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景德鎮的古與今的文化變化

景德鎮別名陶陽鎮,素有“陶陽十三里”之稱。景德鎮在春秋戰國時期地屬楚國東南境,秦屬九江郡番縣,漢屬豫章郡鄱陽縣,三國時屬於東吳。東晉開始設鎮,叫做"昌南",後又改名為"新平",轄於江州。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更名"浮樑",北宋趙恆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御賜名"景德鎮"。

元代時一度升級為州。享譽全球的“元青花”絕大部分精品均是元代景德鎮的傑作。明代洪武時又設為朝廷官窯御瓷製作地,一時風頭無兩。在國際上更是聞名世界、聲名顯赫的古瓷都。

對於景德鎮當時的制瓷業盛況,明代詩人繆宗周有《詠景德鎮兀然亭》一詩讚曰:“陶舍重重倚岸開,舟帆日日蔽江來;工人莫獻天機巧,此器能輸郡國材!”又有明代陳鳳鳴詩對器詠歎:“何年碧像靈巖棲,踏碎瓊瑤盡作泥。燁燁寶光開佛土,晶晶白氣壓丹梯!”

瓷都景德鎮的古與今的文化變化

故宮博物院藏 景德鎮窯清代康熙青花瓷

歷史上,我國的“官窯”瓷器生產,大約基本上走的是“計劃經濟”的路子。從瓷器生產開始興盛的漢唐,到宋、元、明、清,這一路走來,御瓷燒造竟然上千年綿延不絕,“官窯”林立,從南到北,從東到西,一路煙火!

瓷都景德鎮的古與今的文化變化

歷史上,景德鎮御窯生產的清代古瓷器(某私人收藏家藏品)

古“官窯”實在是“計劃經濟”的產物。此類計劃經濟的好處是,令涉及到的“體制內”的御瓷生產,井然有序,得到保證。百姓雖然辛苦,倒也安居樂業。特別是景德鎮正式成為御封的“官窯”燒造之處後,更是“身價倍增”,市井繁華,與該時的貧困地區真有天壤之別。

然而,到了近現代之際,由於朝廷衰落,戰亂不絕,國力衰竭,導致民生凋敝,“官窯”已盛景不在。光緒民國時略有反彈,“大雅齋”瓷和洪憲瓷即是代表,加上“珠山八友”團體與王步等人的努力,以及江西瓷業總公司等仍在維持生產,才終於使得景德鎮的瓷器產品不至於那麼不堪!但由於缺少了“官窯”的訂單和官府的“照拂”,景德鎮經濟終於是每況愈下。


瓷都景德鎮的古與今的文化變化

清代乾隆景德鎮窯 粉彩鏤空“吉慶有餘”轉心瓶 2010年11月11日英國倫敦班布里奇拍賣會 以摺合人民幣5.54

1、曾經“風光”又離析:

1949年以後,景德鎮將分散的藝人們重新集中,成立了十大瓷廠。從此,景德鎮開始走上了一條瓷業振興之路。如今被人懷念並稱道的“五、六、七”瓷器,就是上世紀50年代、60年代、70年代景德鎮所生產的瓷器中的佼佼者。甚至那場號稱“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也沒有從根本上動搖景德鎮的“基業”!

轉折是景德鎮人自己“折騰”出來的。上世紀90年代後期,彷彿一夜之間,國營十大瓷廠全部宣佈倒閉,10萬員工全部打發回家,自尋出路,迴歸“個體”。運營了將近50年的工藝、技術、人材和無形資產,全部土崩瓦解。

至今外埠鮮為人知的是,那時那刻,景德鎮當地的人們,竟然奔走相告,歡天喜地,全市猛然鞭炮齊鳴,如同節日!如今看來,民意有時也不一定“靠譜”,竟與特朗普當選,異曲同工。

2.無序生產成“主業”:

景德鎮於是開始了藝術瓷器的無序生產。無數的個體作坊,最多時應該有上萬家吧,幾乎家家開始了仿古瓷器的製作。這個仿古,自然仿的是明清時代的一路細瓷“官窯”。當“蘇富比”拍賣出元代青花罐“鬼谷子下山”天價的時候,當地人一窩蜂做起了“元青花”。當“明代成化雞缸杯”拍出大價錢時,又出籠了不少“雞缸杯”。

可笑可氣的是,你仿就仿了,還打什麼原封不動的所謂古代當時的“官窯款”,這就對當代“文博”事業和不少初涉此道的“古玩收藏人士”帶來了極大的困惑。一開始,他們的仿古還十分“初級”,20年過後,有些人居然將仿古做得“像模像樣”起來,這就出現了一些新情況了!


