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敢打賭,關於特斯拉的文章,你一定沒少讀過。早些年的跑車發射到太空、命懸一線的產能危機、自動駕駛的致死事件,到近期的Musk天價年薪、股價暴漲至900美金、Model 3降價至30w內、老闆自己跳出來喊「股價太高」……這家帶有魔幻色彩的公司,和它那位硅谷鋼鐵俠的老闆,似乎永遠不缺關注,也不缺爭議。
但,吃瓜群眾們看看熱鬧就罷了,我們做投資的,要穿過層層迷霧直達本質。
特斯拉的股票值不值得梭哈?
當拋出這個問題時,阻礙你出手的,才是核心所在。
我猜,你或許有以下顧慮:
1. 特斯拉的股價總是大起大落,會不會風險太高?
2. 過去覺得新能源比燃油車省錢,現在看油價也可以很便宜,電動車會不會式微?
3. 傳統車企都要造電動車,ABB這些大廠帶著龐大的資金和資源入局,特斯拉會不會被幹掉?
4. 就算傳統車企不給力,蔚來、小鵬、理想這些新興品牌也不甘示弱,特斯拉在華業務會不會面臨巨大競爭而增長乏力?
5. Musk總愛高舉高打,特斯拉幾度面臨現金流危機,會不會有一天突然破產?
6. Model 3便宜歸便宜,但內飾實在寒磣,做工也十分不堪,真的會有那麼多人買嗎?
我要告訴你的是,這些問題看似很重要,其實都是表象。
投資最重要的,是尋找到模糊的確定,而非確定的模糊。
這篇文章將試圖帶你穿過這些表象,解決背後的底層思考,即找到關於特斯拉的「確定性」,然後以上所有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利益相關,356美元買入特斯拉並持有至今。預計還將持有10年。
開始。
第一個確定性:燃油車的黃昏
燃油車和電動車的爭論已經存在許多年了。
正方觀點主要有兩個:
1. 電費雖然便宜,但電池貴啊,攤薄算下來,電動車未必便宜。況且很多時候充電用的是商業電,加上現在石油看起來也沒那麼貴了,「電動車更省錢」可能是偽命題。
2. 就算電動車真的更省錢,但,燃油車開起來爽啊,你聽這引擎的轟鳴聲,這加速時的咆哮,這是男人的浪漫,電動車取代不了的。
先說第1點。講個故事。
1979年,時任美國總統吉米·卡特為了表示政府支持清潔能源的決心,在白宮房頂安裝了32塊太陽能板。當時,太陽能板1瓦特能量成本是70多美元,非常貴。兩年後,里根總統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拆掉這批太陽能板。
今天太陽能板的價格是多少?1瓦特30多美分,相比當年的成本下降了超過99%。
太陽能板的價格曲線被稱作swanson's law,有點類似摩爾定律:隨著太陽能鋪設總量的增加,其價格平均3~4年會下降一半。
這個數據或許沒那麼精確,但這不重要,重要的是趨勢:太陽能發電現在已經很便宜了,未來還會越來越便宜。
另一方面,電池存儲技術也遵循類似的規律:大約每隔10年,電池存儲能量密度會翻一番。
特斯拉並不是第一個提出做電動車的人。在此之前,無數汽車專家都提出過這個方案,但最終都未能成型,根本原因在於,當年的電池成本太高了。電池儲能密度也太有限了。造一臺能開的車,為了達到基線的續航,一大半的錢都得花在電池上,導致這輛車代價高昂。
而過去15年間,Musk和Tesla,猶如單槍匹馬衝向巨龍的詹姆·蘭尼斯特,將歷史的車輪生生往前推進了一步。
到今天,電池的成本,電能的成本,以及儲能的密度,都迎來了全面超越燃油車的臨界點。
石器時代的終結,不是因為地球上沒有石頭了。
燃油時代的終結,也絕不是因為我們開採不出油了。
短期來看,原油降價意味著兩者仍有爭鋒和斡旋空間,畢竟油的背後有龐大複雜的利益關係。
但長期看,電能效率>燃油效率是不可撼動的物理規律(內燃機經過200多年的發展已經接近極限)。
再過一個10年,當兩者的整體效率拉開足夠大的身位時,smart money一定會在合適的時機選擇倒戈,原油的黃昏與新能源的崛起是我們這代人註定會見證的歷史。
而這個歷史,或許會比你我想象的還要早到來。畢竟,油價跌最慘的時候,代表新勢力的Tesla股價卻屢創新高。
或許,這就是新時代的晨鐘。
再說第2點。
所謂引擎轟鳴,所謂男人的浪漫,不過是一代人被引導的文化觀念罷了。你覺得澎湃的聲浪代表陽剛,我覺得安靜的加速更顯尊貴,今天爭論這個沒有意義,重要的是,下一代人會選擇誰?
