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花”也是一種對話,這部紀錄片如何記錄國際友誼的故事?

原來“花”也是一種對話,這部紀錄片如何記錄國際友誼的故事?

根據近日發佈的《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20》顯示,2019年中國紀錄片生產總投入為50.36億元,同比增長9.4%。而隨著紀錄片整體投入的增多、題材類型的豐富和觀眾規模的擴大,一部作品也需要獨特的立意和創新的表達,才能真正吸引更多的用戶。
“大家好我是天狼,今天......”在熟悉的開場後,姜正之又開始新一天的講述。從2015年開始,他用自己打遊戲的名字做節目,講月季,既講月季的品種,也講月季的養護知識。每天一條,觀眾也越來越多,而這個東北小夥也獨闢蹊徑地把月季變成了網紅。

原來“花”也是一種對話,這部紀錄片如何記錄國際友誼的故事?

在互聯網世界,這個中國先民精心培育的古老月季品種有了新的舞臺,也有了更多的觀眾。5月1日晚,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視綜合頻道、紀錄頻道特別推出國內首部自然園藝類紀錄片《花開中國》,五朵中國人耳熟能詳的花朵:茶花,杜鵑,月季,菊花和牡丹正在以新的面貌重新進入我們的視野。正如姜正之所說,“你連花都養不活你何談去愛,她也是向你在傾訴她現在的一個狀態。”

原來“花”也是一種對話,這部紀錄片如何記錄國際友誼的故事?

園藝題材新探索

在奇觀故事中發現植物新大陸

之前山茶花的世界最高紀錄是18.5米,在第一集中,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鍾朗問:“你能不能帶我們找到一棵超過18.5米的山茶花。”“有可能。”在寶台山村民陳顯光回答後,他們闖進了這片野生動植物天堂,並最先讓此前的吉尼斯紀錄提高了近10米;而轉眼間,在浙江金華的庭園裡,斷砧、削枝、斜切、接穗、包護、套袋……茶花栽培師何聰穎又讓原始森林茶花的野性變得更具人文世界的精緻。正因如此,“茶花”的故事有了古今中外的不同版本的加持,在追根溯源中體現出的情景交融,使紀錄片更富有感染力。

原來“花”也是一種對話,這部紀錄片如何記錄國際友誼的故事?

原來“花”也是一種對話,這部紀錄片如何記錄國際友誼的故事?

為了讓故事更豐富,《花開中國》呈現了很多珍貴的、首次從歷史塵封中解鎖出來的資料。比如首次拍攝歐洲第一位從中國帶回植物標本的“植物獵人”檔案;首次全程記錄喜馬拉雅山嘎瑪溝植物科考活動;首次系統拍攝英國皇家園藝學會、邱園、愛丁堡皇家植物園等珍貴標本檔案等。
花卉的精魂在於生命成長變化,但如何把這種弧度呈現出來,卻是一個技術問題。除了豐富的內容之外,攝影的創新也是《花開中國》的一大看點。

原來“花”也是一種對話,這部紀錄片如何記錄國際友誼的故事?

大量的延時攝影聚焦於中國高山植物綠絨蒿的開花,特殊攝影獲得中國名品茶花雪塔的開花全過程影像,首次聯合中科大顯微攝影組對牡丹、金花茶等花卉進行全方位植物顯微攝影等,這些新嘗試縮短了時空的侷限,在有限的時間裡講述跨越生命長河的篇章,而全新的影像語言,多角度、多感官的展現每一朵花最動人的瞬間,將花上升到“奇觀”體驗。

原來“花”也是一種對話,這部紀錄片如何記錄國際友誼的故事?

或許這部紀錄片可以被叫做“如果中國花朵會說話”。從走紅網絡的《如果國寶會說話》開始,創新的敘事技巧就頻受年輕人追捧,《花開中國》一方面擁有豐富的知識,一方面又通過接地氣的方式讓花朵張口說話,這種說話不是讓它自言自語,而是通過創新的影像語言、話語方式與觀眾對話,並與觀眾產生某種聯繫,建立無形的情感交流,這樣讓影片既好看又有趣、既有溫度又有深度。

看花與看人是相通的

既有情感共鳴,又有美好寄託

從英國城堡到原始森林再到私家庭院,從園藝家到護林員再到草醫,《花開中國》在時空的來回穿梭間變得更富有情境感,也有了人文的厚度。這部紀錄片一方面回到歷史的深處,去發掘那些影響過世界花卉史變遷的故事,一方面又定格下現代人的活動瞬間,將不同時空的故事寓於同一主題之下,人物與人物、故事與故事之間的隱性勾連和深層邏輯,形成了一種有力對話。

原來“花”也是一種對話,這部紀錄片如何記錄國際友誼的故事?

