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婚姻擁有終極安全感

什麼樣的婚姻擁有終極安全感:14年追蹤168對夫妻。2017 年,《粉紅z世代:中國95後數據報告》調查了 500 名各個年級的大學生,問他們“你最看重伴侶什麼條件”,發現 95 後 更在意雙方 “三觀” 是否一致。“三觀” 是近幾年婚戀界流行的一個核心高頻詞。圍繞 “三觀” 的主要思潮是:三觀不合不能嫁,三觀不合要分手。“三觀一致” 似乎已經替代了老一輩的 “門當戶對” 觀念,成了當今擇偶觀的政治正確,成為情侶是否合適、是否能長久走下去的重要標準。

什麼樣的婚姻擁有終極安全感

一、我們常掛在嘴邊的“三觀”到底是什麼?

“三觀” 就是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以及衍生的其他觀念的統稱。簡而言之,就是人們對一切事物的觀點、認知、看法。電影《心靈捕手》裡,羅賓·威廉姆斯 扮演的心理諮詢師,回憶起自己去世兩年的妻子。他最懷念的,不是與妻子一起共渡的美好時光,而是她的各種小特質、小瑕疵,比如在被窩裡放屁,響聲甚至能把她自己吵醒,而她也知道他身上的所有小缺點。大聲放屁、打嗝,吃飯吧唧嘴、習慣性遲到等等,這些都屬於個人特質,但每個人的 “三觀” 不一樣,看待這些特質就會有不一樣的觀感,在我眼裡可能是 “小可愛” 的特質,在你眼中可能就是 “小瑕疵” ,甚至是無法忍受的缺點,反之亦然。“三觀” 組成了每個人身上一道看不見的個人邊界,我們把三觀不合的人拒之門外,讓三觀合適的人來到我們身邊,深入到我們的生活裡。但是, “三觀” 這個過濾器有時候也會失效。一方面是因為戀愛初期,我們習慣以美好形象展示自己,不暴露自己真實(髒亂差)的一面。另一方面是因為每個人都在變化發展。相伴多年卻缺乏交流的戀人,可能突然某天發現,兩個人的步調不一致。更重要是因為,世界上可能根本就沒有三觀完全一致的兩個人,絕大部分情侶的三觀有相合的部分,也有觀點各異的部分。知乎有個提問是 “三觀不合有什麼表現” ,最高贊是:你喜歡看書、吃牛排,他喜歡玩遊戲、擼串。這不叫三觀不合。他說看書有什麼用,不就是裝文藝嘛;他認為牛排死貴,你真是小資真是作。這才是三觀不合。其實三觀一致,並不是要求你們完全一樣,而是彼此之間能夠求同存異,懂得包容和欣賞。 總結一下意思就是:你喜歡的,對方不一定喜歡,但卻會尊重,這是三觀相合。你喜歡的,對方不僅不喜歡,還會潑冷水,這就是三觀不合。看書、遊戲、牛排、擼串、看電影……雖然這些都是日常相處的小事,可三觀的矛盾再小也禁不住積少成多,量變導致質變。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梳理了一個情侶分手原因排行榜(多選),排名前三的是:

1. 廁所裡用完衛生紙也不添!(45%)

2. 屋裡有髒碗髒杯子也不洗!(40%)

3. 沐浴露洗髮水用完了也不買!(35%)

壓垮一段感情的最後一根稻草,可以是一句話、一個小舉動、甚至只是一個髒盤子。

二、“三觀不合” 的關係還能挽救嗎?

