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不被愛更可怕的,是認為不配得到愛

昨天和美琪見面時,得知她分手了。

美琪的男友堪稱完美先生,不僅顏值給力,對她也是無微不至,除了陪她加班,早起給她準備早點外,就連週末的行程安排也從來不用美琪操心。

本該走進婚姻殿堂的這對情侶,卻最終選擇相忘於江湖,不免覺得可惜。

問及原因時,美琪低聲說道:“可能像我這種人本身就不配得到愛,他對我越好,我越覺得不安……”

她沒說完的話,我大概也明白了。

無非就是不相信對方的愛意,所以忍不住的去試探。胡鬧也好,假意分手也好,就是想證明自己在對方心裡是重要的,最後卻用懷疑和試探把這段感情折騰的傷痕累累。

在惋惜之餘,更為美琪感到難過:這麼好的女孩子,偏偏覺得自己不配得到愛,即使無數個人告訴她真的很優秀,她也只是恐懼的搖搖頭。

一邊在痛苦的深淵中仰望幸福,一邊又在“我不配”的潛意識中畫地為牢。


比不被愛更可怕的,是認為不配得到愛


01

【有一種匱乏叫做“不配得感”】



曾經看過一部電影叫做《壁花少年》,女主角莎姆是一個美麗開朗的女孩。

但是她的戀愛觀中,永遠把自己當做促銷打折的商品,與不把她當回事的人上床,與高年級生廝混喝到爛醉如泥,卻拒絕真心追求她的查理。

查理感到百思不解,就跑去問語文老師:“為什麼好的人總是遇上錯的人?”

語文老師告訴他:“因為我們只接受那些認為自己配得上的愛。

因為認定自己不配得到好的愛情,所以莎姆只能選擇在低層次的男生身上糟蹋自己的情感,卻反覆推開真心為她好的查理。

在我們身邊,也有很多優秀漂亮的女孩子,有著深深的自卑感,既不相信長久的被愛,也懷疑所有的幸福都是浮光掠影。

在“自己明明不夠好,他為什麼喜歡我”的思維怪圈中,試圖製造一些小事端來試探對方的愛意和包容度,比如:時不時的無理取鬧,三天兩頭的質問對方愛不愛了,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用分手來要挾對方。

想通過伴侶的反應來打消自己的疑慮和不安,確定自己存在被愛的價值。

可這世上本就沒有平白無故的輸出,對方所有的容忍和包含,透支的都是未來的耐心。

蔡永康在《情商課》中說:所有愛情中的無理取鬧,都是對安全感無休止的索要。可是愛人的心,不是你用來試刀的橡皮。

試圖通過不停地製造事端,來測試對方的底線和愛意,只會讓關係岌岌可危甚至分崩離析。

也許有天你在這份試探中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安全感,但對方也已經做好了離開的打算。這段感情的結束,只能再次加深自己“果然不配被愛”的判斷。

在這種低自我價值的掌控中,一遍遍重複著遺憾和落寞。



比不被愛更可怕的,是認為不配得到愛


02

【沒有任何事物,可以牽絆你的幸福】



《奇遇人生》的一期節目中,阿雅問春夏,有沒有設想過自己的婚禮會是什麼樣?

春夏說:我從來沒有想過要結婚。

看著阿雅吃驚的樣子,春夏解釋說:“我們家所有的女性都離過婚,我無法從家裡任何女性身上,看到婚姻幸福的影子。”

作為最年輕的金像獎影后,有著外人羨慕的榮譽和地位,卻受家庭文化的影響不敢直視婚姻。

而據調查顯示:這種低自我價值的不配得感,往往和原生家庭有著很大的關係。

如果小時候沒有得到過很多很多愛,長大後也會隱隱覺得自己就不配得到愛。

所以電影中的莎姆,因為童年的遭遇,讓她在情竇初開的年紀就斷定自己不配得到愛;現實中的青年演員春夏,也因親眼見證了家族女性的婚姻,認定婚姻是一場災難;而大多數的人在成長中缺乏安全感,便企圖從愛情中得到補償。

誠然,年少時期的不被認可和忽略造成的自卑和匱乏,容易讓我們在感情中手足無措,但是再糟糕的原生家庭都不應該成為影響我們一生的理由。

看過這麼一句話:“人的一生有三次出生:第一次是精子與卵子的結合,創造了一個生命;第二次是母親把我們生下來,進入一個已經存在的家庭系統,而第三次,就是我們成為自己的決定者。”

