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逸青雲1
朱元璋,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人,幼名重八,參加農民起義軍後改名元璋,元末農民起義軍首領,明朝開國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史稱明太祖,他的一生,閱盡人間事,在我眼裡,是一位愛學習的人,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一位治國有方的皇帝,也是歷史上最殘暴的皇帝之一。
一、朱元璋是一位愛學習的人
眾所周知,朱元璋出身貧苦家庭,而且為了生存,他在小的時候還曾為地主家放過牛,後來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便直接剃度為僧做了和尚,也沒有機會去上學讀書,可就是這樣一位出身低下的農民,最終成就了一番大事業,真的太令人佩服了。其實這都源於朱元璋始終保持的愛學習的態度,雖說他有上過學,但他熱衷閱讀和學習,甚至一旦投入,經常是廢寢忘食,即使坐上皇位,朱元璋也從未停止過自己前進的腳步。《明史》當中有這麼一句評價朱元璋的話:“太祖以聰明神武之資,抱濟世安民之志。”,足見他的智慧。
二、朱元璋是卓越的軍事家
朱元璋幼時貧窮,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一個名不見傳的人,從普通士兵慢慢被郭子興提拔為親衛軍官,並把馬氏嫁給他,足見其軍事能力的高超。自此,他歷盡千辛萬苦,不斷拼殺,終於成為一代皇帝,沒有一定的軍事才能,是不可能做到的。而且明朝是為數不容多從南到北統一中國的。
三、朱元璋是治國有方的政治家
公元 1368年,朱元璋當上皇帝。當時,由百姓生活十分困苦。可那些達官貴人窮奢極欲,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朱元璋為鞏固政權,整肅吏治,決心治一治腐化奢靡之風。一天,適逢皇后生日,朱元璋趁眾位大臣前來賀壽之機,有意擺出普普通通的“四菜一湯”宴客。第一道菜是炒蘿蔔,第二道菜是炒韭菜,第三和第四道菜是兩大碗青菜,最後一道是蔥花豆腐湯。宴上,朱元璋當眾宣佈:“今後眾卿請客,最多隻能是“四菜一湯”,這次皇后的壽筵既是榜樣,誰若違犯,嚴懲不貸。”從此,“四菜一湯”在明初成為定律,有效地整肅了吏治,制止了奢侈之風,改良了社會風氣。
四、朱元璋是最殘暴的皇帝之一
朱元璋登基之後,展現出了諸多帝王難以望其項背的殘忍與嗜殺,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殘暴的皇帝之一。究其原因,卑微的出身與稱帝后殊榮形成鮮明落差,使朱元璋陷入焦慮之中,飽受煎熬。
面對文臣的建議,朱元璋總是認為他們瞧不起自己,藉故大興文字獄,屠殺文人。朱元璋尤其忌諱當和尚的經歷,“光”、“禿”、“僧”這些字被他討厭,但凡有人用詞不當,全部處死。根據明史專家吳晗統計,朱元璋在位期間總共屠殺文人超過十萬,創下歷朝之最。官員稍違背其意,就會有性命之憂;但凡貪腐,會遭受酷刑虐待而死,如梟首、凌遲、剝皮、割腳筋、挖膝蓋等。洪武時期,官員上朝如同奔赴刑場,下朝歸來全家慶祝順利度過了一天,幾乎無人願意做官。
這便是我眼中的朱元璋。
李白桃紅
朱元璋畢竟是封建帝王,這個農民起義領袖登基的皇帝有諸多的過人之處。當今的還鄉團對歷史從不感興趣、但經常借古諷今,拿朱元璋說事,達到汙衊攻擊目的!
手機用戶常念穆
朱元璋:原名重八、興宗,字國瑞;今安徽省鳳陽市人。明朝開國皇帝!
前言:
正如提問者所言,朱元璋因為出身的環境與家庭和歷史背景,讓他親眼目睹了家人無助的死亡過程,於統治階級者的無情,讓他在幼年,少年時形成的性格,嚴重的影響著以後所帶來的麻煩、財富、快樂!
