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三年引進頂尖人才25位,發力扭轉“人才流失”印象

澎湃新聞記者 邱海鴻

不久前的11月9日,南京大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徐祖信舉行儀式,聘任她為南大蘇州校區特聘教授。也是在這次儀式上,南京大學宣佈了徐祖信院士加盟南大的消息。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走訪發現,近年來,在“人才流失”的議論聲中,南京大學默默地“大手筆”延攬了數量可觀的頂級學者。

除了徐祖信院士之外,加盟南大的還有中科院院士沈樹忠、楊經綏。另外,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終身教授鮑惠銘、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技術部主任儲中明、美國芝加哥大學終身教授林安寧、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商學院終身教授姜正瑞等22位頂尖領軍人才也相繼“轉會”南大。在這些學術大咖的“撬動”下,38名青年人才紛紛加盟。

這份引才數據,乍聽起來讓人感到有些驚訝。對此,南京大學人力資源處副處長劉公祥解釋到,高校人才流動是正常現象。南大學術大咖有流出,也有引入,只是此前很長一段時間對引進的人才宣傳得很少,給公眾留下了“人才流失”的刻板印象,甚至還屢次引發了輿論風波,以致至今影響仍未消失。

“我們對比發現,其實還是引進的多,流失的少。”劉公祥表示,儘管如此,南大作為一流學府,人才流出往往更受到公眾的高度關注。

重量級學者“大規模”離職?其實是刻板印象

巍巍北極兮,金城之中。坐落在金陵城的南京大學,最為“高光”的時刻在民國時期,其前身是原中央大學,在1948年普林斯頓大學的世界大學排名榜中,超過日本東京帝國大學,位居亞洲第1名。

南京大學三年引進頂尖人才25位,發力扭轉“人才流失”印象

南京大學鼓樓校區

1952年院系調整時,南京大學的工學、農學、師範等院系被分拆出去,保留文、理學院,併入金陵大學文、理學院,成為以文理見長的高校。

新世紀之交,國內多所知名大學開始了外延擴張式的“並校風”,其中尤以浙江大學為典型,1998年將省內3所高校歸為己有,合併成一所規模龐大的新“浙江大學”。南京大學則沒有在那股風潮中合併其他高校。

近年來,隨著高校競爭日趨激烈,南大在華東五校(復旦、上海交大、南大、浙大、中科大)中的“江湖地位”頗有波動。2017年底出爐的第四輪全國學科評估結果,讓南大陷入了不小的輿論風波。在這次評估中,南大一些傳統優勢學科未拿到A+。對此,有觀察人士認為,這與重量級學者離職不無關係。學術大咖“轉會”國內其他高校,會帶走一些隱形的學術資源。

南京大學人力資源處副處長劉公祥表示,上一輪學科評估不理想與人才流失可能有一定關係,但南大的學術大咖流失其實遠遠沒有外界傳言的那麼嚴重。

通過調研比較,劉公祥發現,南大引進的人才要比流出的多,但人才流出現象更容易引發輿論關注,再加上流失的人才多集中在人文社科領域、更為公眾所熟知,而理科引入的人才、普通民眾的感知度不夠高,因此給公眾留下“重量級學者大規模離職”的刻板印象。

做大“第一資源”

針對學科評估結果中反映的問題,南京大學黨委常委會決定,在廣泛聽取意見的基礎上,召開相關學科分管領導、相關職能部處、院長、系主任和學科帶頭人共同參加的不同層級的學科分析會議,並將2018年1月聯席會議寒假工作研討的主題聚焦學科建設,分析針對這次評估中出現的問題逐個剖析原因,查找學科建設、辦學思路和學校管理中存在的深層次短板。

南京大學黨委常委會認為,要結合科學發展實際,對症下藥,綜合施策,對標最領先的前沿學科,徹底扭轉一流學科建設的不利局面。

到底該怎麼做?南京大學意識到,人才隊伍是學科建設的“龍頭”,建設一流學科,必須“遇事想一流人才”、“謀事問一流人才”、“幹事靠一流人才”、“成事強一流人才”。

南京大學三年引進頂尖人才25位,發力扭轉“人才流失”印象

南京大學仙林校區

2018年,隨著新任黨委書記胡金波、新任校長呂建的相繼到任,他們圍繞人才“第一資源”謀劃和作出一系列的戰略思考和重大決策。

專任教師隊伍人數和規模偏小,是南大與同梯隊兄弟高校相比最突出的制約因素。數據顯示,南京大學專任教師只有2100多人,在華東五校中列倒數第二,與前三名相差1000人以上。

“以次優地位爭得最優資源、以較小規模取得較大貢獻”,胡金波認為,南大必須用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破解上述難題,廣開進賢之路,把各方面優秀人才及時發現出來、吸引過來、合理使用起來。

“一流人才支撐一流學科、一流師資隊伍支撐一流南大建設。當前,我校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為渴求人才、更加重視人才、更能成就人才。因此,必須開闊思路,發掘各類人才,著力做‘大’第一資源。”胡金波說。