在生命的最初期,原生家庭曾提供給我們養分,也可能造成過傷害,但都不足以決定我們的一生,對於個體而言,主觀能動性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說人生是一副濃墨重彩的油畫,那麼原生家庭也只是素色的油布,最終的色彩還是靠自己去描繪。

就如塞內加所說的:“

靈魂的力量比任何命運都強大,憑藉自己的力量,他既能造福於生活,也能給生活帶來不幸。

當盲目的為自己貼上“不配被愛”的標籤,無論遇到再好的愛情,都只會讓自己感到辛苦、無助和惶恐。



03

【接納自己,是對生命最大的溫柔】



伊能靜曾在一次演講中,談到自己的原生家庭和過去。

她是家裡的老七,因為母親沒有生下兒子,導致父親很早就離開了她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母親無數次惡狠狠的對她說過,如果沒有她,自己過得會比現在好很多。

惶恐和焦慮,伴隨著伊能靜從童年到成人,很長時間她都覺得自己不該存在於這個世界,直到經歷了和庾澄慶失敗的婚姻,她才發現,

改變不了的過去,只能去接納它的存在。

在和現任老公婚姻的採訪中,她說:“明明很害怕的事情,卻還是選擇面對,這才叫勇敢。”

很多時候,我們對美好事物產生的不配得感,便來自於內心的認知。

與其內疚和自卑,倒不如先學會接納自己,無論是糟糕的過去,還是自己的不完美。

只有選擇直面真相,所有的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當正視自己的內心時,才會獲得坦然的力量,並運用這種力量為自己找回自信。

哈利法克在《雜感錄》中寫道:“一個懂得恰如其分地熱愛自己的人,一定能恰如其分的做好其他一切事情。”

這世上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環環相扣的,只有先愛上自己,才能更好的愛上別人,也才能獲得穩定持續有溫度的愛。

想通這一點後,怎麼再捨得為自己貼上“不配被愛”的標籤?

我們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在找尋安全感,想通過外界的反饋來證明自己的價值,但是安全感從來不會依附在外界事物上,而是來源於內心篤定的配得感。


比不被愛更可怕的,是認為不配得到愛


04

【提高配得感,你可以這樣做】


著名心理治療師薩提亞女士在《新家庭如何塑造人》這本書中說,所有人的配得感都是可以提高的,不管他現在是什麼年齡或處於什麼樣的境地。

小麥傾訴的心理諮詢師也遇到不少此類諮詢,面對此類諮詢,他們往往建議來訪者做以下這些事,來治癒自己:

第一,治癒童年。完成一些小時候想做卻沒敢做的事情,表達小時候想說卻不敢說的話,培養自己的勇氣和自信。以治癒童年的方式來治癒自己的不配得感,在回溯中去嘗試完善這些缺失和遺憾,情緒深處的心理鬱結才會得到疏通並好轉。

第二,提升自我價值。每天抽出幾分鐘時間,找出自己的優點和進步並記下來,與昨日的筆記進行對比,你會發現自己每天都在有好的改變,而每天都在進步的人又怎會不配被愛?

第三,告訴自己:我值得。對於讓自己膽怯懷疑的事物,不斷用肯定的語氣告訴自己。只有相信自己值得的時候,內在才會充滿力量,靈魂才變得優雅而富足。

這類小事看似微不足道,但只要不斷堅持和自我暗示,效果是驚人的。



比不被愛更可怕的,是認為不配得到愛

比不被愛更可怕的,是認為不配得到愛

《卡薩布蘭卡》中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臺詞:

世界上那麼多城市,城市裡有那麼多酒館,我卻偏偏走進這一間。

同樣,那人在絕代風華的千萬張面孔中,卻偏偏愛上你。除了妙不可言的緣分外,更是因為你的與眾不同和獨特魅力。

既然如此,就請相信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也相信自己值得接受更好的愛。

遇到合心意且閤眼緣的人本就不容易,相愛的時候還請好好珍惜。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 關注公眾號,給你更多驚喜!

小麥傾訴(微信公眾號ID:xiaomaiqingsu)。小麥傾訴,讓愛迴歸幸福!專業的情感傾訴與諮詢平臺,致力於幫助萬千人士走出心靈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