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拍視頻壓線違停,拉著警察談發家史,網紅靠違法出名並非個案

玩具變成豪車大G,再配上墨鏡美女,在某視頻平臺上,這則盡顯“豪橫”之氣的視頻關注度頗高。但這番操作既“違反禁止標線指示”,又涉嫌兩次違規停車,很快就收到警方的罰單。

但罰款加扣分並沒有讓這位“網紅”清醒,相反她還“很興奮”“笑嘻嘻”,對著警察大談直播帶貨和發展下線的發家史。

為拍視頻壓線違停,拉著警察談發家史,網紅靠違法出名並非個案

資料圖(圖文無關)新華社記者 胡晨歡 攝

有譁眾取寵之心,無敬畏法律之意,這位“網紅”令人嗤之以鼻。但很遺憾,這並非個案。伴隨直播、短視頻平臺的興起,越來越多人走上“網紅”之路,越界行為也與日俱增。就拿交通領域來說,不乏有百萬粉絲的主播,涉及改裝、無證駕駛、飆車競速等違法活動,有的甚至造成了人員傷亡。讓人啼笑皆非的是,這些人的違法行為往往被其拍攝的視頻記錄下來,警察一查一個準。交通安全關乎公共利益,我們強烈支持交警部門重拳出擊。

審慎思之,這種現象的出現不是一句“法律意識淡薄”就能解釋,其實有著更深層的原因。心理學中有個“尖叫效應”:在滿是人群的街道中,如果有人突然歇斯底里地尖叫,往往能快速吸引人們的注意力。近年來,網紅經濟蓬勃發展,“審醜大戲”愈演愈烈,後來者想博出位,往往會選擇更誇張的言行,甚至不惜打法律擦邊球或乾脆當眾玩火。與爆紅獲得的收益相比,那些輕微違法所獲得的處罰難以形成痛感,甚至處罰本身有時都被捆綁成了炒作的一部分,示範效應極其惡劣。如此扭曲的盈利模式,將一批“網紅”變成了“臭紅”。

為拍視頻壓線違停,拉著警察談發家史,網紅靠違法出名並非個案

對放飛自我的“網紅”不能再聽之任之。2018年起,國家建立了網絡主播黑名單制度。但必須看到,我們對於“網紅”的前期管理依然薄弱,被封殺的主播往往是在引發巨大的輿論聲討後才被逐出行業,而在守法與上黑名單之間仍存在灰色地帶。一名“網紅”,粉絲量動輒幾十萬、幾百萬,其影響力不亞於公眾人物,我們對其的行為要求不能僅是“不違法”或者“不嚴重違法”這麼低。從相關部門到視頻平臺,還是要拿出更詳實的標準和方案來,讓那些投機者徹底打消出臭名的念頭。總之,網絡世界雖然虛擬,治理舉措不能虛無,該出手時必須出手。

來源:長安觀察

撰文:鮑南

流程編輯:TF01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