在當年11月份,南京大學引進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地層古生物學家沈樹忠。與此同時,團隊成員王向東、樊雋軒等頂尖領軍人才紛紛加盟。

沈樹忠告訴澎湃新聞,後來,他還將目光投向海外多所高校,廣攬人才,推動相關領域的研究。在其團隊推進協助下,2019年5月,南京大學全職引進了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Norman MacLeod教授。2020年,又全職引進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終身教授鮑惠銘領銜的高水平研究團隊。

近五年引入人才比流失人才多142人

三年來,人才是“第一資源”,已成為南大上下的共識。在“人才強校”戰略的引領下,南大把2019年定為“第一資源”開發年,2020年定為“第一資源”開發奮進年。

學校層面不僅發動各學科帶頭人與院系領導,“走出去”通過國際知名學術會議舉行招聘宣講,而且連續舉辦多屆“青年學者前沿論壇”,邀請海內外優秀青年學者來校參觀交流。抓住各種時機引才之舉,可見南大有多麼求賢若渴。

根據南京大學微信公號披露,10月28日舉行的第六屆南京大學“青年學者前沿論壇”上,南京大學校長呂建親自出馬向青年學者伸出“橄欖枝”。他說,希望青年學者通過論壇走進南大、認識南大、愛上南大、騰飛於南大,攜手為創建“第一個南大”而共同奮鬥。

要是招聘急缺人才,南大還全年開放“綠色通道”,為他們快速評定職稱、入職提供方便。根據南大人力資源處披露的數據,近三年該校通過綠色通道工作機制引進人才近百人。

僅2020年,就引進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徐祖信,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技術部主任儲中明,美國芝加哥大學終身教授林安寧和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終身教授鮑惠銘。更早之前,還引入中科院院士楊經綏,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教授陳增兵,原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院長龍億濤等等。

在人文社科方面,近三年加入的則有:原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商學院教授姜正瑞,原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夏倩芳,原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教授朱慶育等多位重量級學者。

澎湃新聞從南京大學人力資源處獲悉,近三年,該校引進院士或頂尖領軍人才25位,青年人才38位,在結構上文理科相對比較均衡。綜合近五年的統計數據來看,南大流出的人才為13人,引入人才為155人,人才流入趨勢明顯。

不僅引得來,還要留得住、發揮好

為了儘量解決學者的後顧之憂,南京大學通過實施新一輪的“登峰人才支持計劃”,提供有市場競爭力的薪酬。

據劉公祥介紹,今年下半年,南大就曾斥2.5億巨資從海外引進一位領軍人才,其中5000萬元用來該名人才個人實驗室建設,2億元用於組建科研院所及後期研究人員的科研啟動經費。另外,他還可享受人才住房、安家費、子女教育、醫療服務等生活配套保障。

薪酬只是引才、留才的條件之一,一流的學者更看重的是高校能否為其施展學術抱負、事業發展提供理想的體制、平臺、學術氛圍等。

據中科院院士、地層古生物學家沈樹忠透露,他加盟南京大學,主要原因是南京大學地層古生物學科有基礎,並有地球化學、沉積學、礦物學、氣候學、計算機等優勢學科,可為地層古生物學研究拓寬研究方向,為開展學科交叉提供支撐。

2019年7月,沈樹忠榮獲地層學國際最高金獎(ICS Medal),成為第一位獲此獎項的亞洲科學家。2020年1月,沈樹忠團隊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雜誌發表了題為《寒武紀至早三疊世高分辨率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論文,這被稱為是地球科學與數據科學相結合的一項突破。

無獨有偶,林安寧加盟南大,雖懷有故鄉和母校雙重情結,但最吸引他的同樣是南大提供的平臺。在加盟南大之前,他是芝加哥大學Ben May 癌症生物學系終身教授,有志於將人工智能引入到生物學研究,聚焦計算機模擬和生物人工智能,並給這一學科的發展帶來革命性改變。

實現以上目標,林安寧認為,靠自己單打獨鬥是做不到的。林安寧說,恰好南大的人工智能、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學科頗有優勢,同時他此前又和南大的生命科學學院、醫學院以及鼓樓醫院保持了良好的合作關係。

加之,學校支持他打破編制的束縛,率先實行“準聘長聘教授制度”,令其毅然辭去美國的終身教職,回國出任南大新組建的現代生物研究院院長。

正是因為各類高層人才的加速流入,讓南大走出了一條教師隊伍整體“以小博大”的路子,該校人才流失嚴重的刻板印象也似乎有所改觀。

據瞭解,通過提升“人才密度”“學術濃度”,南大各類國家級人才數量、國家級重大科技獎、教學獎獲獎數量等重要指標位列全國高校前列。領軍人才數(兩院院士、長江特聘、傑青)佔專任教師比為13.4%、青年人才數佔專任教師比為12.3%,均位居全國第四,在華東五校中排名第二。

責任編輯:李克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