銅陵鳳丹種植者聶榮京從小就生長在鳳丹牡丹的原產地,這麼多年他帶領村民繼續以花致富,忙碌的間隙也要回家吃一頓母親製作的丹皮燻魚。這時的花,早已不是一株植物了,而變成一種能夠緩解鄉愁的味道。
作家簡·基爾帕特里克在《牡丹》一集中提到,“我認為園藝是關於人的。如果您忽略了人,那您就失去了故事。”這種創作理念既適用於書籍,也適用於紀錄片。

原來“花”也是一種對話,這部紀錄片如何記錄國際友誼的故事?

整體內容都在個體敘事中消解掉宏大主題的距離感。該片透過小人物聚焦大事件、從小切口深入大主題,雖然講花,但卻集結了植物研究專家、攝影師、赤腳醫生、護林員、作家等,不僅在生動鮮活的個人史中挖掘出恢弘磅礴的時代史,還強化了紀錄片的真實感以便於受眾接受。

原來“花”也是一種對話,這部紀錄片如何記錄國際友誼的故事?

《花開中國》的主題是花,但講述的卻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與花之間各種複雜的情感勾連,甚至美好寄託。那灣村村民黃載年說,“植物裡頭,最好的就是茶花,有精神氣,有堅韌不拔的精神。”桑秋華說,“我認為牡丹就像人一樣,就是為了最後的一個綻放,然後燃盡所有的光。”花藝師於筱冉說,“菊花在中國的一個花語的解釋,其實它是代表著清靜,高潔,也代表了懷念,正直。”

原來“花”也是一種對話,這部紀錄片如何記錄國際友誼的故事?

這部紀錄片巧妙地通過人的特性去解釋花的氣質,並給予他們一定的自身表達空間,這種表達不是割裂花和人的表達,恰恰相反,它囊括了人與花、人與觀眾、花與觀眾三個維度的多向交流格局。

從花的生長到“文化交流”

紀錄片可以有更多擴展

紀錄片拍下了象徵性的一幕,當兩年一度的世界茶花大會在歐洲南特市召開時,世界茶花協會主席管開雲灑上了一杯烏龍茶,並且祝福道,“這朵茶花是友誼的象徵我想她會健康快樂地成長,她會給我們帶來很多的快樂和健康。這不僅是對來自南特的人們,也對全世界所有人。”山茶花跨越半球重新在歐洲煥發生命,菊花則讓我們與近鄰日本的關係更為密切。正如小原流一級家元教授石橋祥子所說,“希望通過插花這樣一種方式,能夠成為日本和中國的一個橋樑。表現出的是它的自然的一種美麗,但是我希望它變的更大一些,大的像彩虹一樣。”

原來“花”也是一種對話,這部紀錄片如何記錄國際友誼的故事?

花能夠連接世界,紀錄片也能。其中原因在於專業知識與故事講述融入得十分巧妙,這也宛如一部花兒的百科全書。不同植物的花期是多少?它們的生產需要怎樣的環境條件?花卉嫁接有哪些具體步驟?雜交對植物生長有哪些影響……這些常見於課本的園藝知識也都隨著故事的推進而愈發生動。例如當雲南山野的基因來到老威廉姆斯的莊園後,不僅長得高大,在光照不足的條件下也能保持花量。這個山茶花漂洋過海,再落地生根的故事在第一集的開頭就抓住了人們的目光。
“花朵打開了我們大腦中掌管愉快、記憶、慾望的機制。美的追求演化成我們尊崇的儀式和喜歡的味道。”除此之外,《花開中國》也聚焦到很多人類共同的情感,比如美,比如成長,這些獨特的立意都讓這部紀錄片擁有更多國際傳播上的張力。

原來“花”也是一種對話,這部紀錄片如何記錄國際友誼的故事?

這部紀錄片雖然以“中國”為題,但講的卻是世界的故事。整個創作團隊的行程足跡不僅遍及中國21個省市自治區,還深度調研及拍攝走訪了英國、法國、美國、日本、荷蘭等國家近20個城市。
《花開中國》的創作經驗表明,如果能夠在“故事”中注入對時代變遷的歷史關懷、對世界每一個角落每一朵花的人文關懷,不但符合國際傳播的要求,其說理能力也往往能藏於無形之中。

原來“花”也是一種對話,這部紀錄片如何記錄國際友誼的故事?

能夠看到,這部紀錄片拍攝的這些故事,既有多國人民友誼的交往,又有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展演。儘管該片採取個體敘事的方式來講述故事,但其背後所涉及的文化交流氛圍正牢牢地烙印在整個紀錄片的敘事當中。而要體現該敘事模式下花作為一種文化媒介的真實內涵,莫過於去展現不同文化之間的傳承、碰撞和融合。
花卉在迥然不同的民族和文化間扮演著友誼大使,在靜默的歲月中,彼此滲透,誕生新的美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