筆者想起心理諮詢師韋玉霞,她說過的一個關於夫妻 “三觀不合” 的真事。她的大學好姐妹 A 十分注重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花了很多精力、時間、金錢,陪女兒一起體驗各種興趣班,最終女兒開心地選擇了古箏課。可老公不高興了。陪孩子嘗試各種興趣班時,他說:“事兒真多。”為了孩子興趣班做金錢規劃時,他說:“有這個閒錢帶孩子出去旅遊不好嗎?非得學這些沒用的。”A 加班趕不及送女兒學古箏,催促老公去的時候,他爆發了:“你非得給女兒報班,孩子在學校已經夠累了,我不想我的孩子學亂七八糟沒用的東西,我不去送!”A 哭著說,我跟他三觀不合,太痛苦了。我培養孩子興趣不為別的,就想讓她多觸摸這個世界的美好。可老公認為,學這些沒用,折騰孩子,還浪費整個家庭的精力。兩個人誰都說服不了對方,並且爭吵升級,各種不合的觀念都翻出來吵了一遍。最後 A 咬牙切齒的說:“都怪我大學時就選了他,那時候老孃的心理學還沒修煉好,要不怎麼會選擇一個三觀不合的人結婚……”然而沒過幾天,閨蜜 A 一家三口的幸福又恢復到 “閃瞎路人眼” 的程度。諮詢師韋玉霞很好奇,她到底對老公施了什麼魔法。A 認真地說:和你訴苦之後我就意識到,在爭吵裡,都是我一直在要求他,責備他,認為他的信念是不合理的。我只肯關注自己的委屈,並且要他為我的委屈去負責。卻忘了去看看,他內心對這件事真正的感受,他為什麼會這麼反對這件事。我意識到自己在用心理學的東西攻擊他,而不是理解他。於是我打破冷戰,心平氣和地去了解他的感受,才知道他曾經被父母逼迫著上各種課外興趣班,而年幼的他深惡痛絕卻無力反抗。有了孩子之後,他執著地相信興趣班會毀了孩子的童年,他一定要“守護”孩子的童年玩耍時光。這時的我,在他眼裡像極了曾經逼迫他去上興趣班的父母,他又一次體驗到了當年的無力。聽他說完之後,我就理解了他跟我爭吵得那麼兇,不是因為不愛我,不關心我,而是他內心的傷疤被撕開了。他把當年壓抑在心中的情緒和想法,真實地對我宣洩出來。之後,我只是抱了抱他,說孩子的事情我們先放一放再做決定。結果,第二天他主動說,他要去送孩子上興趣班,他想感受一下,孩子是否真的喜歡。回來後他和我道歉,說自己一定不要讓孩子上興趣班,也是對孩子的一種限制,並不是尊重孩子……一場 “三觀不合” 的戰爭,就這樣在 A 的調解以及雙方努力下化為無形,兩個人還因此更親密,能分享更多內心感受。所以三觀不合,並不是無解,如果對方的不喜歡和潑冷水,你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這便又是一種相合。只看你是要執念於自己的世界,還是願意柔軟下來去對方的心中一觀。

三、共享三觀才是長期穩定婚戀的關鍵

社會學博士錢嶽在 《一席》 演講 “我們為什麼結婚”裡,分享了 “關係心理學” 中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共享現實(shared reality)。“共享現實” 解釋了一個持續了 14 年的美國婚戀研究 —— “為什麼有些伴侶能更長久地攜手走下去” 。研究發現,兩個人能多花時間坦誠地聊聊,讓雙方在感情上,和在對未來的發展上,形成比較一致的判斷和體驗,這種 “共享現實” 的方式是經營一段長期穩定婚戀關係的關鍵。所謂共享現實,就是共享三觀,雙方共享自己對於事物的觀點和看法。三觀又分為 “一般三觀”,與 “核心三觀” 。靈活的、多變的、相對不重要的觀點,組成一般三觀。穩固的、長期的、相對重要的觀點,組成核心三觀。想象自己的三觀是一顆雞蛋,蛋白是你的一般三觀,蛋黃是核心三觀。當你們開始談心,彷彿打破蛋殼的兩隻雞蛋,去掉隔閡而相遇,蛋白代表的一般三觀,很容易就互相滲透。但是蛋黃代表的核心三觀,需要有足夠的外力刺激,需要雙方共同努力,蛋黃才能最終交融在一起。這種交融,不是說三觀要和對方 100% 同步、變得和對方相同,而是彼此能接納、理解、尊重對方,在此基礎上,共同尋找三觀想通的地方,一起制定雙方可以接受的行為。

四、三觀要怎麼共享,怎麼聊?

聊三觀,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姿勢,和平時聊天其實是一樣的。只要雙方養成了 “非暴力溝通” 的聊天方式。非暴力溝通(Nonviolent Communation),又稱為愛的語言、長頸鹿語言,由 馬歇爾·盧森堡 博士提出。使用它來談話和傾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非暴力溝通很簡單,只有四部分:觀察:我看到了什麼……(陳述事實,不要泛化)感受:我的感受如何……需要:為什麼我會有這樣的感受……請求:為了改善,我希望你可以……我相信和其他所有的戀人一樣,a夫婦在未來的生活依舊會產生許多矛盾和爭吵,但不斷地使用非暴力溝通,能讓他們最大程度共享三觀,讓婚姻的幸福感持續下去。李安導演的《喜宴》中的一個橋段印象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郎雄扮演的父親,在婚禮上囑咐男女主角。“你們兩個在完全不同的環境中長大,今天在海外結合,這完全是緣分,希望你們珍惜這份緣分,以後生活在一起萬一在思想上、生活的習慣上格格不入的時候一定要相互的體諒 多多的溝通處處站在對方的立場為別人著想這樣婚姻才能夠幸福”他說的這段話,超越了老一輩“門當戶對”的時代侷限,更接近如今的“三觀一致”。其實總結起來就是三個字:同理心(empathy)。希望大家通過非暴力溝通,不斷增進同理心,多多溝通,共享三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