高跟鞋和緊身褲曾象徵男人的尊貴,手動擋汽車也曾是「操縱感」的代名詞。
可我自打出了駕校,就沒再開過手動擋的汽車。也從沒穿過高跟鞋。
擁抱未來最大的阻礙,不是無知,而是傲慢。
第二個確定性:領先,持續領先
特斯拉有兩組競爭對手,傳統車企和新興電動車企。
先說傳統車企。特斯拉的批評者總愛老生常談:一旦奧迪、寶馬這樣的老牌巨頭髮力,憑藉強大的資金實力和成熟的供應鏈體系,後來居上甚至幹掉特斯拉不是什麼難事。
然而現實是什麼呢?老牌車企叫囂了許多年,到今天依然一個能打的都沒有。
數據說話:
你沒看錯,2019年全美新能源車銷量排行榜中,第一名的Model 3,銷量超過了2~10名的總和。
這背後是一個經典的認知誤區。傳統車企過於花無數心血積累的造車能力,既是優勢也是包袱。BBA一臺70w的高端轎車,生產成本可能只有30w不到,巨大的毛利率讓他們面對賠錢賺吆喝的新能源車市場時選擇一笑而過。
但當特斯拉的銷量以驚人速度成長,甚至Model 3單一車型銷量超過寶馬3系、奔馳C、奧迪A4三者總和時,後知後覺的傳統車企想要追趕,卻發現在電動車最核心的三電技術上,自己根本不具備優勢,而自己所擅長的內燃機技術,養了大批的工程師,卻根本沒有施展空間。讓他們調整人員架構,放棄現金牛的業務,把重心放在電動車上,無異於自戕,但不轉型,新領域的技術差距只會越來越大,到最後形成砸錢也追不上的護城河。
這個技術的差距有多大?Model S誕生之後的至少5年時間裡,沒有任何一款車的續航水平能和特斯拉初代機打成平手。
而更可怕的是,這個班裡絕對意義上的尖子生,不光現在底子比你好,他還比你聰明比你努力:
universum報告顯示,全美最頂尖高校工程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意向中,dream offer排名第一位是SpaceX,第2位是Tesla。福特、通用、寶馬分別排名16、19、20。
人才,永遠是企業最核心的優質資產。
就像20年前最優秀的大學畢業生會選擇保潔、聯合利華,10年前會選擇騰訊、阿里巴巴,今天的工程製造領域,感知到潮水的年輕人正在賭上自己的人生,為Musk和Tesla的恢弘圖景增添籌碼。
而未來,是由他們締造的。
再說新興的電動車企,以國內蔚來、小鵬為代表,似乎在品控、工藝上相對特斯拉尚有優勢。可這些優勢隨著特斯拉國產化工廠的建立,也都會逐漸抹平。
最新的發佈會上,小鵬推出了各項參數上和Model頗有一戰實力的P7,這可算是國產新能源車的一大步了。
但,作為尖子生的特斯拉,依然領先好幾個身位。
我查閱了多份頭部券商的研報,對特斯拉的成本做了一個相對中性的估算:美版Model 3成本在23w左右,當前國產化率約35%的中國版Model 3成本21w左右。
而Model 3今天的售價是30w左右,也就是還有巨大的降價空間…
這還沒完,預計到2020年底,Model 3的國產化率將達到100%,屆時Model 3的成本將低至不可描述…
如果Musk真的不留情面,卯起來打價格戰,那恐怕要有一眾國內廠商自掛東南枝。
好在這個情況並不會真的發生,畢竟在新能源車整體存量極其有限的當下,互相留有餘地、共同把蛋糕做大,才是第一位。
第三個確定性:大而不倒
關於特斯拉的現金流危機也是批評者們喊了許多年的聲音。這並非空穴來風,08年金融危機時,特斯拉賬上一度只有900w美金,險些斷糧,之後是靠隔壁SpaceX的資金拆借勉強過冬。
到17年,雄心勃勃、花費數十億美元打造的Dreadnought全自動化工廠幾乎不能運作,陷入產能地獄的特斯拉,股價面臨暴跌。18年愚人節當天,Musk甚至在推特上自嘲破產:
在我看來,08年那次是實打實的命懸一線,17~18年則不過是產能爬坡期間必經的陣痛罷了。
