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再好的道理,都比不過一個切實的故事能讓別人改變呢?

Fny丶樂兮


這是一個很尷尬的問題。喝下無數杯“雞湯”,抄過很多“金句”,聽過很多“名言”,可是生活仍舊苟且,永遠看不到遠方和田野。

從小就被教育:“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然而,聽了“老人言”的我們,難道就真的不會吃虧了嗎?為什麼在生活裡還是撞得頭破血流。

“滿口仁義道德,

最後利字當先”

“努力,忍受寂寞糾結,

我們也沒覺得你有多優秀。”

“要懂得規劃人生,壓力才能激發動力

其實不管你怎麼過。都會後悔的。想想你這前幾十年就明白了”

“回首青春,我發現自己失去了很多寶貴的東西

但我並不難過,因為我知道,以後會失去的更多”

“對今天解決不了的事情,也不必著急

因為明天還是解決不了”


剪輯小小z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以自身的經驗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小的時候,父母總是在耳邊講大道理。我明白父母講的道理,可能是因為叛逆心理,也可能是因為明白事理,所以不想聽大道理。但是我很想聽講故事。所以父母就投其所好,就用自身的經歷,編成一個故事講給我聽。或者在書中找一些實際的案例,講給我聽。

比如說走夜路要小心的道理,父母就會講晚上出去遇到劫匪,他是如何應對的。最後再用一個道理進行總結。這個故事很長,蘊含的道理也很多。懵懵懂懂的抓不住重點。不如自己體驗的深刻。孩子能夠聽懂故事,但是不一定能夠懂得邏輯。

長大以後明白了父母的用心良苦。我經歷過的都有父母講過的故事。我是屬於不撞南牆不回頭的人,所有的坑我都踩過一遍。在教育我的孩子的時候,我改變了方法和策略。

孩子小的時候能夠實踐的,都會讓他實踐一遍。比如說,自己從哪兒跌倒,自己爬起來。而我在旁邊看著不出現意外就可以了。或者通過一場遊戲讓他明白其中的道理。孩子對遊戲或者故事的理解,比大道理更深刻。

總結:好的道理不如切實的故事,切實的故事不如自己的實踐。


市場人


再好的道理都是理論,是紙上談兵,而具體的一件事情,結果真實的擺在那,勝過萬語千言。

紙上得來終覺淺,事實勝於雄辯。道理可以用來開導人。但是如果只是一昧的向某人講道理,傳輸自己的思想,我相信那人肯定聽不進你所講的自以為很有用的道理。這就跟那些心靈雞湯一樣,或許在看書時整個人都被文中的內容所帶動起來,充滿了鬥志,但是過後呢,你依舊日復一日過著和從前一樣的生活,那時的鬥志只不過是向池塘拋一塊小石子,待水波消失後,水面依舊如初,就像什麼也沒有發生過一樣。

船過水無痕,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對道理的表達,相信大家非常討厭那些動不動就喜歡講大道理的,因為每個人都喜歡從自己的世界觀來看待某事,真正能接受別人所講的道理,這人是少之又少,哪怕別人所講的道理是對的。

所以只講大道理是不夠的,還要講事實,講故事,通過故事裡面的人物形象,教育感化別人,讓人接受事實和故事中的所蘊含的為人處事的道理,明白如何做為才是正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