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糧液比茅臺差在哪兒

五糧液比茅臺差在哪兒

作者|Eastland,虎嗅研究總監

頭圖|IC photo

2020年4月27日收盤後,五糧液(000858.SZ)披露《2019年度報告》。報告顯示,2019年營收501億,同比增長25.3%(2018年營收同比增幅為32.5%);淨利潤174億(相當於茅臺的42.2%),淨利潤率34.7%。

財報發佈次日(4月28日),五糧液股價上漲4.75%,收盤價對應市值逼近5400億,相當於茅臺的33.5%。

鑑於茅臺市值已突破1.6萬億,患“恐高症”的投資者有意轉向五糧液,但在這樣做之前,最好研究一下兩家公司市值差異的原因。

產品高端化

2013年,五糧液營收接近茅臺的80%,隨後幾年逐步降到52%,最近兩年有所回升,2019年營收相當於茅臺的58.7%。

五糧液比茅臺差在哪兒

從營收結構看,高價位酒是絕對的“主力”。2019年高價位、中低價位酒銷售收入分別為396.7億和66.3億,高價位酒佔比85.7%,較2018年提高5.7個百分點,2017年只有75.4%。

值得注意的是,五糧液之“高價”與茅臺不可同日而語。53度飛天茅臺出廠價969元/瓶(據傳近期將上調到1199元/瓶),而五糧液對高價酒的定義是——每瓶(500ml)銷售價(含稅)在120元以上(可理解為消費者到手價)。

反觀茅臺,近些年力推系列酒(王子酒、迎賓酒、賴茅等),一方面是豐富產品線,更重要的是防止競爭對手佔據中低價位市場進而覬覦2000元/瓶以上的“奢侈品”市場。但收效甚微,2017年、2018年、2019年酒類銷售收入中,茅臺酒佔比分別為90%、88.9%、88.7%。高價位產品佔比可謂剛性十足。

五糧液比茅臺差在哪兒

五糧液產銷率接近100%,2019年入庫(生產)16.8萬噸、出庫(銷售)16.5萬噸,產銷率98.3%。

五糧液比茅臺差在哪兒

2019年五糧液酒類銷售收入463億,總銷量16.54萬噸,若按每瓶平均0.45公斤計算,年銷3.68億瓶,平均售價126元/瓶(注:500ml白酒,53度、43度重量分別為0.444公斤、0.454公斤)。

五糧液比茅臺差在哪兒

雖然2018年五糧液的高價位酒銷售收入佔酒類收入的80%,但扣除稅費五糧液每瓶酒出廠均價僅為89元。2019年,這個數值一下躥升至126元,漲幅高達42%。五糧液產品高端化進程驟然加速,非常值得關注。

淨利潤穩步提高

2019年出廠價均價同比提高42%,淨利潤提高30%,值得投資者欣慰。但淨利潤增速比出廠價增速落後12個百分點,錢去哪兒了?

首先,高端產品對應著“高端成本”,2019年酒類業務毛利潤僅比2018年提升2.3個百分點。2019年毛利潤370億,同比增長26%。

五糧液比茅臺差在哪兒

2019年飛天茅臺、五糧液高價位產品毛利潤率分別為94%、85%。假如以“毛利潤率高於90%”為門檻,五糧液與“奢侈品”只差5個百分點。

五糧液比茅臺差在哪兒

除了酒類業務,五糧液還從事塑料製品、印刷、玻瓶等業務,主要滿足產品包裝需求。

2018年,五糧液非酒業務營收22.5億,佔總營收的5.6%。

2019年,非酒業務營收膨脹至38.2億。別看它只佔總營收的7.6%,卻花掉27.5%的營收成本,毛利潤率僅7.9%。

五糧液比茅臺差在哪兒

2019年,五糧液高價位酒毛利潤率84.6%,被中低價位產品“拖累”後,酒類業務毛利潤率79.9%(行業排名第五);再被非酒業務拖累一次,總體毛利潤率74.5%。2019年茅臺總體毛利潤率達91.3%。嚴格來講,毛利潤率差距超過15個百分點的兩家公司不算同類公司。

五糧液2019年毛利潤率增長26%,淨利潤增長30%,說明費用率降低了。

下圖藍色折線代表毛利潤率,彩色堆疊柱代表銷售費用率、管理費用率。當藍色淹沒彩色,企業才會有經營利潤。有些互聯網公司毛利潤率在80%左右,但費用率動輒超過100%,僅市場費用率就有可能超過80%。

五糧液原本利潤率就不低,近五年來毛利潤率穩中有升、費用率穩中有降,一升一降淨利潤率從2015年的29.6%提高到2019年的34.7%,不過還是比茅臺低13.5個百分點(2019年茅臺淨利潤率48.2%)。

五糧液比茅臺差在哪兒

五糧液要獲得與茅臺相似的地位,關鍵是要樹立“兩個神話”:一是越陳越香;二是離開酒廠的“一畝三分地”就釀不出好喝的五糧液。

“越陳越香”神話

茅臺酒釀造工藝複雜,包括八次發酵、九次蒸煮、七次取酒,一年只能釀一個批次(端午制曲、重陽下沙),還要經過3~5年窖藏才能獲得良好口感。茅臺酒廠現行標準是窖藏五年以上的基酒才能用於勾兌成品,這就是所謂的“不賣新酒”。