其一,17年Model 3已經造出來了,預定量也顯示了強大的市場購買預期。
Musk過於激進的選擇直接上全自動化工廠,這是個一次性投入大、長期看邊際成本低的賭注,相當於把產能爬坡的早期壓力疊加了一層不確定性。
但,Model 3不存在造不造的出來的問題,只存在何時造出來、何時量產的問題。我都領先對手好幾個身位了,慌什麼,早出來早賣,晚出來晚賣。需求就在那。
其二,我們說壞的情況,Musk沒玩兒好,特斯拉現金流再度告急呢?
以硅谷鋼鐵俠的聲望和特斯拉如日中天的品牌魔力,我相信在任何處境下,Musk都能靠刷臉籌到數十億美金。畢竟這個男人實在太有魅力了,想塞錢給他的人太多了。
其三,我們說最最極端的情況,Musk神奇般的全玩砸了,那麼這家公司就沒人要了麼?
不會的。其實早在2013年,蘋果就試圖以高價收購特斯拉。Google CEO Larry Page也曾與Musk達成口頭協議,如有需要,Google也會出手。
新能源車是要掀起能源革命大旗的正面戰役,未來在這個領域的勝出者中或許會誕生全新的世界首富。Tesla這個金礦如果真的出現危機,今日王座上的互聯網巨頭,乃至傳統車企的霸主,誰會不眼饞呢?
時至今日,特斯拉已經算得上too big to fail。
反觀國內造車勢力,自去年補貼降低以來,新能源車銷量持續走低,比亞迪降薪,眾泰欠薪,海馬汽車賣房,青年汽車破產。靠補貼薅社會主義羊毛的投機份子會淡出舞臺,踏踏實實做業務的企業也將在強大對手的面前勒緊腰帶,修煉內功。
至於蔚來理想小鵬威馬一批年輕的優等生,面對來勢洶洶的Model 3,和未來更具殺傷力的Model Y,短期的陣痛在所難免,但熬過去,前途依然是光明的。
如前面所言,當前的市場還處在共同做大蛋糕的階段。特斯拉入華以前,國內一眾新能源車企交付量都十分有限,除了蔚來、威馬、小鵬上萬,其餘都是幾千臺的水平。缺乏統一標準的定製研發,加上低量的採購,導致上游供應商喝不到湯,規模上不去,品質就上不去,成本也降不下來。
而特斯拉超級工廠的建立,50w年產量的目標,將極大的催熟上游產業鏈,幫助三電核心供應商在內的眾多中國企業高速成長。
而全產業鏈的成熟,受益者便是在競爭中存活下來的國產造車勢力了。
回想蘋果入華前,中國手機市場的千機大戰。直到 iPhone的橫空出世,感知到潮水的上游供應商企業紛紛加入蘋果產業鏈,階級做大做強,自身也有了更好的品質和更高的性價比。在競爭中生存下來的國產手機勢力,也藉著前人的勢能,踩在供應商肩膀上不斷髮展,有了華為、小米、OV的崛起。
當我們把視角拔高,這場新能源車的戰爭背後,還有更強大的推手——國家意志。
在汽車製造這一廣闊消費市場上,中國長期秉持「技術換市場」的指導思想,然而一代人的努力過後,我們遺憾的發現,「市場」是交給外資車企了,「技術」的換回效果卻並不理想:本土汽車的零部件製造水平上去了,但燃油車最核心的三大件(發動機、變速箱、底盤),中資企業依然相去甚遠。
而到了新能源汽車時代,核心三大件變成了三電(電池、電機、電控),中國的電子製造技術和汽車德國日本這些汽車強國並沒有很大差距,給我們提供了難得的彎道超車機會。
無論是早先的鉅額補貼扶持行業,還是近些年的減少補貼淘汰落後&投機企業,都是為了中國衝入汽車強國之列必要的鋪陳。
既要保護自家孩子,又要提供競爭土壤,家長可謂操碎了心。好在這些年以寧德時代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鏈已經具備了和全球第一梯隊掰手腕的實力,剩下的只有一件事了:把全校第一的學霸拉來,和咱班裡的尖子生坐同桌。
政策給了,資金給了,榜樣也給了,下一個十年,一眾國產電動車企究竟誰能在世界舞臺上稱雄,讓我們拭目以待。
One more thing:投資機會在哪?