瓷都景德鎮的古與今的文化變化

景德鎮目前生產的質量參差不齊的仿古瓷

須知,古代“官窯”的仿古,均是“官仿官”,就是後世的官窯仿前代的官窯,也是“計劃經濟”,有批准,有登記的。在創意上,它的仿古,絕對是獨創。比如“雞缸杯”製作。清代雍正、乾隆均有仿製,然而均是獨立的創意,無論器型或繪製,均與明代成化不一樣。

關鍵的是,後朝仿前朝,從來不會照葫蘆畫瓢。均是獨立的畫面創意,自成風格的朝代款。在這一點上,康熙、雍正時代做得最為突出。看來古人對於製作仿品,也比今人講究,至少能夠為後世著想。

想想吧,若干年後,當後人拿著此類仿品,去“鑑寶”的時候,該是一種什麼情景?

其實已經有不少“現世報”了。舉上海為例。幾年來官方“購買服務”開展的“免費”古瓷器鑑定,竟然發現前來鑑定的所謂古瓷器有80%以上是贗品,這些贗品基本上均出自景德鎮等當代“名窯”之手,這讓人情何以堪?而且這其中又有80%以上是來自於景德鎮!

行文至此,那些多年來一直不肯承認自己在製作贗品的景德鎮個體作坊的老闆們,你們還有什麼話說?

當然,有識之士和良心企業近些年來已不屑於與此類勾當為伍。比如上海朵雲軒在售賣此類仿製品時,定做的就是他們自己的企業款。然而若干年前,即便是“上博”等國家博物館,一度售賣的文創產品,居然也是此類製品。

瓷都景德鎮的古與今的文化變化

傳世康熙五彩瓷,具有自然的色彩、精細的畫工,整體舒適的神韻和包漿

“大師瓷”曾一物難求:

景德鎮個體大軍中與其同期脫離“體制”的隊伍中,突圍出幾支“精銳”,由此培養出一批後來的“大師”,成為2005年以後,景德鎮制瓷業出現“大師經濟”的雛形。再以後,景德鎮“大師”氾濫,竟然短短數年間冒出來上千名大師,還是基本上是各類機構、協會認可的。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推動了藝術品投資和文化收藏的高潮出現,一度使景德鎮當代藝術瓷器行情穩步上漲,這種情形一直持續至2012年左右。

期間景德鎮藝術陶瓷價格陡然攀升了幾十倍甚至上百倍,參與購買的群體不斷增多,不少大師作品甚至出現“一物難求”的現象。以致景德鎮蓮社北路成了專門經營大師名家瓷的“專賣街”!

瓷都景德鎮的古與今的文化變化

據說上千名大師中,真正成名的大約是300人。而據“景德鎮瓷器網”刊登的當地藝術家按姓氏筆畫排列的名錄,是400多名,此外,景德鎮瓷器大學網上公佈的著名瓷器藝術家更少。

“學生”跑到了前頭:

您知道國內其他陶企是如何崛起的嗎?正當景德鎮將國營十大陶企化整為零的同時,當時同樣陷入困境的國內其他陶瓷產區,不少卻成功地從困難中走出,並且脫穎而出。 廣西玉林市北流市的三冠集團,就從一家小陶瓷廠起家,成功壯大為一家集團企業。江蘇高淳陶瓷廠,從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廠,成長為滬市A股的一家上市公司。“高淳”品牌也脫穎而出。再如福建德化縣,全縣生產的瓷器大量出口。2003年年產值53.1億元,2018年全縣年產值已達106億元,產品行銷160個國家。通過全縣15年的努力奮鬥,讓產值整整翻了一番!


