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心動念,性格也能夠改變——心理學家阿德勒的人生革命

接觸到心理學家阿德勒是因為這本《接受不完美的勇氣》。不是晦澀的心理學理論,這本書通過與實際生活相關的主題,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對阿德勒的部分經典理論進行梳理和解釋,顛覆對自我和人生的認知,帶給你突破的勇氣。


一、

人生取決於思考方式。


有一扇矮門,你可以挺直身子費力地走過去,也可以彎個腰輕鬆走過,你會怎麼做?你一定想也不想“當然彎腰過去啊!”


起心動念,性格也能夠改變——心理學家阿德勒的人生革命

如果我們在人生中遇到這樣的矮門呢?用第一種方法過去勢必會撞到頭,讓你覺得人生辛苦痛苦,而用第二種方法,你就不用受這樣的皮肉之苦了。只是大多數人只會怪罪“門太低”,而不反省自己沒有彎身。


你選擇的生活方式決定了你的人生感受。當下的人生也不是取決於所謂的“過去”和“命運”,而是我們自己的思考方式。


二、

近幾年“原生家庭”是一個高頻詞。每當我們追溯現實窘境的源頭或者發現並承認自己的某個問題時,往往就會去原生家庭找解釋。不過在阿德勒看來,遺傳和成長環境只是單純的“材料”,只能產生有限的一定影響,因為只有我們自己才能決定如何使用這些材料,打造出我們想要的人生。過多地怪罪原生家庭,本質上是推卸責任的藉口。這些過往的原因即使能作為“解釋”,也無法成為“解決之道”。我們每個人都有改變自己的力量啊!


起心動念,性格也能夠改變——心理學家阿德勒的人生革命

這就是阿德勒的“目的論”。他認為遺傳和教養方式等“原因”,無法限制一個人的行動,人可以朝向自己決定好的“目的”而行動,可以隨時按照自己的意思改變自己。


比如社會上有些人對單親家庭出身的孩子存在偏見,認為父母的婚姻和關係以及某一方雙親在成長中的缺失會影響孩子發展健全健康的人格。但是我們都知道家庭環境從來不是決定因素,單親家庭的孩子到底是跟父母一樣對家庭失望,還是會在成人後努力創造自己的美滿家庭彌補童年遺憾,都取決於孩子自己的態度和選擇。


在聖經中,上帝創造的亞當夏娃,為他們提供無憂的生活,也細囑對他們的所有要求。但造物主還是賦予了他們自由意志,讓他們有權做自己的決定,給他們機會做“聽從上帝要求”和“被蛇慫恿吃禁果”的選擇。


與其被“原生家庭”這樣的概念困住,不如豁然放開這些追究,向前看。我們只要按照自己的意思改變邁向未來的“目的”,重新決定如何行動就行了。


三、

為什麼明明我們有改變的選擇,卻依然停留糾結在原地呢?


因為其實不是“不想做”,只是自己決定“不要做”。其實不是“無法改變”,而是自己決定“不改變”。


我們通常認為,“刺激——反應”是一套思考模式,卻沒有意識到在刺激與反應之間還有一個被稱為“認知”的主觀意識,判斷我們對刺激的感知,決定我們對反應的選擇。認知是因人而異的,是由我們的思考、行動和情感決定的。


起心動念,性格也能夠改變——心理學家阿德勒的人生革命

舉個例子。工作中收到領導的斥責,你是認為領導無理訓斥,於是按照自己的意願選擇生氣和消極怠工呢?還是把這個負面反饋視做工作中的挑戰,想要解決以提高自己的職場技能呢?


主觀意識是完全可以由我們自己選擇和決定的,關鍵在於你是否願意以某種心態去接納某種現實。所以我們可以藉由改變“認知”改變自己的反應。


四、

在主觀意識中,我們有太多可以自我掌控的東西,比如性格。


其實我們的性格並不是無法改變的天生屬性。它是個性是人格,是生活癖好是慣有的行為模式。阿德勒稱之為“生活型態”


生活型態是有三種價值觀組成的:

① 自我概念:我是誰

② 世界觀:世人是怎樣的

③ 自我理想:我必須是誰


要改變生活型態就需要改變這三種價值觀。如果一個人①是一個對世界沒有興趣的人,②也覺得大家都不喜歡像他這樣無趣的人,③於是決定繼續縮在自己封閉的世界裡,久而久之就會形成陰鬱的性格。如果想要改變自己的狀態,他就需要從想法和價值觀上進行轉變,①培養自己對外界的興趣和關心,②相信世界會回應以同樣的善意和關懷,③於是更加積極地與大家交流互動,相信他慢慢也可以變得開朗快樂。


生活型態佔據了我們認知的核心,改變它就能改變我們的人生,而只要有心想努力改變自己,就非常有可能改變生活型態,即使這可能需要花費很久的時間。


起心動念,性格也能夠改變——心理學家阿德勒的人生革命

在心靈雞湯盛行的今天,我們不需要更多的大道理。但阿德勒從根本上撬動了我對自我的認知,讓我認同、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並拾起勇氣做出改變。 “一切取決於自己”。


心念的力量是很大的。當人生真的可以為我所控的時候,最終結果如何就真的完全需要我自己去負責了。

#教育我來說##讀書筆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