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与诸葛亮:同为名相,为何却一成一败?

引言:

说到古代历史上的名相,大家心目中一定会浮现出姜子牙和诸葛亮。虽处不同时期,但其成就却同是流传千古。姜子牙辅佐周武王灭了商纣,而诸葛亮辅佐刘备却没有助其兴复汉室,难道真的是诸葛亮的军事才华不如姜子牙吗?

姜子牙与诸葛亮一成一败并不是其二人的军事理论才华谁比谁强,这其中必然有着更深层的原因才导致了这样的结果罢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才导致了姜子牙最后的成功?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诸葛亮最后的失败呢?接下来我们从历史的人物和事件来究其成与败的原因。

姜子牙助周灭纣尽收美名

姜子牙又称姜尚,他的一生可以称得上是传奇了。姜子牙的前大半辈子可以用“碌碌无为”来简要的概括,可是在他72岁之后人生便开启了开挂的模式,可以说是尽收美名,流芳千古。

姜子牙与诸葛亮:同为名相,为何却一成一败?

姜尚出生在一个破落的贵族家中,前大半辈子都想着要当官封爵,但每次的付出结果都不尽人意。此时也正是出于乱世之中,商纣王的昏庸残暴已经使得百姓民不聊生,各路诸侯已经对其天子大为不满。本全心全意效忠天子的西伯侯姬昌,却被人在商纣王面前谗言所陷害入狱,换做谁谁的心不会凉?都快要了自己的命了,还效忠?说姬昌是被“逼上梁山”也不为过。

回到主题,姜子牙也就是因为遇到了姬昌才改变了人生,而姬昌也是因为遇到了姜子牙而成就了千古大业。其实姜子牙也是想要建功立业,所以遇到姬昌并不是天意,而是姜子牙自己策划的一场“邂逅”罢了。此时的姬昌也是渴望有“圣贤”之人辅佐自己完成大业,那么两人便是一拍即合。

《史记·周本纪》记载:诸侯国虞国、芮国发生纠纷,闹得不可开交,没办法想请姬昌仲裁。及到周地,看到周国人相互谦让,长幼有礼,非常惭愧,说道:“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只取辱耳。”相互礼让而去。诸侯听闻了这件事情,凡是有矛盾纠纷都来找姬昌评判。

姜尚算的上是一个很识大局的人了,并且很有远见,他早已看出天下各路诸侯已经蠢蠢欲动,只是缺个“主心骨”。而各路诸侯都很尊重周文王,从《史记》的记载中就能看出,周文王还是很德高望重的。

姜子牙与诸葛亮:同为名相,为何却一成一败?

此时的姜子牙已经是姬昌的丞相,但他并没有急着建议姬昌去出师讨伐商纣王,而是先做了另一个决定。就是把目标转移向西戎和密须这两个外邦国家,解除了后顾之后之后又加强练兵备战,等待时机。另一方面又派人挑拨东夷和商朝之间的关系,使其造反,自己趁机攻下崇国,并将都城迁移至崇国的都城为那个成熟的时机做准备。只可惜姬昌并没有等到那一时刻,后来其子姬发继位子承父业继续完成父亲没有完成的大业。

直到后来纣王杀了比干又囚禁了箕子,天下人无不唾骂商纣王,此时姜子牙便觉得他要的时机已经成熟,这回才向姬发提出建议起兵伐纣。姬发也觉得天下大势已经向自己这边靠拢,西周此时完全有能力与商抗衡,便告示各路诸侯:殷有重罪,不可不征伐。

姜子牙为领军主帅,领兵5万渡黄河东进。一路上平了灵宝、孟县两座城池,在这期间也是经历了很多大风大浪,导致众将士的士气萎靡,姬发的决心也是一度动摇。此时的姜子牙力排众议,坚持了下来,才获得了以上的战果。

姜子牙与诸葛亮:同为名相,为何却一成一败?