瓷都景德鎮的古與今的文化變化

當代“西”風瓷塑

廣東潮州,也迅速崛起,成為全國藝術瓷器和日用瓷器生產的翹楚之一。邯鄲瓷器的規模化生產,日見成效。

此前,有不少媒體在說到景德鎮與廣東拉開差距的時候,都會提到廣東佛山。其實佛山是全國目前最大的建築陶瓷基地,擁有好幾個全國著名的牆地磚品牌,基本與日用陶瓷和藝術陶瓷無關。

廣東真正厲害的日用陶瓷基地是潮州。此外,福建的德化也是名副其實的後起之秀。當然,潮州瓷器燒成溫度較低,瓷土也不如景德鎮,但似乎並未影響到他們的陶瓷年產值。

瓷都景德鎮的古與今的文化變化

應對之策:

1.必須認清自身的“短板

事實上,景德鎮如今普通、甚至劣質仿古制品仍然繼續在做,而此舉也並未見到有具體的規劃或制約。其實說到底與景德鎮人的品牌意識不強有關。全國目前大約有10多個“國家級”瓷器著名品牌,景德鎮也就只有“紅葉RL”一個品牌榜上有名而已。說到紅葉,自然要提到該品牌的生產廠家。在景德鎮,無論個體廠家還是大企業,基本上都對現代營銷不大感興趣更不要說打品牌了。而且大型陶瓷企業其實也不多。面對國內各地陶瓷企業的紛紛崛起,痛定思痛之下,景德鎮終於將三家原分解的國營陶企重新集聚,成立了景德鎮陶瓷集團總公司,這才讓全市人民重新燃起了振興的希望。

瓷都景德鎮的古與今的文化變化

景德鎮著名老藝人《白菜與七星瓢蟲》瓷雕作品

景德鎮陶瓷產業所走的彎路,說到底,是我國陶企自身實力不足所造成。但認不清自身的“短板”何在,恐怕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仿古瓷製作,要做到產業整理質量均衡

發展陶企,無外乎是資金、技術和人才三條。三條缺一不可。然而,從技術工藝而言,由於某些配方與工藝手段早已失傳 ,要想達到明清時代的工藝巔峰,顯然是不可能的。這也就決定了仿古瓷生產的瓶頸難以突破。

況且,今人缺少了古人的“定力”,多了不少“浮躁”,終於使很多細節部分,做不到同步完美。由於古代技術得益於分工與組合的完美結合,就是說,72道工序,是通過多人、多工序在特定時代、特定環境條件下完成的“絕佳”的人工和工藝的組合作品。是當時的“計劃經濟”下不惜工本的產物。

而在當今時代,如果不能完完全全、百分之百地複製古代場景、工藝和條件,缺失任何一項,終將“失之毫釐差之千里”!這也就註定了,在仿古瓷生產的個別作品方面,有可能做到一定的“形似”。但要求整個景德鎮產業集體都做到仿古的“形似”,目前看來是不可能有太大的作為的。同時也就很好的回答了,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小作坊,儘管具有獨立生產二、三十年的製作經驗,然而其生產的產品卻始終不能達到令人滿意的較高水準的根本原因。


瓷都景德鎮的古與今的文化變化

那為什麼世人中卻有對景德鎮仿古瓷有“絕佳、頂尖”的高仿、精仿品的認知呢?

這主要是由於不少專做仿古瓷的所謂“大師”自吹自擂,以致混淆視聽,從而吸引購買所誤導造成的。前段時間,筆者曾看到央視視頻對某琺琅彩製作名人熊某的採訪。其中就有熊某大言不讒地說,聽說“有人將我做的瓷器做舊後拿去拍賣,居然拍出了大價錢。”這種不實之詞竟然也成了他吹噓的資本!

又如去年4月有一篇某名記撰寫的《來勢!國家點贊景德鎮!瓷都發展備受關注!》的文章。該文之中有一段這樣的描述——“作為一個陶瓷世家和從業40多年的陶瓷藝人,宋元明清所有朝代的仿古瓷器,我們能做到連專家和機器都分辨不出真假的程度。”

瓷都景德鎮的古與今的文化變化

在“三寶國際瓷谷”“愚窯”的一間古色古香的廠院裡, 57歲的國家級非遺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傳承人馮紹興這樣告訴記者:“但是我不去那樣做,我們得對得起‘景德’兩個字。”——他的製作水平,當真是舉世無雙,堪稱“國寶級”水平了!

他如果能夠生產出如此頂級的宋元明清“御瓷”,直接送博物館好了,何必還在這裡賣新瓷?哪裡還需要“但是我不去那樣做,我們得對得起‘景德’兩個字。”如此這樣的表白?

