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錯誤的,孩子為什麼還是要選擇?

兒子,吃熱乾麵,這麼幹巴巴的,喝點牛奶吧。

不用了。

你這樣一大早吃這麼幹的,都不要點熱飲潤潤?

不要啦。

你這樣會把胃搞壞的。

我要上去學了。

孩子上初中了,每天早上7點20分要到校,為了讓他多睡會,我們都是7點鐘叫他起床,然後帶上早餐,我自己騎車帶著他在路上邊行邊吃。本來準備好的饅頭加牛奶,或是熱乾麵加牛奶,他一般都只吃掉饅頭或熱乾麵,不喝牛奶。我有些著急,總會嘮叨幾句,告訴他早餐喝點熱飲可以潤腸胃,對胃比較好,可他既不反駁,也不辯解,卻依然我行我素。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兒子對我的嘮叨懶得表態了,既不支持,也不反對。我講,他也會聽,但是聽完,他要麼找藉口離開,要麼繼續幹自己的事情。

我告訴他,吃完飯後不要馬上看書,對眼睛,對胃都不好。我提醒他,坐椅子上不要把腿翹起來,不禮貌,也是對別人的不尊重。可他吃完飯後,一坐到沙發上,就不自覺地翹起腿,翻開旁邊的書就看。

嘮叨次數多了,我也煩了。想不管了,可老婆說,你現在不管是害了他。只好又忍不住地嘮叨起來。

明明是錯誤的行為,他為什麼永遠不去選擇正確的行為呢?

明明是錯誤的,孩子為什麼還是要選擇?

記得小時候,我總會提供兩個選項讓他選擇。“寶寶,這裡有蘋果和香蕉,你要吃哪一個?剩下的一個給媽媽。”

“我要吃香蕉。”

“好的,真乖。”

孩子兩歲左右,有了自我意識的時候,我就會把一些事情交由孩子自己來選擇,可以鍛鍊孩子的自主能力。孩子在選擇中學會了自我判斷,更學會了承受選擇的結果。“剛才你自己選擇了看電視,只能看15分鐘,說話要算數噢”。孩子雖然有些不情願,但在家長的權威和道理的約束下,往往會遵從接受選擇的結果。

可現在,同樣是翹不翹腿兩個選項,他為什麼只堅持要翹腿,放棄了選擇呢?

有時候,我想,可能是選項太複雜,已經沒有明顯的對錯分別了吧。

明明是錯誤的,孩子為什麼還是要選擇?

吃蘋果,還是吃香蕉,兩歲的孩子選擇其中的一個,他還可以在下一次選擇另外一個。而初中的孩子,選擇翹腿,他還會在下一次選擇翹腿,已經他已經習慣了。

兩歲時,孩子的選擇能力是建立在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基礎上的,他不懂外部世界的規則,學習和探索性遠大於選擇的自主性。而孩子上初中以後,身體和心理都會發生明顯的變化,獨立自主的意識進一步增強。

這一時期,孩子對外界世界的認知渠道已經多元化,孩子可以從同學、朋友、網絡中獲取自己所需的相關知識,並形成自我判斷認知,父母的權威性進一步降低。這時候,影響孩子做出選擇的因素有三方面:一、自我的因素。我不愛吃海蠣,我聞不來這個味道,我就是不想吃。這個時候我覺得很累,不想喝水,我就不喝。孩子在做選擇和判斷時,更多地是從自我的感覺出發,我喜歡,我願意。二、外部的權威。學校的規定、家長的要求,此時孩子也會考慮,但總會在事先思考為什麼。為什麼要有這樣的規定?符合自己意願的,雙手支持,不符合自己意願的,我能拖則拖。

三、自我的價值目標。我想在比賽中拿獎,我就會努力學習,我想在遊戲中獲得更高的排名,我就會花更多的時間,願意買更多的裝備。

明明是錯誤的,孩子為什麼還是要選擇?

其實,有的選項,本身就不是非此即彼,非錯即對。

我們要做的,首先是給孩子劃定生活中的紅線,告訴他逾越法律紅線,跨過道德底線的事情絕對不能做,這方面毫無選擇的可能。另一些生活習慣,個人行為的事情,儘量在日常生活中適當引導和提醒。家長與其滿腹嘮叨,不如靜待孩子反省。

有一段時間,孩子喜歡到街邊小攤吃炒粉,我多次提醒,一次吃了之後夜裡上吐下瀉,他告訴我,再也不敢光顧街邊小攤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