最后西周与庸、卢、羌、蜀等各路诸侯将兵力集结与牧野,商军也将兵力集结于此,一场著名的世纪大战——牧野之战,爆发了!姜子牙领精锐2万先对其发动了闪电式的进攻,商军也是慌忙迎战,只可惜人心倒戈,而且商军中大多是奴隶,所以很快便败下阵来,纣王见大势已去便逃回朝歌,自焚于鹿台。

姜子牙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深通谋略的军事才华已经为后世所借鉴,其美名也流芳千古。而其眼光和格局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也称诸葛孔明,他的一生可以说是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毕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筋骨,劳其体肤”。诸葛亮本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但命运却是造化弄人,其3岁丧母,8岁丧父,这也导致了诸葛亮不得不另寻出路,在那个乱世三国想活命真的不容易。

诸葛亮曾投奔过刘表、袁术、曹操等大军阀,年轻的诸葛亮也是胸怀大志,想要辅佐一位明君成就大业,但是当时并没有人相信他,也并没有人欣赏他的才华,只有他的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寥寥几人相信他的才干。后来诸葛亮便隐居到隆中,本以为自己的远大抱负这辈子都无法实现了,直到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自己。

姜子牙与诸葛亮:同为名相,为何却一成一败?

刘备为人弘毅宽厚,称的上是一代英雄,曾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在这三次的对话里,诸葛亮完成了他做为政治谋略家和军事家的文韬武略,他以冷静而缜密的心思对天下大势洞若观火,从而形成了他关于三国鼎立的非凡见解,完成了他超凡脱俗、条理清晰的《隆中对》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评曰: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刘备更是被他的军事才华所折服,刘备的三顾茅庐最终也是打动了诸葛亮,这么一来二去的便同意了跟随刘备去新野辅佐其“兴复汉室”的大业,这一年诸葛亮也才刚刚27岁而已。

在辅佐刘备的几十年间,诸葛亮更是施展了其过人的军事才华,其中诸葛亮舌战群儒,凭借自己那三寸不烂之舌和满腹的智慧,达到了联吴抗曹的目的,那场赤壁之战更是让其一战成名,名扬三国。所以说诸葛亮不仅仅是一名优秀的军事家,更是一名优秀的外交家。

诸葛亮的军事才华不仅仅从赤壁之战中能体现的出来,他的空城计、草船借箭、火烧博望坡等等。他一辈子打了无数的胜仗,却一直没有助刘备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最后陨命于五丈原

有人会问,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投奔曹操、孙权这样的枭雄呢?为什么要选择一个毫无本事、多愁善感的刘备呢?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评曰:“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这个原因其实很简单,诸葛亮在少年时期学习的是孔子的儒学,而儒学都是以“仁政”为中心,当时的曹操虽说是一代枭雄,为人也不错而且爱惜人才。但是其在军事上的政策却是横行霸道,比较接近法家的思想,所以诸葛亮并没有选择曹操。而且在三国志中也记载了曹操的军事才能可以用“超世之杰”来形容了,毕竟是一代枭雄。上面写到了刘备的为人,和诸葛亮的择主标准很符合了。

《三国志·吴书·孙权传》中评曰:“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至于谗说殄行,胤嗣废毙,岂所谓赐厥孙谋以燕冀于者哉?其后叶陵迟,遂致覆国,未必不由此也。”

史册记载孙权也是一代英人之杰,当然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才孙权也是很想要置于麾下的,便问过诸葛亮愿不愿意跟随自己建功立业,诸葛亮想都没想就拒绝了。他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一是“一山不容二虎”,当时的吴国已经有了周瑜这样的谋士,自己要是去了定然会产生很多不必要的斗争,这样可能会使吴国加快灭亡从而使自己置于不利之地。

第二是他希望能找到一个重视自己的“明君”,当时的孙权手下已经有了很多的名臣谋士,自己去了可能并不会被重视,自己说话也就举无轻重,毫无意义了。但是当时的刘备就不一样了,刚刚起家的刘备只有关羽、张飞等区区几员大将,所以自己去了也会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所以诸葛亮便选择了刘备。

姜子牙与诸葛亮:同为名相,为何却一成一败?

在选择刘备的那一刻起,其实就已经奠定了诸葛亮失败的结局,毕竟人家曹操乃是一代枭雄,而且汉献帝在其手中,人家向天下发布的号令都是以汉献帝的名义发布。当时的天下之人还是比较认汉朝的皇帝的,而

刘备自立为皇帝称“汉昭烈帝”,这摆明着就是一“反贼”,并不得大多数天下人的人心,所以失败是必然的。

总结:

虽然诸葛亮并没有像姜子牙那样最终辅佐其主完成统一大业,但他的功绩却不会被埋没,诸葛亮的一生用一句话概括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姜子牙的一生可以用“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来概括。所以“莫以成败论英雄”,姜子牙与诸葛亮都是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代名相,只是各为其主罢了。

参考文献:

《史记·周本纪》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三国志·吴书·孙权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