岳飞回来后就被赵构关押了起来,后来秦桧便向赵构提出了“
莫须有”的罪名,借此杀掉了岳飞。岳飞对外征战,战功卓绝,但确实不懂朝中的政治。现在岳飞墓前还有秦桧的下跪雕像,以此表示秦桧生生世世跪在岳飞的面前。秦桧虽不是什么好人,但也只是在传达赵构的旨意,赵构早已对岳飞起了疑心,真正杀死岳飞的恐怕并不是秦桧,而是皇帝赵构。岳飞之死的千古奇冤在今天也已经得到昭雪了。
为什么“民族英雄”被移出教科书
岳飞曾经被视为民族英雄,他的形象也一直被后人所铭记,现在的中国恐怕无人不知岳飞是何许人也。岳飞的事迹被搬上银幕,被写进教科书。他的精神也一直为华夏子女传颂着。然而近几年岳飞民族英雄的形象,却被移出了教科书,这是什么原因呢?
众所周知,新中国胜利后,中国便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团结,以汉族为首的华夏56个民族成为了一家人,而作为金国后裔的满族人,自然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因此为了民族的团结和融合,就把岳飞的“民族英雄”称号加以更正了。
但并不是代表在今天岳飞不再是英雄了。在一定程度上他是“抗金英雄”但不是“民族英雄”。即使如此,岳飞的不屈形象,为国捐躯的精神,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怀,在今天依然值得铭记,因为这些精神正是支撑起华夏民族的“中国魂”。
文/朱竟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