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藝術千姿百態,詞的起式變化萬端,詞都有哪些起式?

早在宋代,張炎在《詞源·制曲》中就明確指出,填詞需“思量頭如何起”。沈義父《樂府指迷·論起句》謂:“起句便見所詠之意,不可泛人閒事,方人主意。”發端不凡,往往石破天驚,扣人心絃。名家名作的發端,千姿百態,為我們提供了範例。從內容分析入手,常見的模式有以下幾種:其一,景起式。唐宋詞作,以景起居多。大都是上片寫景,下片抒情。由景人情,既是為了創造意境,又是為了渲染氣氛,同時還有某種象徵作用。發端之景最妙在能為全篇定調,切合本篇意旨,他處挪用不得,例如柳永《雨霖鈴》“寒蟬悽切”就籠罩了全篇,秋蟬的哀鳴不僅反襯了離人的無語凝噎,而且整篇都是悲切之情、淒涼之感。

語言藝術千姿百態,詞的起式變化萬端,詞都有哪些起式?

其二,情起式。這種情況亦很普遍。發端傾懷,往往能造成一種酣暢淋漓、不可遏止的氣勢。如蘇軾《江城子》“老夫聊發少年狂”,既隱含了壯志難酬的感嘆,又顯示出豪邁雄放的性格。又如李煜《望江南》“多少恨,昨夜夢魂中”;岳飛《滿江紅》“怒髮衝冠,憑欄處 、瀟瀟雨歇“,讀者一下就能感受到詞人滿懷憂憤,起伏難平的心情。其三,論起式。多見於感時傷世之篇,亦見於借物抒懷之作。前者如辛棄疾《採桑子》“少年不識愁滋味”,從一種人生體驗人手,反映飽經磨難後的深沉痛苦;後者如蘇軾《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將描寫與議論融為一體,使詠物擬人渾成一片,透射出幽怨纏綿的情調。

語言藝術千姿百態,詞的起式變化萬端,詞都有哪些起式?

其四,問起式。開篇發問,既有利於振起全詞,又能抓住讀者,所以,歷代詞人都常採用。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辛棄疾《南鄉子》:“何處望神州?”元好問《邁陂塘》:“問世間、情是何物?”都如破空而來,突兀警拔,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其五,嘆起式。與問起式相依傍的還有嘆起式,開篇就慨然抒感,喟然長嘆。如蘇軾《念奴嬌》“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辛棄疾《菩薩蠻》“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如果說問起式主要以峭拔見長,富有警策性;那麼嘆起式則以深沉取勝,富有感染力。其六,憶起式。從回憶人手,撫今追昔,引人入勝。如歐陽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陳與義《臨江仙》“憶昔午橋橋上飲,座中多是豪英“,陸游《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等,莫不如是。

語言藝術千姿百態,詞的起式變化萬端,詞都有哪些起式?

其七,交代式。除上述幾種特定的起法外,其餘大都可視為此。或開篇點明時節,如史達祖《雙雙燕》“過春社了”;或交代環境,如辛棄疾《清平樂》“茅簷低小”,“饒床飢鼠“;或描寫人事,如溫庭筠《憶江南》“梳洗罷,獨倚望江樓”,劉克莊《玉樓春》“年年躍馬長安市”;或展示狀態,如李煜《長相思》“雲一鍋,玉一撥“,皇甫松《憶江南》“蘭燼落,屏上暗紅蕉”;或反映心理,如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辛棄疾《破陣子》“醉裡挑燈看劍”等等。當然,以上幾種類別並不是絕對的,不少起法都是互相滲透、互相融合的。例如文天祥《念奴嬌》“水天空闊,恨東風,不借世間英物”,就是情景交融的,既可視為景起,又可看作情起,同時還有深深的感嘆。此外,語言藝術千姿百態,詞的起式變化萬端,這裡只是舉其大要而言之。

我是“胖黑妹子”,執筆走天涯,與大家一起分享、瞭解中國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