讓我們回到文章最初的問題,看看是不是所有顧慮都迎刃而解。
1. 特斯拉的股價總是大起大落,會不會風險太高?
價格圍繞價值波動是二級市場的常態,放大這種波動的主要原因有兩個:其一,特斯拉早些年的確面臨過嚴重的現金流危機,但今天來看這種危機已經不復存在;其二,Musk本人做事喜歡高舉高打,給輿論製造過高的預期,如果每次公開發言保守些,那麼股價或許能走的更穩。但最關鍵的是,企業的價值一直在成長,如果你相信十年後會贏得一個大的底池,何必在意一時三刻的價格起伏?
2. 過去覺得新能源比燃油車省錢,現在看油價也可以很便宜,電動車會不會式微?
短期仍有迴旋餘地,長期一定新能源勝出。Again,石器時代的終結,不是因為地球上沒有石頭了。
3. 傳統車企都要造電動車,ABB這些大廠帶著龐大的資金和資源入局,特斯拉會不會被幹掉?
不如問,傳統車企從今天開始發力,5年後造出的車能否追上今天的Model 3?
4. 就算傳統車企不給力,蔚來、小鵬、理想這些新興品牌也不甘示弱,特斯拉在華業務會不會面臨巨大競爭而增長乏力?
真正面臨競爭壓力的不是特斯拉,而是國內的新興品牌。被人貼臉輸出沒關係,只要不退出遊戲,一定有追上去的一天。
5. Musk總愛高舉高打,特斯拉幾度面臨現金流危機,會不會有一天突然破產?
擔心Musk破產的人,我強烈建議你先掙一個小目標再說。
6. Model 3便宜歸便宜,但內飾實在寒磣,做工也十分不堪,真的會有那麼多人買嗎?
抓大放小,不拘泥於細節,這才是特斯拉注重創新+高效率的最好體現。早期適當犧牲品質換時間是無比正確的決定,後面國產化率上去後,做工問題毫無疑問會改善。
也許你會還有其他類似的問題,但我相信此刻的你已經有能力自己找到答案。
如果你認同以上思考,並且像我一樣願意以10年為週期下一場大的賭注,那麼未來每一次的股價回調,或許都是不錯的上車機會。
如果你沒能想通透,或是隻追求短期的收益,那波動巨大的特斯拉就不適合你。
One more thing,除了特斯拉,有沒有別的機會?
有的。這裡提供一個思路。
之前文章寫道,移動互聯網時代,可以買Arm;AI時代,可以買英偉達。
那麼新能源車時代的英偉達在哪裡?
答案就在特斯拉國產化率的進程中。
今天是35%,未來是100%。找一找即將在國產化進程中上位的供應商,機會就在其中。
未來10年,圍繞特斯拉和一眾新能源車的產業鏈環節中,將會誕生不少結構性的機會。
怕錯過?關注我,後面慢慢聊。
最後貼張圖,這是Musk在2006年寫的特斯拉商業規劃中的一段文字:
14年過去了,Musk寫下的商業規劃,雖經坎坷,卻逐一變為現實。
向偉大的創業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