可見這真的是一種無知加無畏的大吹大擂、大包大攬!又會誤導了多少普通消費者?人要無恥起來,真的是會毫無底線的!這篇文章是中新社記者所撰寫,看來記者也需要與時俱進。

瓷都景德鎮的古與今的文化變化

可憐的藝術品拍賣行,可憐的古瓷器拍賣業,能經得起此類“衝擊”麼?所以,一種產業的興盛,不能以此種看似無意識的“破壞”另一種產業為手段,否則,只會遭到世人的不滿!

景德鎮古瓷窯復燒技術也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了世界“人類非遺”,但沒有成功。目前浙江龍泉青瓷,是我國申報的全球瓷藝中唯一一項入選世界“人類非遺”成功的中國古瓷器。龍泉青瓷的成功申報,得益於其全市整體陶瓷產業質量的均衡。因此,景德鎮在這點上還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瓷都景德鎮的古與今的文化變化

要打破設計上的“計劃經濟”思維

在解決了技術的前提下,資金和人才,也是不難解決的。

曾經的“御窯”、瓷都之地,譽滿全球,令景德鎮驕傲的同時,也造成了當地人看不清自身的“短板”和存在的問題。更由於歷史上“官窯”的身份造成的事實上的“計劃經濟”,使景德鎮養成了“等、靠、要”,缺少主動性思維。即便在解放後的幾十年中,仍然基本上延續了此種思維。

長期以來,景德鎮生產的瓷器,絕大部分的產品設計,是一以貫之的傳統圖案紋飾,只是在文革中,出現過少部分“工農兵”、“造反派”、“紅太陽”、“毛語錄”等特定時期的特定圖案,主流的產品設計,其實依舊是貫穿了建國後景德鎮產品的生產。換句話說,景德鎮的產品設計,從來就沒有迎合過市場。如今回過頭來看,這實在何嘗不是一種十分有趣的現象?

當然,中國古瓷器的傳統設計實在是“太優秀”固然是一個方面,然而,其中恐怕也與景德鎮的惰性和一貫的“計劃經濟”的習慣思維有關。

瓷都景德鎮的古與今的文化變化

當代“西”風瓷塑

在時下千變萬化的家居設計潮流下,藝術陶瓷“千古不變”的單體設計,如果不向社會靠攏,則必然會被社會所淘汰。因此,景德鎮要摒棄在單體設計上的傳統思維,來一場設計的“思想革命”,從而主導藝術陶瓷甚至日用陶瓷的設計思路。這些包括:以銷定產,滿足各種年齡、各種層次、各種需求的需要。具體而言,比如年輕人、結婚人群、中年人、老年人甚至少年群體。企業家、收藏鑑賞家、藝術家、公務人群、知識分子以及農村人士的需要。

符合需要,適銷對路的產品,必然是能夠滿足當代“大家居”設計配套所需要的作品。所以在產品設計上一定要有大格局。
4.必須以傳承與創新為兩翼

沒有傳統,沒有傳承,景德鎮就不成為景德鎮。而只見傳承,則景德鎮就沒有了創新和活力。況且,景德鎮如今的傳承,其實也並不是不折不扣的百分百複製,而且,傳承也不是簡單的“複製”,只有建立在傳承基礎上的創新,其實才符合時代的要求。

那種一味的模仿,但又仿做不到“精髓”的仿古,耽誤了不少陶企和作坊的“吃飯能力”。所謂的“大師瓷”,也因為缺少符合社會各階層需要的強有力的設計支撐以及“名副其實”的價格支持而終於遇到了市場阻擊。


瓷都景德鎮的古與今的文化變化

景德鎮人應該認清一個事實,大師瓷經濟只是整個景德鎮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而這個部分又是靠什麼支撐的呢?是靠“模糊營銷”嗎?顯然不是!

大師瓷今後要想制銷兩旺,一是要讓人肯買、敢買。就是要讓人“買得放心”。如何設置“實名認證”手段,如何確立真正的“大師”,並加強官方的宣傳“廣而告之”,應該提上政府的議事日程了。二是要在保證質量的基礎上,立足於合理的市場價格定位。


瓷都景德鎮的古與今的文化變化

西洋古瓷器,也有可取之處

景德鎮是全國人民的景德鎮,不是景德鎮一家的景德鎮。所以,景德鎮要有大視野、大思維。今天景德鎮製作的藝術瓷,100年以後,也許就成了古董。

那到時“後人”們回過頭來再看,今天的製作工藝能不能突破、超越宋元明清呢?按照目前的水平進度,恐怕很難!時不我待!

謹以本文,向景德鎮致敬,向古代名御窯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