我們在探討一個人的功勞與缺陷時,有時往往會忽略掉他性格形成原因。那麼朱元璋在“
開明與殺戮之間性格的雙重人格”背後有著什麼樣的經歷呢?朱元璋岀生於今安徽省鳳陽一個貧困農民家庭。他的上面有三個哥哥,兩個姐姐,在沒有土地的農民家庭擁有眾多的子女是一件非常壓力大的問題,問題來源於吃飯!我們所知道的“民以食為天”在任何時代吃飯,吃飽飯都是頭等大事。
朱元璋不幸出生在一家連吃飯都頗為困難的家庭,為了生存下去,他的父親不停的在為有土地的地主家幹活來養育他們。所以朱元璋在童年剛剛可以幹活的時候,就給地主家放牛來減輕家裡的負擔。這種情況持續達十多年之久,如果不發生意外朱元璋的一生很可能就這樣子默默無聞的過去了…
朱元璋的人生變化從一場天災與人禍的發生,徹底的改變了他心裡面的人生歷程,這是他沒有想過的,也是元朝政府沒有想到的,只有我們從歷史的資料上看到的。
正所謂“天將大任於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公元1344年,也就是元朝至正四年;這年春季,在元朝統治下的山東、河南沿黃河流域一帶,黃河連續的決堤造成極大的水災;沿河地區數十萬人淪為難民。在元朝政府焦頭爛額忙於處理水災引發的難民潮,另一天災緊接著岀現了。
淮河沿岸地區發生嚴重的瘟疫與旱災,這次的瘟疫與旱災造成了十室九空,百里餓殍便地的慘景!當元政府收到這個消息時,便下詔賑災,如果這件事處理的得當,我想元朝政權也不會如此之快滅亡。當旨意下達中書省時,官員們積極聯繫糧食與銀兩用於賑災,當然積極的背後是要撈一筆錢的。然後這種情況就在一級級的分配下到了受災群眾手裡就屈指可數了。
這個馬背上統一中國的民族,腦洞之大,心態之奇特,我翻遍整個歷史史料都無岀其右者;那就是不拿“被統治者當人看”尤其是漢人,是元代階級等級中最差的一種。
而以上事件的發生與處理結果,讓朱元璋無論在心靈與精神上都產生了巨大的改變,正是這次事件的發生,朱元璋的性格從此以後有了雙重的矛盾體。
至正四年,(公元1334年);四月初六父親朱五四餓死,初九大哥餓死,十二日大哥長子餓死,二十二日母親陳氏餓死,除了入鏊的三哥外嫁的姐姐,家裡面只有朱元璋與二哥還活著,朱元璋眼睜睜地看著至親一一離去,自己卻毫無辦法,人世間最大的痛苦莫過於此,一個慘字,怎生了得!
在草草安葬家人的時候,朱元璋再次感受到人世間的殘酷與無情,無棺,無墳地,耕種一生的農民最後竟然連一塊最後的安息之地都沒有,哀莫大於心死,朱元璋在現實的殘酷面前心漸漸的變得堅強與冰冷。
一個和尚的誕生,其後的經歷,讓他在人性與人情上對這個社會有更清楚的認知,正是這次和尚的經歷讓他在人生的歷程中漸漸的成長了起來,社會教會了朱元璋生存的真諦。那就是生命的意義與力量,心的意志。這是一個巨大的改變,而這次的改變影響了他整整一生。
機會?機遇?還是被逼無奈?我們今天已經無法知道朱元璋當時的情況,只是在史料中得知:至正十二年,(1352年);這一年還在當和尚的朱元璋收到了幼年時好友“湯和的一封信件”也就是因為這封信朱元璋走上了從軍之路,從而命運之神開始對他展開了微笑。
人生從此開始,我將一如既往向前走去,無論光明與黑暗,我將一往無前,雖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總結:
朱元璋從1352年投郭子興起,便馬不停蹄開始了他的霸業之旅,這一開始便再沒停下來,他在這場霸業之旅途中,收穫了愛情、親情、友情,他早期的嚴於律己,生活節儉,對於早期的明朝風氣帶來耳目一新的景象,這於他的幼年生活環境給他帶來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在統治其間他對貪汙腐敗分子的殘酷手段,是其在家破人亡的陰影下,另一種宣洩的方式,以警告後來者的方法,朱元璋一朝恐怕是明代貪汙腐敗分子最少的一個時代。
朱元璋對於功臣的態度與處理方式,是歷代歷史學家所詬病的,這個原因是在於朱元璋岀生在貧困家庭所成長起來的結果,雖然朱元璋在有生之年不斷的學習成長,但是早年的經歷給他心靈造成的傷害永遠都無法癒合。後期造成了喜怒無常,多疑善變的雙重性格。
對於處理事情的結果,時而暴力無情,時而春風化雨,讓人捉摸不定;他對敵人的無情,對驕兵悍將處理的殘忍都令人髮指;然而對自己的親人的溫柔敦厚,雖犯罪而輕罰,都使人無法定位這是一個怎樣的人。
從今天我們所掌握的史料來看,朱元璋的成功無外乎有以下幾點:
- 堅韌不拔的性格。
- 善於發現機遇的眼光。
- 成為有能力上司的心腹。
- 重視有才能的人才。
- 注重團隊是成功的關鍵元素。
- 任人之用,貴在不疑。
- 審時待時而動。
- 鐵腕治國,亂世而用重典。
做為一位封建社會的帝王,朱元璋在沒有背景、沒有依靠全憑個人的努力爭取了成功。他的努力是建立在他有一顆堅定的心,有著超過大多數人堅強意志與戰勝、必勝的決心,雖然他也有很多的缺點與缺陷。但是他的精神與不朽的功勳,依然讓今天的我們心情澎湃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