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雍也》:別浪費自己的善意

在上期推送中,我們和大家分享了《論語·雍也》的中第二十五小節內容,今天我們繼續和大家分享《論語·雍也》中第二十六小節的內容。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宰我問道:“一個有仁德的人,如果別人告訴他井裡面有一位仁者,他是不是會跳下去救人呢?”孔子說:“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君子可以一去不回,但是不可以被陷害;可以被欺騙,但是不可以被愚弄。”

在這一個小節裡面,宰我提出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井裡面掉下去了一個人,你會不會跟著跳下去呢?孔子聽了就覺得很莫名其妙,因為正常來說,看到一個人掉到井裡面想著的應該是把他救上來,而不是跳下去和他一起死。宰我這個人在之前的文章裡也出現過,他也是一個很喜歡提問題的學生,而且幾乎每次問題都能戳到孔子的痛處。除了跳井救人的問題,他還問過孔子為什麼不把守孝三年的規矩簡化成守孝一年,他還因為在課堂上睡覺而被孔子痛罵了一頓,說他是沒有辦法被雕刻的腐朽的木頭。

宰我的這個問題其實已經有一些攻擊性了,因為這個問題正如孔子所說本身就帶著陷阱的意味,因為我們都知道跳下井去救人是一種蠢笨的方法,但是如果仁者見死不救,他又會被冠以怎樣的罵名呢?宰我用這個問題來問孔子,不得不讓人懷疑他是想看孔子出醜的,還好孔子巧妙地回答了他。那麼孔子的回答說的是什麼意思,就是說仁者可以為救人而死,但前提是井裡是的的確確有人,而不是像宰我說的一樣,因為別人的愚弄而丟掉了自己的性命。仁者的仁不是盲目的、莽撞的、妄為的,它應該是有目標、有方向、有方法的,不會聽到井裡有人就跳下去,而是會冷靜睿智地思考既能夠救人,也能夠保全自己的方法,否則就是白白浪費了自己的善意,還有可能連累到自己。

我們去觀察人和事物的時候,往往都是從自身的經驗出發來進行判斷。比如說一提到冬天,東北人想到的就是皚皚白雪,而南方人想到的可能是陰雨連綿,那麼同樣仁德之人,因為他自己本身行得正、做得端,所以他在評判別人的時候往往也不會從陰暗的角度去考慮,這樣就會導致他比普通人更容易受到欺騙。而小人欺騙君子的方法也很簡單,他只要按照正常做法去做,君子就很容易上當,如果他用了另類的做法,君子反而一下子就會分辨出來了,因為君子他是有自律性,他自己會主動地去遠離那些有可能產生危險的做法,但是對於那些看起來在規矩之內的做法,則需要提高自己的判斷力。

那麼孔子的回答其實有一個大家都很熟悉的例子,那就是東郭先生和狼的故事。東郭先生是一個書呆子,有一次他在路上碰見了一頭中了箭傷的狼,狼請求東郭先生救他一命,東郭先生便把狼裝進了袋子裡,躲避了獵人的追殺。可是當東郭先生把狼放出來之後,狼卻要吃了東郭先生。那麼東郭先生就是被愚弄了的人,他願意救受傷的狼一條性命,說明他有好生之德,但是卻對於狼的野性毫無防備,以至於讓自己身陷險境,這就是他的不察之處了。真正仁德的人他是能夠找到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既能夠保全自己的安全,又能夠幫助到別人,這是智者的做法。我們常說仁者一定是智者,智者也一定是仁者,這二者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關係。

《論語》中一共分為20個章節,接下來我們還將陸續分享《論語》的其他內容,請大家關注我們的圖文推送。

圖片來源網絡,文字均為原創

如有轉載請註明,歡迎分享

悅讀 |《論語·雍也》:別浪費自己的善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