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機比特幣是歷史倒退

這是三個錢坑的故事,也是貨幣退化的故事——很多人都有這種奇怪的決心,想把時鐘往回撥幾個世紀,回到很多進步發生之前。

第一個錢坑是真正的礦坑——巴布亞新幾內亞的波爾蓋拉(Porgera)露天金礦,世界最大的黃金出產地之一。這座金礦在侵犯人權和環境損害方面臭名昭彰——保安人員犯下強姦、毆打和殺人罪行,大量可能有毒的尾礦被傾入附近的河流。但是,黃金價格雖然近期已經從高位回落,卻仍然是10年前的三倍,所以他們還是得繼續開採。

第二個錢坑要古怪得多:冰島雷恰內斯拜爾的比特幣礦。比特幣是一種數字貨幣,它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哎呀,確切的原因其實很難說,但是目前有人願意買,因為這些人相信別人會願意買。從設計上說,它是一種虛擬黃金。所以和黃金一樣,比特幣可以開採:你可以挖掘出新的比特幣,不過只有通過解決非常複雜的數學運算才能做到,這就需要耗費大量的計算能力,也需要大量的電力為電腦供電。

在冰島的雷恰內斯拜爾,有水力發電提供的廉價電力,也有充足的冷空氣來冷卻飛快運轉的電腦。即便如此,仍然有很多真實的資源,被用來創造這種沒有明確用處的虛擬物品。

第三個錢坑是假設的。1936年,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提出,實現充分就業需要增加政府開支。但是和現在一樣,此類建議在當時也遭遇了強烈的政治阻力。所以,凱恩斯就異想天開地提出了一個替代方案:政府把裝滿現金的瓶子埋在廢棄的礦洞裡,讓私營部門自己花錢去把那些現金挖出來。他表示,更好的辦法是讓政府修建道路、港口和其他有用的東西——但即便是毫無用途的開支,也會帶來經濟亟需的提振作用。

真是聰明——但凱恩斯還沒說完。他接著又指出,現實中的黃金開採活動很像是他的思想實驗。畢竟,黃金礦工們做的事情就是不遺餘力地把錢從土裡挖出來,雖然用印刷機印鈔票可以製造無限量的現金,而且基本上也沒有什麼成本。然後,挖出來的金子被迅速埋藏,地點包括紐約聯邦儲備銀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簡稱FRBNY)的金庫。在那些地方,成千上萬根金條在閒置著,沒有什麼特別的用處。

我想,如果凱恩斯知道過去六、七十年裡的變化如此之少,可能會覺得既嘲諷又有趣。用公共支出對抗失業的理念仍然遭到敵視;礦工們仍然在破壞地理景觀,以便增加閒置黃金的囤積量(凱恩斯把金本位制度稱作“野蠻的遺物”)。比特幣更加突顯了這件事的玩笑性質。畢竟黃金還有一些真正的用途,比如說填補蛀牙,而現在,我們卻在耗費大量資源去創建“虛擬黃金”,它只不過是一些數字串。

我覺得,亞當·斯密(Adam Smith)會感到沮喪。

斯密常常被視為保守派的守護神,確實也是他最早論斷了自由市場的必要性。但現在較少被提及的是:斯密也極力主張對銀行進行監管,而且他還為紙幣的優點譜寫了一曲經典讚歌。他明白,錢是促進貿易的一種方式,而不是國家繁榮的源泉。有了紙幣,一個國家無需把很多財富變成白銀和黃金這樣的“死庫存”,就可以開展商業貿易。

那麼,我們為什麼要為了增加黃金的死庫存而開採巴布亞新幾內亞高地,甚至更古怪地,無時無刻不運行著強大的計算機,只是為了增加一個數字的死庫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