由於國人普遍樹立了“茅臺越陳越香”的“信仰”,茅臺酒的價格也是越陳越貴。有媒體把茅臺與十幾個品牌的白酒放在一起,用“產銷率”“基酒週轉天數”“庫存商品週轉天數”等條條框框來統一衡量,實在是貽笑大方。

比如產銷率。沒有企業希望產品積壓,都會爭取把產品儘快賣出去,以便回籠資金開始新一輪生產。“銷量/產量”這個比值(產銷率)說明產品受市場歡迎的程度,產銷率100%是所有企業夢寐以求的目標。例如五糧液,2019年產銷率為98.3%,非常優秀。

茅臺出廠成品由庫存基酒勾兌而成,所以產銷率的分母是本年度基酒產量、分子是存放時間大於五年的基酒。

比如2019年生產的7.5萬噸基酒全部進入倉庫,出廠6.5萬噸產品消耗等量五年以上基酒,而2014年茅臺基酒產量僅為5.9萬噸。也就是說,2019年茅臺酒廠不僅把2014年釀造的基酒用光,還動了6000噸“老本”,按通常算法得出的產銷率僅有86.2%。對茅臺來講,產銷率不是越高越好,與其它白酒相比更是毫無意義。

五糧液比茅臺差在哪兒

再看半成品(基酒)週轉天數,這個指標遠不如基酒期末庫存與本期消耗之間的關係值得關注。2019年末,茅臺庫存基酒24.2萬噸,相當於2019年銷售量的374%。2014年這個比例高達849%,2016年開始維持在接近400%的水平。通俗說就是,茅臺不釀酒,只勾兌現存基酒,夠賣4年。

五糧液比茅臺差在哪兒

茅臺或許是世界上唯一不擔心庫存的廠商。2019年末庫存基酒約可勾兌5.4億瓶500ml成品,其中三分之二、約3.6億瓶是茅臺酒。按現行出廠價,3.6億瓶茅臺能賣3500億;按2500元一瓶的市場價,能賣9000億。渠道商、黃牛將從中賺5500億!

越陳越香神話使茅臺成為投資品,具備保持、增值潛力,滴酒不沾者對茅臺也趨之若鶩。對“五糧液是否越陳越香”則眾說紛紜。有人說“放三五年更好喝”,“十年之內品質相對於剛買時提升了”,也有“不可知因素可能使品質下降”這類說法。

如果能把“核心經典”越陳越香的“信仰”樹立起來,把“52°第八代經典”打造成“53°飛天茅臺”那樣的“硬通貨”,五糧液的業績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間。

“原產地神話”

如果說“越陳越香”這個“神話”是使茅臺成為收藏品、投資品。“茅臺酒與產地特殊地理、氣侯環境及微生物菌種群密不可分”,“只有在遵義茅臺鎮赤水河的一段河谷,就地取水、就地挖坑、就地制曲才能釀出正宗的茅臺”,這個“神話”成為茅臺酒廠又寬又深的護城河。

據說當年在周總理過問下,由方毅副總理牽頭組織“國家科技攻關”開展“茅臺酒易地生產試驗”,經數年考察選定試驗地址(遵義北郊十字鋪)後,茅臺原廠長鄭光先親率40名骨幹“二次創業”,一干就是十年,最終專家鑑定的結論是“和茅臺酒有差距”。

對這段廣為流傳的“佳話”,許多人深信不疑。配方和工藝別人可以學習借鑑甚至超越,但全世界只有我屁股下一畝三分地能出產最好喝的白酒,友商只能望洋興嘆。

五糧液在財報中自稱有“六大優勢”,最“霸道”的三條是:“獨有的自然生態”,“600年古窖微生物群”,“‘十里酒城’上空獨有微生物圈”。明眼人可以看出五糧液這是想以獨有優勢鞏固、提高品牌“含金量”,讓友商“搬不走”、難複製。

前些年,五糧液以多品牌策略在全國遍地開花,憑產銷量成為一線白酒,2004年銷售收入達138億(茅臺收入僅30億),“合力”取勝成為商學院熱衷講授的案例。

五糧液的品牌戰略就是推出“中、高、超、禮”四個龐大的品牌群落。2003年麾下100多個子品牌有超過300種規格,售價從幾元到數百元,外購基酒勾兌、包裝的產品佔不小的比例,嚴重透支五糧液的整體品牌形象。

多子未必多福,五糧液是最早把產品賣到1000元以上的白酒品牌。如今標價1399元的第八代經典(52°,500ml),在電商平臺“券後”只賣1089元。#標價1499元的53°飛天茅臺買到就是中獎#

2019年茅臺銷售量為6.5萬噸,其中茅臺、系列酒分別為3.5萬噸、3萬噸。五糧液銷售量達16.5萬噸,比茅臺多出10萬噸,但營收比茅臺少353億,淨利潤只有茅臺的42%。

五糧液比茅臺差在哪兒

想讓消費者相信正宗五糧液只出在宜賓“十里酒城的600年古窖”,已非易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